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叶明祥专利>正文

贴附式无线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9797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贴附式无线充电器,该贴附式无线充电器包括有一载板、一接收线圈、一电路板及至少二导线。该载板的背面设有一黏贴层;该接收线圈设于该载板内;该电路板设于该载板的一侧,而该电路板上设有电力接收电路,该电力接收电路设有一接收控制电路、一谐振控制电路、一整流电路、一控制电路、一极性选择器及一电路输出端,该接收控制电路、谐振控制电路、整流电路、控制电路、极性选择器及电路输出端依序相互电性连接,其中该接收控制电路与接收线圈之间设有电性连接;而该至少二导线设于该电路板的一侧,且该至少二导线并与电路板上的电路输出端相互电性连接;由此,以组成一具自动判断充电极性的贴附式无线充电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贴附式无线充电器,尤指一种通过一载板、 一接收线圈、 一电路板及至少二导线的组合设计,使具有无线充电的 便利性、不受限壳体遮蔽的高充电效率、具自动判断充电端的极性、 可重复黏贴使用而供随处充电,并可具宣传广告等的效果,而适用于 电池及各式电子产品等。
技术介绍
无线充电的发展,使得手机、MP3、数字相机…等随身便携式3C 电器可通过设置一接收器,以进行电源的传输与接收,进而可让使用 者于户外使用时,不会因临时没电时,而要到处寻找市电插座插设充 电。现今, 一般无线充电器的接收端装置设于装载电池的壳体内部(如 安装于手机电池内的无线充电接收器);然而,如此,却普遍存在有一 个问题,即当电子产品的电池端接收无线电力时,因为会受铁、铝、 电镀等材质制成的壳体,使得无线充电的进行遭受阻挠,造成无线充 电的效率不胜理想,影响无线充电的使用普及性。故,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便,本设计人期能提供一种贴附式 无线充电器,以提供消费大众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 种贴附式无线充电器,通过一载板、 一接收线圈、 一电路板及至少二 导线的组合设计,该接收线圈可接收电力发射端的电力,达到无线充 电的目的,而该载板并设有黏贴层,可供黏贴于电池的外壳上,并设 有导线,以供电性连接电池的极性端,达到无线接收电力且直接充电至电池的效果,可避免因将无线接收器设于电池外壳内,而因受壳体 屏蔽阻挡造成充电效率降低的缺点,进而使本技术具无线电力的 接收,且不受电池外壳屏蔽的效果,增加本技术的实用性及便利 性。本技术的次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贴附式无线充电器,通过 一载板、 一接收线圈、 一电路板及至少二导线的组合设计,其中该电 路板的电力接收电路设有一极性选择器,使具自动判断充电端的极性, 而可避免电池极性反接时造成的电池受损,以达到充电保护的效果, 进而增加本技术的实用性及便利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贴附式无线充电器,通过 一载板、 一接收线圈、 一电路板及至少二导线的组合设计,该载板上 另可印刷图案,使具宣传广告的效果,而增加本技术的实用性及 便利性。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贴附式无线充电器,该贴附 式无线充电器包括 一载板,该载板的背面设有一黏贴层; 一接收线 圈,该接收线圈设于该载板内; 一电路板,该电路板设于该载板的一 侧,而该电路板上设有电力接收电路,该电力接收电路设有一接收控 制电路、 一谐振控制电路、 一整流电路、 一控制电路、 一极性选择器 及一电路输出端,该接收控制电路、谐振控制电路、整流电路、控制 电路、极性选择器及电路输出端依序相互电性连接,其中该接收控制 电路与接收线圈之间设有电性连接;以及至少二导线,该至少二导线 设于该电路板的一侧,且该至少二导线并与电路板上的电路输出端相 互电性连接;由此,以组成一具自动判断充电极性的贴附式无线充电 器。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1、本技术通过一载板、 一接收线圈、 一电路板及至少二导线的组合设计,该接收线圈可接收电力发射端的电力,达到无线充电 的目的,而该载板并设有黏贴层,可供黏贴于电池的外壳上,并设有 导线,以供电性连接电池的极性端,达到无线接收电力且直接充电至 电池的效果,可避免因将无线接收器设于电池外壳内,而因受壳体屏 蔽阻挡造成充电效率降低的缺点,进而使本技术具无线电力的接 收,且不受电池外壳屏蔽的效果,增加本技术的实用性及便利性。2、 本技术通过一载板、 一接收线圈、 一电路板及至少二导 线的组合设计,其中该电路板的电力接收电路设有一极性选择器,使 具自动判断充电端的极性,而可避免电池极性反接时造成的电池受损, 以达到充电保护的效果,进而增加本技术的实用性及便利性。3、 本技术通过一载板、 一接收线圈、 一电路板及至少二导 线的组合设计,该载板上另可印刷图案,使具宣传广告的效果,而增 加本技术的实用性及便利性。