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余志东专利>正文

复合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3226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开关;包括主控电路、电源电路、可控硅投切电路、接触器投切电路和控制输入电路,主控电路分别与电源电路、可控硅投切电路、接触器投切电路和控制输入电路连接,可控硅投切电路、接触器投切电路串联在三相线及电力电容器之间;其投切过程为先通过主控电路控制可控硅投切电路进行投切,然后主控电路控制接触器投切电路进行投切,这样,接触器的开关在投切时电路已经通过可控硅投切电路连通,开关闭合不产生涌流、开断不产生电弧,同时也避免了涌流对电力电容器的冲击,延长了复合开关的寿命,确保投切过程的安全性。(*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切换电力电容器的复合开关
技术介绍
由于交流电的电压与电流之间有相位差,当功率因数不等于1时,电路中发生能量交换就会出现无功功率,导致供电设备的容量不足、增加线路及供电设备的功率损耗,因此为了提高功率因素,常用的方法是在线路上并联电力电容。目前多采用交流接触器将电力电容与供电线路投切,但是现有的交流接触器在投切过程中在开关部位以及电线连接部位会产生电弧并引起涌流,可能会导致电容器的击穿及开关烧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开关,能够有效的解决电力电容投切过程中在开关部位以及电线连接部位所产生的电弧及涌流。本技术是这样来实现上述目的的复合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电路、电源电路、可控硅投切电路、接触器投切电路和控制输入电路,主控电路分别与电源电路、可控硅投切电路、接触器投切电路和控制输入电路连接;可控硅投切电路、接触器投切电路串联在三相线及电力电容器之间;接触器投切电路的接触器的开关部分可分为主开关组和副开关组,副开关组的每个开关串联电阻后分别与主开关组的相应开关并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复合开关的投切过程为先通过主控电路控制可控硅投切电路进行投切,将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复合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电路(U1)、电源电路(U2)、可控硅投切电路(U3)、接触器投切电路(U4)和控制输入电路(U5);主控电路(U1)分别与电源电路(U2)、可控硅投切电路(U3)、接触器投切电路(U4)和控制输入电路(U5)连接;可控硅投切电路(U3)、接触器投切电路(U4)串联在三相线(A,B,C)及电力电容器(CA,CB,CC)之间;接触器投切电路(U4)的接触器(K1)的开关部分可分为主开关组和副开关组,副开关组的每个开关串联电阻后分别与主开关组的相应开关并联。

【技术特征摘要】
1.复合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电路(U1)、电源电路(U2)、可控硅投切电路(U3)、接触器投切电路(U4)和控制输入电路(U5);主控电路(U1)分别与电源电路(U2)、可控硅投切电路(U3)、接触器投切电路(U4)和控制输入电路(U5)连接;可控硅投切电路(U3)、接触器投切电路(U4)串联在三相线(A,B,C)及电力电容器(CA,CB,CC)之间;接触器投切电路(U4)的接触器(K1)的开关部分可分为主开关组和副开关组,副开关组的每个开关串联电阻后分别与主开关组的相应开关并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电路(U1)连接有电容放电电路(U6),所述电容放电电路(U6)主要由三极管(T2)、两个继电器(RELAY1,RELAY2)及外围元件组成,三极管(T2)的基极串联电阻(R7)后与主控电路(U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志东
申请(专利权)人:余志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