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监测式边坡抗震柔性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0455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监测式边坡抗震柔性支护结构,包括边坡抗震柔性支护结构和柔性支护结构智能监测系统。边坡抗震柔性支护结构包括柔性混凝土支护框架和抗震锚杆,抗震锚杆包括锚头和杆体,锚头包括垫板、穿心式压力传感器、切向抗震装置、轴向抗震装置、预应力施加装置、锚具、刚性滑壁、叠层橡胶垫和盖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地震作用下,传统边坡支护结构控制变形能力差,抗震能力弱,震后支护体系损伤无法评估等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自监测式边坡抗震柔性支护结构具有抗震理念先进、抗震性能优异、具备自监、自检功能、施工方便、施工设备小型化的优点。备小型化的优点。备小型化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监测式边坡抗震柔性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边坡加固
,具体涉及一种自监测式边坡抗震柔性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地震诱发的滑坡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相对于一般滑坡而言,地震引发的滑坡具有时间短、规模大、破坏性强等显著特点,为防止地震灾害引发滑坡,常常需要对边坡进行抗震防护。
[0003]现今常见的边坡支护形式有挡土墙、抗滑桩、微型桩、锚杆框架等,但其存在以下问题:1.挡土墙、抗滑桩、微型桩等作为被动式防护结构,无法有效控制地震作用下滑体及岩土体位移,存在较大安全隐患;2.锚杆框架虽具备控制变形能力,但不具备抗震特性,地震作用下,锚杆应力激增,会造成锚头脱落、承压台压碎、锚杆拉断,而框架则会发生脱空、脆性断裂等情况;3.现有支护结构皆无法判断结构自身损伤情况,尤其是震灾过后,支护结构外观完好但内部损伤严重,丧失支护能力,如不能有效判断,将造成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抗震理念先进、抗震性能优异、具备自监、自检功能、施工方便、施工设备小型化的自监测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监测式边坡抗震柔性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边坡抗震柔性支护结构(1)和柔性支护结构智能监测系统(2);所述边坡抗震柔性支护结构(1)包括柔性混凝土支护框架(3)和抗震锚杆(4);所述抗震锚杆(4)包括锚头(5)和杆体(6);所述锚头(5)包括垫板(51)、穿心式压力传感器(52)、切向抗震装置(53)、轴向抗震装置(54)、预应力施加装置(55)、锚具(56)、刚性滑壁(57)、叠层橡胶垫(58)和盖板(59);所述锚具(56)包括环形内锚具(561)、环形外锚具(562)、调心滚子轴承a(563)和调心滚子轴承b(564);切向抗震装置(53)包括刚性底座(531)和刚性球冠体(532),刚性底座(531)内设球冠体凹槽,刚性底座(531)凹槽的球冠体直径大于刚性球冠体(532)直径,刚性底座(531)和刚性球冠体(532)都均匀分布有数个圆形贯穿孔洞,圆形贯穿孔洞的直径大于锚杆杆体(6)直径;轴向抗震装置(54)包括数个滑动套管(541)和数个弹簧a(542),弹簧a(542)位于滑动套管(541)内部并与滑动套管(541)滑动连接,数个滑动套管(541)和数个弹簧a(542)环形分布于刚性球冠体(532)上表面,滑动套管(541)和弹簧a(542)的下端均与刚性球冠体(532)上表面固定连接,滑动套管(541)和弹簧a(542)的上端均与环形外锚具(562)固定连接;预应力施加装置(55)包括滑动套筒(551)、弹簧b(552)、一体式包壳推力轴承(553)和螺栓(554);滑动套筒(551)包括内筒(5511)和外筒(5512),内筒(5511)与外筒(5512)滑动连接,内筒(5511)内部设有螺纹,螺栓(554)贯穿内筒(5511)并与内筒(5511)螺纹连接,螺栓(554)设有扩底底座,扩底底座与外筒(5512)滑动连接,一体式包壳推力轴承(553)的上表面与扩底底座下表面固定连接,一体式包壳推力轴承(553)的下表面与弹簧b(552)的上端固定连接,一体式包壳推力轴承(553)位于外筒(5512)内部且与外筒(5512)滑动连接,弹簧b(552)位于外筒(5512)内部且与外筒(5512)滑动连接,弹簧b(552)和外筒(5512)的下端均固定于刚性球冠体(532)上表面中心部位;内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金青包小华孟子函朱新星张丽华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