本技术的其它特点及具体实施例可于以下配合附图的详细说 明中,进一步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架构方块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极性选择器的实施电路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极性选择器的另一实施电路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使用示意的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使用运作示意的方块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外观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1 贴附式无线充电器20 载板 21 黏贴层30 接收线圈 40 电路板50电力接收电路51接收控制电路52谐振控制电路53整流电路54控制电路55极性选择器551电池56电路输出端60导线61极性连接点70充电电池80发射端Ql, Q2,Q3, Q4开关Q13, Q24保护开关A, B极性点C ,D电路联机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贴附式无线充电器,该贴附 式无线充电器1包括有一载板20、 一接收线圈30、一电路板40及至 少二导线60。该载板20的背面设有一黏贴层21,该黏贴层21可采用 重复黏贴型的胶剂,以供重复黏贴使用。该接收线圈30设于该载板20 内;该电路板40设于该载板20的一侧,该电路板40上设有电力接收 电路50,该电力接收电路50设有一接收控制电路51、 一谐振控制电 路52、 一整流电路53、 一控制电路54、 一极性选择器55及一电路输 出端56,该接收控制电路51、谐振控制电路52、整流电路53、控制 电路54、极性选择器55及电路输出端56依序相互电性连接,其中该 接收控制电路51与接收线圈30之间设有电性连接;而该至少二导线 60设于该电路板40的一侧,且该至少二导线60并与电路板40上的电 路输出端56相互电性连接;由此,以组成一具自动判断充电极性的贴 附式无线充电器1。其中,该电路板40亦可采用软性印刷电路板(FPC: Flexible Print Circuit)。该至少二导线60的一端分别设有极性连接点61,以供进一步 接触电池的极性点而导通充电用。请参图3,其中该电路板40的电力 接收电路50中的极性选择器55设有四个开关Q1、 Q2、 Q3、 Q4及7一电池551,该其中的二开关Q1、 Q4相互串联而设于一侧,另二开 关Q2、 Q3亦相互串联而设于另一侧,而二侧各自串联的二开关Q1、 Q4及Q2、 Q3与控制电路54并联设置,另,该其中一侧的二开关Q 1、 Q4之间设有一极性点A,而另一侧的二开关Q2、 Q3之间设有另 一极性点B,该电池551电性连接于该二极性点A、 B之间,并该二 极性点A、 B连接至该电路输出端56,该电路输出端56借助该至少二 导线60以进一步电性连接至一充电电池70的极性端,达到自动判断 充电电池70的极性,以利充电电池70充电用。其中,该极性选择器 55的开关Q l Q4可采用P通道增强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P M 0 S : P-channel enhancement MOSFET)、 N通道增强型金氧半场效晶体管 (NMOS: N-channel enhancement MO SFET)的其中任一,而于本实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贴附式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该贴附式无线充电器包括: 一载板,该载板的背面设有一黏贴层; 一接收线圈,该接收线圈设于该载板内; 一电路板,该电路板设于该载板的一侧,而该电路板上设有电力接收电路,该电力接收电路设有一接收控制电路、一谐振控制电路、一整流电路、一控制电路、一极性选择器及一电路输出端,该接收控制电路、谐振控制电路、整流电路、控制电路、极性选择器及电路输出端依序相互电性连接,其中该接收控制电路与接收线圈之间设有电性连接;以及 至少二导线,该至少二导线设于该电路板的一侧,且该至少二导线并与电路板上的电路输出端相互电性连接; 由此,以组成一具自动判断充电极性的贴附式无线充电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贴附式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该贴附式无线充电器包括一载板,该载板的背面设有一黏贴层;一接收线圈,该接收线圈设于该载板内;一电路板,该电路板设于该载板的一侧,而该电路板上设有电力接收电路,该电力接收电路设有一接收控制电路、一谐振控制电路、一整流电路、一控制电路、一极性选择器及一电路输出端,该接收控制电路、谐振控制电路、整流电路、控制电路、极性选择器及电路输出端依序相互电性连接,其中该接收控制电路与接收线圈之间设有电性连接;以及至少二导线,该至少二导线设于该电路板的一侧,且该至少二导线并与电路板上的电路输出端相互电性连接;由此,以组成一具自动判断充电极性的贴附式无线充电器。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贴附式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该载板 的黏贴层采用重复黏贴型的胶剂,以供重复黏贴使用。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贴附式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路 板采用软性印刷电路板。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贴附式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 二导线的一端分别设有极性连接点,以供进一步接触电池的极性点而 导通充电用。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明祥
申请(专利权)人:叶明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