一种自动生成多业态建筑物组团方式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53318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生成多业态建筑物组团方式的方法,涉及建筑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S10、收集项目参数及规范信息数据,S20、收集建筑单体单元的信息数据;S30、选择建筑单体单元所支持的拼合方式,选择建筑物群体所支持的组团方式,并确定建筑物组团的横向拉伸倍数上限、纵向拉伸倍数上限以及建筑数量上限;S40、按照数据的录入和整合,生成符合要求的可变模板;S50、可变模板的排序和输出,根据不同可变模板的应用场景的不同,对可变模板进行排序和输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方法实现了对建筑排布、各业态建筑布局特征的精准模拟。准模拟。准模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生成多业态建筑物组团方式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更具体的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生成多业态建筑物组团方式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实际建筑项目及城市规划中,建筑的形体特征、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组团特征,都是规划设计的重要考量部分。其中组团,是指多个建筑物之间通过某种组合的布局模式而构成的建筑群落。多业态建筑物构成的组团多样、复杂,且随着项目场的特殊性而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如住宅小区规划的组团中:住宅楼栋在满足规范要求及设计要求下形成或整齐并置、或错落分布、或延景观面线性展开等组团特征,通常组团采用外环道路及中心景观的方式实现人车分流并保证住宅的舒适性;在工业园区规划的组团中:工业厂房及配套设施形成紧密布置、拼合布置的多组团特征,且通常每个组团都由环状路网保证每个建筑单体的运输通行需求;而在商业片区规划的组团中:块状或者环状的商业建筑裙楼及点状的高层商办塔楼是最为常用的组团方式,并最大程度实现了商业片区的规划指标及经济价值。
[0003]从上述实际的项目案例中可见,不同项目场景、不同业态需求往往会导向完全不同的建筑组团方式。而在现有的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模式中,组团方式的制定是通过具有大量实践经验的建筑师团队进行人工反复的推敲后予以制定的,耗时长且效率低;若能实现项目场景及业态需求的参数化、指标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业态建筑物组团的模板化、类别化、自动化地生成,则将大幅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设计效率。
[0004]如上述所示,现与建筑物布局的生成技术多从建筑物更高维的布局特征或者建筑物自身的单体平面特征进行切入,实现难度大且应用场景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生成多业态建筑物组团方式的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对建筑排布、各业态建筑布局特征的精准模拟。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生成多业态建筑物组团方式的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S10、收集项目参数及规范信息数据,S20、收集建筑单体单元的信息数据;S30、选择建筑单体单元所支持的拼合方式,选择建筑物群体所支持的组团方式,并确定建筑物各种组团的建筑上限;S40、按照步骤S10中规范信息数据和步骤S20中建筑单体单元的信息数据的录入和整合,生成符合要求的可变模板,可变模板由建筑单体单元、集散硬地单元以及外环道路单元组成,所述的外环道路单元呈方形,外环道路单元的路宽为指定道路宽度值的一半;所述集散硬地单元位于外环道路单元内部,且集散硬地单元环绕在建筑单体单元外部,该建筑单体单元即为可变模板中所包含的唯一建筑物;
S50、可变模板的排序和输出,根据不同可变模板的应用场景的不同,对可变模板进行排序和输出。
[0007]进一步的,所述建筑单体单元的长度、宽度、高度、方向、建筑面积以及计容面积的数据由用户提供后计算得出。
[0008]进一步的,所述的可变模板根据建筑消防间距、建筑日照间距、建筑组团方式以及建筑布置偏好,在横轴方向和纵轴方向进行任意比例的拉伸。
[0009]进一步的,根据拉伸比例,可变模板对所包含的建筑单体单元的数量、方向以及组团方式进行调整。
[0010]进一步的,步骤S10中,所述的项目参数包括道路参数和地块参数,其中道路参数包括主要干路宽度、支路宽度以及转弯半径,地块参数包括建筑物主界面集散硬地最小宽度和建筑物次界面集散硬地最小宽度;所述的规范信息数据包括建筑消防间距、建筑日照间距、建筑横向间距以及建筑纵向间距。
[0011]进一步的,步骤S20中,所述的建筑单体单元的信息数据包括所有建筑单体的楼栋类型、高度类型、建筑平面数据、建筑层数以及层高数据,其中楼栋类型包括住宅类型、商办类型以及工业类型,高度类型包括高层建筑、中高层建筑以及低层建筑。
[0012]进一步的,步骤S30中,所述建筑单体单元所支持的拼合方式包括不拼合、双拼、三拼、四拼、L形拼接、U形拼接以及回字形拼接。
[0013]进一步的,步骤S30中,当可变模板在拉伸过程中,若超出上限值,则自动划分组团,并为其构件支路。
[0014]进一步的,步骤S40中,对所有输入数据进行整合,对每一种楼栋数据对应的拼合方式,构建由建筑单体单元、集散硬地单元以及外环道路单元组成初始的可变模板。
