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智能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3024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电动车智能充电器。市电输入经低通滤波器A↓[1]、变压器T↓[1]、整流桥B↓[1]和B↓[2]输出直流电。B↓[1]输出高电位端接BG↓[1]的S极,低电位端接D极并通过L↓[3]接充电电路3。BG↓[1]的G极经R↓[4]接集成块U↓[1]的13脚。取样电阻R↓[7]、R↓[8]输出接U↓[1]的18脚。互感器L↓[4]接二极管D↓[1]、D↓[2]、D↓[3]、D↓[4]和并联的R↓[9]、C↓[12]、C↓[11],经电阻R↓[10]接于U↓[1]的17脚。整流桥B↓[2]的输出经三端稳压器U↓[2]稳压后作为U↓[1]的工作电源。(*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充电器有关,尤其与电动车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充电器有关。传统的蓄电池一直采用直流小电流充电,其充电时间长达10~1.5小时以上。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使充电时间大大缩短,提高蓄电池使用寿命的电动车智能充电器。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电压变换电路1有市电输入经低通滤波器A1、变压器T1、整流桥B1和B2输出直流电,B1输出高电位端接脉冲发生电路2的场效应管BG1的源极S,输出的低电位端接BG1的漏极D和接蓄电池BT的充电电路3,BG1的栅极G接检测、控制电路6的集成块U1(PIC16C71A或P1C16C71)的输出13脚。电路3的电压取样端接取样电阻R7、R8组成的电压取样电路4,其输出端接U1的18脚,电流取样电路7经互感器L4接二极管D1、D2、D3、D4和并联的R9、C12、C11,经电阻R10接于U1的17脚。整流桥B2的输出经三端稳压器U2稳压后作为U1的工作电源。电路6的U1的12脚输出,接去极化放电电路5的光电耦合器J1的输入J1的输出接场效应器BG2的G极和通过R5接地。三端稳压器的输出作为电路6的工作电源。有热敏电阻RT2和电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车智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电压变换电路(1)有市电输入经低通滤波器A↓[1]、变压器T↓[1]、整流桥B↓[1]和B↓[2]输出直流电,B↓[1]输出高电位端接脉冲发生电路(2)的场效应管BG↓[1]的源极S,输出的低电位端接BG↓[1]的漏极D和接蓄电池BT的充电电路(3),BG1的栅极G接检测、控制电路(6)的集成块U↓[1](PIC16C71A或PIC16C71)的输出13脚。电路(3)的电压取样端接取样电阻R↓[7]、R↓[8]组成的电压取样电路(4),其输出端接U↓[1]的18脚,电流取样电路(7)经互感器L↓[4]接二极管D↓[1]、D↓[2]、D↓[3]、D↓[4]和并联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智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电压变换电路(1)有市电输入经低通滤波器A1、变压器T1、整流桥B1和B2输出直流电,B1输出高电位端接脉冲发生电路(2)的场效应管BG1的源极S,输出的低电位端接BG1的漏极D和接蓄电池BT的充电电路(3),BG1的栅极G接检测、控制电路(6)的集成块U1(PIC16C71A或PIC16C71)的输出13脚。电路(3)的电压取样端接取样电阻R7、R8组成的电压取样电路(4),其输出端接U1的18脚,电流取样电路(7)经互感器L4接二极管D1、D2、D3、D4和并联的R9、C12、C11,经电阻R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立才秦小峰
申请(专利权)人:西藏合邦新动力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4[中国|西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