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26185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态减振器,在旋转轴的内部能够使润滑液容易地流动。所述动态减振器(20)具备:质量体(21),其配置在中空状的副轴(92)的内部,沿着副轴(92)的轴心O延伸;以及橡胶(22),其将质量体(21)与副轴(92)连结,所述动态减振器(20)抑制由安装于副轴(92)的反转从动齿轮(91)产生的振动,其特征在于,在副轴(92)的内周面(92a)与质量体(21)之间设置有供润滑液流通的流路(30),流路(30)在配置有橡胶(22)的轴向位置由副轴(92)的内周面(92a)形成。成。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态减振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态减振器。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内容:为了防止在动力传递装置产生的振动传递到壳体,在中空状的副轴的内部配置动态减振器。在该动态减振器中,质量体沿着副轴的轴心延伸,该质量体经由圆筒状的弹性体与副轴的内周部连结。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52208号公报
[0006]另外,在动力传递装置中,需要向润滑需要部供给润滑液而对润滑需要部进行润滑。因此,中空状的旋转轴的内部有时被用作供润滑液流通的流路。在将润滑液供给到旋转轴的内部的情况下,利用离心力使润滑液沿着旋转轴的内周面流动。
[0007]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由于质量体为圆筒状,因此,可以考虑将由质量体的内周面形成的内部空间用作润滑液的流路。然而,由于质量体的内周面位于比旋转轴的内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与润滑液沿着旋转轴的内周面流动的情况相比,作用于流路内的润滑液的离心力变小,润滑液的流动性有可能会变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旋转轴的内部能够使润滑液容易地流动的动态减振器。
[0009]本专利技术的动态减振器具备:质量体,所述质量体配置在中空状的旋转轴的内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延伸;以及弹性体,所述弹性体将所述质量体与所述旋转轴连结,所述动态减振器抑制由安装于所述旋转轴的齿轮产生的振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与所述质量体之间设置有供润滑液流通的流路,所述流路在配置有所述弹性体的轴向位置由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形成。
[0010]根据该结构,在旋转轴的内周面与质量体之间具备供润滑液流动的流路。由于该流路由旋转轴的内周面形成,因此,利用离心力使润滑液沿着旋转轴的内周面流动并在流路的内部流通。由此,润滑液能够容易地在配置有动态减振器的旋转轴的内部流动。另外,与流路由质量体的内周面形成的情况相比,作用于润滑液的离心力变大,因此,润滑液的流动性提高。
[0011]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质量体能够以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往复运动的直线运动状态进行振动,所述弹性体具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质量体接触,且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平行;以及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在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不同的位置与所述质量体接触,且不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平行,在所述齿轮以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向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侧倾倒的方式进行振动的情况下,通过根据该振动而使所述质量体以将
所述第一接触面压入的方式进行振动,从而使压缩应力作用于所述弹性体,在所述齿轮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振动的情况下,通过根据该振动而使所述质量体成为所述直线运动状态并以将所述第二接触面压入的方式进行振动,从而使压缩应力作用于所述弹性体。
[0012]根据该结构,无论是在齿轮以从旋转轴的径向向轴向侧倾倒的方式进行振动的情况下,还是在齿轮沿着旋转轴的轴向进行振动的情况下,都能够使压缩应力作用于弹性体。另外,与弹性体与质量体的接触面仅由与旋转轴的轴向平行的面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利用第二接触面来增大轴向振动时的压缩方向的弹性模量。由此,能够应对齿轮的倾倒所引起的振动和齿轮的轴向振动这双方并发挥减振效果。
[0013]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弹性体具有遍及轴向整个区域地形成的狭缝部,所述流路包括由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和所述狭缝部形成的第一流路。
[0014]根据该结构,在弹性体中,由于在形成有第二接触面的轴向位置设置有狭缝部,因此,与未设置狭缝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质量体与第二接触面的接触面积。由此,与未在弹性体设置狭缝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轴向振动时的压缩方向的弹性模量。
[0015]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动态减振器还具备筒状的保持器,所述筒状的保持器安装于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一体地保持所述质量体及所述弹性体,所述流路由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和所述保持器形成。
[0016]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保持器一体地保持质量体和弹性体。而且,将质量体和弹性体组装于保持器时的组装性提高。
[0017]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保持器具有遍及轴向整个区域地形成的第一狭缝部,所述流路包括由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一狭缝部形成的第一流路。
[0018]根据该结构,能够形成沿着旋转轴的内周面的第一流路,并且能够利用第一狭缝部来确保第一流路的流路截面积。
