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中深层地热能的钻孔供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49560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中深层地热能的钻孔供热系统,包括钻井,钻井开设在地层表面,地层的上表面设置有冷水机构和热水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上下移动的冷介质箱使得介质通过落差进行流动,其中冷介质箱通过弹簧支撑,使得其内部的液位可以持续高于热介质箱,节能效果更好,通过连通器的原理使冷介质箱中的水向热介质箱流通,其中冷介质箱安装在较高的位置,使水可以通过管道缓慢流向热介质箱,第二保温管将冷水送入换热器下方,经过换热器加热后的水温度升高,密度变小,方便上升,而冷介质箱中的液位下降后,弹簧的弹力将冷介质箱抬起,保持液位的高度,方便通过自然落差使介质流动。过自然落差使介质流动。过自然落差使介质流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中深层地热能的钻孔供热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地热能
,具体为一种基于中深层地热能的钻孔供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地热供热系统是指利用地热能为主要热源的供热系统。地热能为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属于可再生能源。地热供热系统按照地热流进入供热系统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供热和间接供热。直接供热即把地热流直接引入供热系统,间接供热即地热流通过换热器将热能传递给供热系统的循环水,地热流不直接进入供热系统。
[0003]现有的供热系统通过换热器将热能传递给供热系统的循环水,热介质在循环过程中需要通过循环泵进行运送,消耗的电能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中深层地热能的钻孔供热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中深层地热能的钻孔供热系统,包括钻井,所述钻井开设在地层表面,所述地层的上表面设置有冷介质机构和热介质机构;
[0006]所述冷介质机构包括四个固定块,四个所述固定块均固定连接有地层的上表面,四个所述固定块的侧表面均开设有滑槽,四个所述滑槽的内部底端均固定连接有弹簧,四个所述滑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支撑滑块,四个所述支撑滑块之间固定连接有冷介质箱,所述冷介质箱的上表面固定连连通有第一循环管,所述冷介质箱的底端一侧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密封垫;
[0007]所述热介质机构包括热介质箱,所述热介质箱固定连接在地层的上表面,所述热介质箱的靠近底端的一侧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二循环管,所述热介质箱远离热介质箱的一侧底端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一保温管,所述钻井靠近底端的内壁表面固定连接有换热器和第二保温管,所述钻井的侧表面开设有侧槽,所述侧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输入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第二保温管的内部固定连通有阀门。
[0008]优选的,所述换热器的顶端与第一保温管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底端与第二保温管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保温管的顶端与通孔滑动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弹簧的底端表面与对应的支撑滑块下表面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两个所述连接管均与第二保温管连通,两个所述连接管位于阀门的两侧。
[0012]优选的,所述冷介质箱和热介质箱均设置有气压补偿阀。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上下移动的冷介质箱使得介质通过落差进行流动,其中冷介质箱通过弹簧支撑,使得其内部的液位可以持续高于热
介质箱,节能效果更好,通过连通器的原理使冷介质箱中的水向热介质箱流通,其中冷介质箱安装在较高的位置,使水可以通过管道缓慢流向热介质箱,第二保温管将冷水送入换热器下方,经过换热器加热后的水温度升高,密度变小,方便上升,而冷介质箱中的液位下降后,弹簧的弹力将冷介质箱抬起,保持液位的高度,方便通过自然落差使介质流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主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图1中A部分结构放大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图1中B部分结构放大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冷介质箱俯视图。
[0018]图中:1、钻井;2、地层;3、冷介质机构;31、固定块;32、滑槽;33、弹簧;34、支撑滑块;35、冷介质箱;36、第一循环管;37、通孔;38、密封垫;4、热介质机构;41、热介质箱;42、第一保温管;43、换热器;44、第二保温管;45、侧槽;46、循环泵;47、连接管;48、阀门;49、第二循环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中深层地热能的钻孔供热系统,包括钻井1,钻井1开设在地层2表面,地层2的上表面设置有冷介质机构3和热介质机构4;
[0021]冷介质机构3包括四个固定块31,四个固定块31均固定连接有地层2的上表面,四个固定块31的侧表面均开设有滑槽32,四个滑槽32的内部底端均固定连接有弹簧33,四个滑槽32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支撑滑块34,四个支撑滑块34之间固定连接有冷介质箱35,冷介质箱35的上表面固定连连通有第一循环管36,冷介质箱35的底端一侧表面开设有通孔37,通孔37的内壁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密封垫38,冷介质机构3用于将冷介质输送进入地下进行吸收热量;
[0022]热介质机构4包括热介质箱41,热介质箱41固定连接在地层2的上表面,热介质箱41的靠近底端的一侧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二循环管49,热介质箱41远离热介质箱41的一侧底端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一保温管42,钻井1靠近底端的内壁表面固定连接有换热器43和第二保温管44,钻井1的侧表面开设有侧槽45,侧槽4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循环泵46,循环泵46的输入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管47,第二保温管44的内部固定连通有阀门48,热介质机构4将高温的介质用于供热。
[0023]换热器43的顶端与第一保温管42连通,换热器43的底端与第二保温管44连通,便于经过换热器43升温的水上升。
[0024]第二保温管44的顶端与通孔37滑动连接,便于冷介质箱35上下滑动。
[0025]弹簧33的底端表面与对应的支撑滑块34下表面固定连接,便于空箱升高水位。
[0026]两个连接管47均与第二保温管44连通,两个所述连接管47位于阀门的两侧,循环泵46用于备用应急,阀门48用于切换。
[0027]冷介质箱35和热介质箱41均设置有气压补偿阀,便于介质进出。
[0028]具体的,使用本技术时,通过连通器的原理使冷介质箱35中的水向热介质箱41流通,其中冷介质箱35安装在较高的位置,使水可以通过管道缓慢流向热介质箱41,其中水在4℃时密度最大,因此第二保温管44将冷水送入换热器43下方,经过换热器43加热后的水温度升高,密度变小,方便上升,而冷介质箱35中的液位下降后,弹簧33的弹力将冷介质箱35抬起,保持液位的高度,方便通过自然落差使介质流动,第一循环管36和第二循环管49的作用使进行供热和回流,循环泵46和阀门48的作用是进行应急备用,通过设置上下移动的冷介质箱35使得介质通过落差进行流动,其中冷介质箱35通过弹簧33支撑,使得其内部的液位可以持续高于热介质箱41,节能效果更好。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中深层地热能的钻孔供热系统,包括钻井(1),其特征在于,所述钻井(1)开设在地层(2)表面,所述地层(2)的上表面设置有冷介质机构(3)和热介质机构(4);所述冷介质机构(3)包括四个固定块(31),四个所述固定块(31)均固定连接有地层(2)的上表面,四个所述固定块(31)的侧表面均开设有滑槽(32),四个所述滑槽(32)的内部底端均固定连接有弹簧(33),四个所述滑槽(32)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支撑滑块(34),四个所述支撑滑块(34)之间固定连接有冷介质箱(35),所述冷介质箱(35)的上表面固定连连通有第一循环管(36),所述冷介质箱(35)的底端一侧表面开设有通孔(37),所述通孔(37)的内壁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密封垫(38);所述热介质机构(4)包括热介质箱(41),所述热介质箱(41)固定连接在地层(2)的上表面,所述热介质箱(41)的靠近底端的一侧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二循环管(49),所述热介质箱(41)远离热介质箱(41)的一侧底端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一保温管(42),所述钻井(1)靠近底端的内壁表面固定连接有换热器(43)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承辉罗浪樊俊忠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春浩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