[0015]进一步的,步骤S40中,所述可变模板的拉伸规则如下:S401、可变模板在横向/纵向的拉伸倍数的表达式为:α = k * n + i,其中n为整数,k为正整数,i为整数,且i< k,α≥1,α用于表示可变模板在某个方向上的拉伸倍数;k表述建筑单体单元排布每k行时,该方向地块建筑达到上限,需要布置一条支路才能继续排布建筑,以保证建筑的交通可达性;n表示达到上限k值地块的数量;i表示未达到上限k值地块建筑的排布行数;S402、在将可变模板沿横向/纵向拉伸倍数α拉伸后,可变模板该方向的实际长度L= Lc + n * Ln + i * Li,其中Lc、Ln、Li由初始模板、建筑组团方式以及规范参数进行计算而来,通过该表达式,任意的拉伸倍数下不同的地块数量、支路数量、建筑数量构成的模板最终都能使用同一种表达式进行表征。
[0016]进一步的,步骤S50中,不同可变模板的应用场景包括:紧密型组团排布的可变模板适用于工业园区的建筑物布局;错落松散组团排布的可变模板适用于住宅区的建筑物布局;围合型组团适合办公园区的建筑物布局。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道路信息、地块信息、建筑单体信息融入至一个可以自由拉伸并以此自适应调整的模板,并通过详细而全面的参数输入,以实现其对各类型建筑排布、各业态建筑布局特征的精准模拟。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自动生成多业态建筑物组团方式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可变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两个可变模板拼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可变模板沿横向拉伸3倍以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可变模板沿纵向拉伸3倍以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可变模板沿纵向拉伸4倍,同时沿横向拉伸4.5倍以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建筑单体单元的多种拼合方式的示意图。
[0025]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可变模板的生成过程示意图。
[0026]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可变模板的拉伸规则的具体实施例图。
[0027]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中可变模板中建筑单体单元的围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1至图15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自动生成多业态建筑物组团方式的方法的具体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0]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生成多业态建筑物组团方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S10、收集项目参数及规范信息数据,S20、收集建筑单体单元的信息数据;S30、选择建筑单体单元所支持的拼合方式,选择建筑物群体所支持的组团方式,并确定建筑物各种组团的建筑上限;S40、按照步骤S10中规范信息数据和步骤S20中建筑单体单元的信息数据的录入和整合,生成符合要求的可变模板,可变模板由建筑单体单元、集散硬地单元以及外环道路单元组成,所述的外环道路单元呈方形,外环道路单元的路宽为指定道路宽度值的一半;所述集散硬地单元位于外环道路单元内部,且集散硬地单元环绕在建筑单体单元外部,该建筑单体单元即为可变模板中所包含的唯一建筑物;S50、可变模板的排序和输出,根据不同可变模板的应用场景的不同,对可变模板进行排序和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生成多业态建筑物组团方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单体单元的长度、宽度、高度、方向、建筑面积以及计容面积的数据由用户提供后计算得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生成多业态建筑物组团方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变模板根据建筑消防间距、建筑日照间距、建筑组团方式以及建筑布置偏好,在横轴方向和纵轴方向进行任意比例的拉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动生成多业态建筑物组团方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拉伸比例,可变模板对所包含的建筑单体单元的数量、方向以及组团方式进行调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生成多业态建筑物组团方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中,所述的项目参数包括道路参数和地块参数,其中道路参数包括主要干路宽度、支路宽度以及转弯半径,地块参数包括建筑物主界面集散硬地最小宽度和建筑物次界面集散硬地最小宽度;所述的规范信息数据包括建筑消防间距、建筑日照间距、建筑横向间距以及建筑纵向间距。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动生成多业态建筑物组团方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中,所述的建筑单体单元的信息数据包括所有建筑单体的楼栋类型、高度类型、建筑平面数据、建筑层数以及层高数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沛文陈家明刘荣欣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