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及植入式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50377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设备及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式电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与导线。装置主体包括第一壳体、可充电电池、第一工作电路、以及设置于第一壳体上的第一接线部。可充电电池与第一工作电路设置于第一壳体内部。导线位于第一壳体的外部,导线的第一端与第一接线部电性连接,导线的第二端与位于第一壳体外部并植入体内的接收线圈电性连接或者与位于体外的对接头电性连接。由于接收线圈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外部或者不再设置接收线圈,能避免导致第一壳体涡流产生热量,保证装置主体表面的温度处于预设范围,减小装置主体的体积,能提高安装灵活性,减少器械发热风险,同时不会增加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增加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增加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医疗设备及植入式电子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医疗设备及植入式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植入式医疗设备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中植入式的电子医疗设备的应用市场也在飞速发展。例如,现有的植入式脉冲发生器,如心脏起搏器等,大部分都是使用内置电池供电,其中部分脉冲发生器采用可重复充电设计,通过发生器内置的感应线圈,对内部电池进行无线充电,拓展了脉冲发生器的应用场景。
[0003]传统地,植入式电子装置通常包括金属壳体,以及封装在金属壳体内部的接收线圈。植入式电子装置在人体内进行无线充电时,由于接收线圈的工作效率以及金属壳体内部涡流的原因,一部分能量会转化为热量,造成了植入式电子装置的发热。这部分热量会通过脉冲发生器的结构最终传递到植入式电子装置周边的人体组织中。由于相关器械安全性与法律约束,植入式电子装置的表面温度一般处于预设范围(具体例如为与人体温度的偏差值在2℃以内)。基于此,目前的植入式电子装置大多是通过内部软件控制和温度传感器配合,主动调节装置的充电效率,以控制热量的产生;此外也有对植入式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进行拓展,控制植入式电子装置的表面温度。
[0004]然而,通过内部软件控制和温度传感器配合来主动调节装置的充电效率的方式,风险较高且增加了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拓展植入式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的方式,将会增大装置体积,导致增加了手术风险以及使用者的不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医疗设备及植入式电子装置,它能够保证装置表面的温度处于预设范围,装置体积较小,同时不会增加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
[0006]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植入式电子装置,所述植入式电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可充电电池、第一工作电路以及第一接线部;所述可充电电池通过所述第一工作电路与所述第一接线部电性连接;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位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所述充电组件包括相连的导线和充电接收件,所述导线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接线部电性连接;所述充电接收件中设有可无线充电的接收线圈,或者所述充电接收件设有用于与置于体外且可无线充电的接收线圈适配相连的连接器。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线和充电接收件的外表面均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包覆层。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接收件设有所述接收线圈,所述包覆层包覆所述接收线圈且使所述充电接收件呈片状。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包覆层上设有固定孔。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接收件还包括聚磁片,所述聚磁片设置于所述接
收线圈上远离于人体表面的一侧。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线圈中设有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线圈。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主体还包括用于连接植入式医疗器械的第二接线部,所述第二接线部与所述第一工作电路相连。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主体还包括壳体,所述可充电电池与所述第一工作电路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充电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0014]一种医疗设备,包括所述的植入式电子装置,以及置于体外的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充电组件供电。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医疗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植入式医疗器械,所述装置主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接线部,所述第二接线部用于与所植入式医疗器械连接,所述第二接线部与所述第一工作电路相连。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植入式医疗器械为用于采集体内物理信号的采集设备、用于输出刺激信号的刺激电极或者输液器。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为无线充电器;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第二工作电路与发射线圈;所述第二工作电路与所述发射线圈相连,所述第二工作电路还与供电电池电性连接或者与交直流电源电性连接。
[0018]上述的植入式电子装置给可充电电池充电时,导线与接收线圈电性连接,则通过无线充电器的发射线圈发射电磁波能量,接收线圈可以感应并接收发射线圈发射的电磁波能量,将能量通过导线、第一接线部传递给工作电路,工作电路便能给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相对于传统的将接收线圈与工作电路一起设置于装置内而言,置于装置主体之外的接收线圈不会导致装置主体涡流产生热量,从而能保证植入式电子装置的表面温度处于预设范围,且装置主体内部因为没有设置接收线圈能减小装置主体的体积,还能提高装置主体植入位置以及接收线圈植入位置的灵活性,减少器械发热风险,同时不会增加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
[0019]或者,导线与连接器电性连接,则通过借助位于体外的可无线充电的接收线圈来充电,并通过导线、第一接线部与工作电路电连接,工作电路便能给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相对于传统的将接收线圈与工作电路一起设置于金属壳体内部的装置而言,由于并没有在装置主体的内部设置接收线圈,这样便不会导致装置主体涡流产生热量,从而能保证装置主体表面的温度处于预设范围,且装置主体内部因为没有设置接收线圈能减小装置主体的体积,还能提高装置主体植入位置的灵活性,减少器械发热风险,同时不会增加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
[0020]上述的医疗设备,技术效果由植入式电子装置带来,有益效果包括植入式电子装置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
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植入式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所示的植入式电子装置处于充电工作状态示意图;
[0025]图3为图1所示的植入式电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接收线圈与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导线与包覆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植入式医疗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植入式医疗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0031]10、植入式电子装置;11、装置主体;111、第一壳体;112、可充电电池;113、第一工作电路;114、第一接线部;115、第二接线部;12、导线;121、单线;1211、第一连接部;13、接收线圈;14、包覆层;141、固定孔;20、无线充电器;21、第二壳体;22、第二工作电路;23、发射线圈;24、供电电池;30、植入式医疗器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植入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式电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可充电电池、第一工作电路以及第一接线部;所述可充电电池通过所述第一工作电路与所述第一接线部电性连接;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位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所述充电组件包括相连的导线和充电接收件,所述导线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接线部电性连接;所述充电接收件中设有可无线充电的接收线圈,或者所述充电接收件设有用于与置于体外且可无线充电的接收线圈适配相连的连接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和充电接收件的外表面均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包覆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入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收件设有所述接收线圈,所述包覆层包覆所述接收线圈且使所述充电接收件呈片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入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上设有固定孔。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植入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收件还包括聚磁片,所述聚磁片设置于所述接收线圈上远离于人体表面的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中设有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线圈。7.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晟唐龙军周缘蓝天宇段文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神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