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驾驶通用底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1825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智能驾驶通用底盘,包括车架机构、移动机构以及滑动组件,车架机构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可调,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可调,沿第三方向的高度可调,第三方向所在平面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在平面,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移动机构设置在车架机构的下方并连接于车架机构;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动件和与第一滑动件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设置在车架机构上,第二滑动件设置在功能舱上,第二滑动件能够沿第一滑动件滑动,以使功能舱设置在车架机构上。车架机构可以和不同的功能舱连接,智能驾驶通用底盘的长宽高均可以调节,进一步提高了智能驾驶通用底盘和功能舱的适配性和即插即用性。性和即插即用性。性和即插即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驾驶通用底盘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驾驶通用底盘。

技术介绍

[0002]底盘是指汽车上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的组合,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承受发动机或电机动力,保证正常行驶。随着经济发展,非接触式/低速无人作业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由于现有低速无人作业车应用在相对封闭的场景,其应用场景相对简单且固定,车速较低,便于实现自动驾驶;后续待政策及技术更成熟后,无人车可实现公开道路的自动驾驶。现有的无人作业车包括底盘和设置在底盘上的功能舱,一个底盘对应一个功能舱,底盘移动并带动功能舱移动,从而实现作业。
[0003]现有的车厂在生产无人作业车时,沿用整车一体式开发,根据自有的标准生产底盘,再根据底盘的大小配备功能舱,一个功能舱只能适配一个标准的底盘,单个功能舱的应用领域单一,就导致无人作业车的应用领域就单一。如果针对一个标准底盘专门配备多个不同领域的功能舱,工厂生产线过长,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驾驶通用底盘,降低生产成本,适配不同功能、不同型号的模块化功能舱,智能驾驶通用底盘可在不同的功能舱之间自助切换、即插即用。
[0005]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智能驾驶通用底盘,包括:
[0007]车架机构,所述车架机构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可调,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可调,沿第三方向的高度可调,所述第三方向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在平面,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0008]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车架机构的下方并连接于所述车架机构;
[0009]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动件和与所述第一滑动件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设置在所述车架机构上,所述第二滑动件设置在功能舱上,所述第二滑动件能够沿所述第一滑动件滑动,以使所述功能舱设置在所述车架机构上;
[0010]电池系统,电池系统通常由电芯、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冷却系统、高低压线束、保护外壳、其它结构件等构成,新能源蓄电池动力源包含但不限于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铅酸/钴酸/钛酸/锰酸/镍钴锰/镍钴铝锂电池、镍氢电池、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电池及梯次利用的以上动力电池;
[0011]电驱系统,主要由三部分传动机构、电机、逆变器构成;传动机构是单机减速;电机由三部分定子、转子、壳体组成;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的设备;
[0012]电控系统,有整车控制器VCU、电机控制器MC与电池管理系统BMS,这些控制器通过
CAN网络进行通信;
[0013]自动驾驶硬件系统,主要包括感知层、决策层、控制层、执行层,大部分功能硬件集成于智能驾驶通用底盘上,小部分感知硬件、执行硬件集成于功能舱上;本系统应用视觉感知策略或视觉加雷达感知策略进行自动驾驶,主要采用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进行外界信息感知、采集;
[0014]自动驾驶软件系统,主要有目标识别、运动参数测量、图像处理等方面;系统软件根据这些信息自动决策车辆行驶速度、作业执行、行进方向和位置、自动超车驾驶、紧急刹车、车辆鸣笛、灯光控制等。
[0015]作为优选,所述车架机构为U形结构,所述车架机构包括:
[0016]两个相对设置的竖向车架,所述竖向车架包括第一竖车架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竖车架的第二竖车架;
[0017]横向车架,设置在两个所述竖向车架的一侧,且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竖向车架,所述移动机构连接于所述横向车架,所述横向车架包括第一横车架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横车架的第二横车架。
[0018]作为优选,智能驾驶通用底盘还包括宽度调节机构,所述宽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横向车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0019]作为优选,所述宽度调节机构包括调节件和连接块,所述调节件与所述连接块螺纹连接,所述调节件和所述连接块其中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横车架,另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横车架上,所述调节件能够转动并调节所述调节件和所述连接块之间的间距,以调节所述第一横车架和所述第二横车架之间的间距。
[0020]作为优选,智能驾驶通用底盘还包括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车架机构和所述移动机构之间的间距。
[0021]作为优选,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连杆组件和液压油缸,所述连杆组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机构和所述移动机构,所述液压油缸设置在所述车架机构上,且所述液压油缸的活塞杆连接于所述连杆组件。
[0022]作为优选,智能驾驶通用底盘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车架机构的外部并连接于所述车架机构。
[0023]作为优选,所述外壳对应所述第一滑动件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露出所述第一滑动件。
[0024]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功能舱上对应所述卡槽设置有卡凸,所述卡凸能够卡接于所述卡槽。
[0025]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露出通用接口。
[002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7]本技术提供的智能驾驶通用底盘,通过设置滑动组件,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滑动配合,从而实现功能舱和车架机构的连接,在不同型号的功能舱上均设置有第二滑动件,即可实现车架机构和不同型号的功能舱的连接,提高了智能驾驶通用底盘的适用范围。车架机构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均可以调节,从而调节了智能驾驶通用底盘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进一步提高了智能驾驶通用底盘和不同型号的功能舱的适配性。本技术提供的智能驾驶通用底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架机构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架机构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驾驶通用底盘整体结构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驾驶通用底盘整体结构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
[0033]1、车架机构;11、竖向车架;111、第一竖车架;112、第二竖车架;12、横向车架;121、第一横车架;122、第二横车架;
[0034]2、移动机构;
[0035]3、滑动组件;31、第一滑动件;
[0036]4、宽度调节机构;41、调节件;42、连接块;43、驱动源;
[0037]5、高度调节机构;51、连杆组件;511、第一连杆;512、第二连杆;52、液压油缸;
[0038]6、外壳;61、第一凹槽;62、卡槽;63、第二凹槽;64、第三凹槽;
[0039]7、伸缩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驾驶通用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机构(1),所述车架机构(1)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可调,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可调,沿第三方向的高度可调,所述第三方向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在平面,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移动机构(2),设置在所述车架机构(1)的下方并连接于所述车架机构(1);滑动组件(3),包括第一滑动件(31)和与所述第一滑动件(31)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31)设置在所述车架机构(1)上,所述第二滑动件设置在功能舱上,所述第二滑动件能够沿所述第一滑动件(31)滑动,以使所述功能舱设置在所述车架机构(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驾驶通用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机构(1)为U形结构,所述车架机构(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竖向车架(11),所述竖向车架(11)包括第一竖车架(111)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竖车架(111)的第二竖车架(112);横向车架(12),设置在两个所述竖向车架(11)的一侧,且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竖向车架(11),所述移动机构(2)连接于所述横向车架(12),所述横向车架(12)包括第一横车架(121)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横车架(121)的第二横车架(1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驾驶通用底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宽度调节机构(4),所述宽度调节机构(4)用于调节所述横向车架(12)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驾驶通用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度调节机构(4)包括调节件(41)和连接块(42),所述调节件(41)与所述连接块(42)螺纹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旭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向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