[0019]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保持器具有与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接触的第一外周面和不与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接触的第二外周面,所述流路包括由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二外周面形成的第二流路。
[0020]根据该结构,能够形成沿着旋转轴的内周面的第二流路,并且能够利用第二外周面与旋转轴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来确保第二流路的流路截面积。
[0021]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保持器具有:第一外周面,所述第一外周面与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接触;以及第二外周面,所述第二外周面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狭缝部不同的周向位置,且不与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接触,所述流路包括由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二外周面形成的第二流路,所述弹性体具有第二狭缝部,所述第二狭缝部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狭缝部对应的位置,并遍及轴向整个区域地形成,所述第一流路由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所述第一狭缝部和所述第二狭缝部形成。
[0022]根据该结构,通过具有沿着旋转轴的内周面形成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从而使流路截面积变大,在流路流通的润滑液的流量变多。
[0023]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质量体具有:槽部,所述槽部设置在外周部中的与所述第一狭缝部及所述第二狭缝部对应的位置,且沿着轴向延伸;以及平面部,所述平面部设置在所述外周部中的与所述槽部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对称的位置,所述第一流路由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所述第一狭缝部、所述第二狭缝部和所述槽部形成,所述第二流路设置在与所
述第一流路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对称的位置。
[0024]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流路由槽部形成,所以能够增大第一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另外,通过在质量体的外周部,在相对于旋转轴的轴心对称的位置配置槽部和平面部,从而能够改善旋转时的质量的不均衡。
[0025]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旋转轴的内周面与质量体之间具备供润滑液流动的流路。由于该流路由旋转轴的内周面形成,因此,利用离心力使润滑液沿着旋转轴的内周面流动而在流路的内部流通。由此,能够使润滑液容易地在配置有动态减振器的旋转轴的内部流动。另外,与流路由质量体的内周面形成的情况相比,由于作用于润滑液的离心力变大,因此,润滑液的流动性提高。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设置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动态减振器的车辆的构架图。
[0027]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反转齿轮机构的剖视图。
[0028]图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态减振器的分解图。
[0029]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态减振器的局部剖视图。
[00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态减振器,所述动态减振器具备:质量体,所述质量体配置在中空状的旋转轴的内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延伸;以及弹性体,所述弹性体将所述质量体与所述旋转轴连结,所述动态减振器抑制由安装于所述旋转轴的齿轮产生的振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与所述质量体之间设置有供润滑液流通的流路,所述流路在配置有所述弹性体的轴向位置由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体能够以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往复运动的直线运动状态进行振动,所述弹性体具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质量体接触,且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平行;以及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在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不同的位置与所述质量体接触,且不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平行,在所述齿轮以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向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侧倾倒的方式进行振动的情况下,通过根据该振动而使所述质量体以将所述第一接触面压入的方式进行振动,从而使压缩应力作用于所述弹性体,在所述齿轮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振动的情况下,通过根据该振动而使所述质量体成为所述直线运动状态并以将所述第二接触面压入的方式进行振动,从而使压缩应力作用于所述弹性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态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具有遍及轴向整个区域地形成的狭缝部,所述流路包括由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和所述狭缝部形成的第一流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态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减振器还具备筒状的保持器,所述筒状的保持器安装于所述旋转轴的内周面,一体地保持所述质量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野智幸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