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连通升温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49485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油田井口用设备,特别是井口连通升温控制系统。包括立式壳体,卧式壳体,套管产量控制装置所在的安装轴线与立式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轴线呈交叉结构,油管产量控制装置所在的轴线与立式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轴线呈交叉结构;立式壳体的断面与立式筒体的断面呈贯通结构;立式壳体的下端与卧式壳体连接,套管产量控制装置中的第一套管装在靠近立式壳体下端的位置,第一套管的管径与立式壳体连接,油管产量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套管装在靠近立式壳体上端的位置,第二套管管径与立式壳体连接;置于立式壳体内的生产管线分别与第一套管内径和第二套管内径连通。具有停运井井口保温,升温快、温度运行平稳、省电、替代中频、电加热带的优点。热带的优点。热带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井口连通升温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油田井口用设备,特别是一种井口连通升温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油田稠井区块的开发,新井大量的投产,产量快速上升使我们面对油藏、井筒、集输、生产组织等各方迎来了极大的挑战,现有采油工艺不能满足油井正常生产,回压高、伴热效果差、停井易堵管等问题随之而来。目前,采取泵车热洗、自循环热洗管线来降低集输系统压力,高频、电伴热带配合保温集输流程加热,虽然保证了油井的正常生产,但是,单井动力费用也随之急剧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洗车降回压、中频以及电加热带升温等运行成本高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井口升温控制系统。
[0004]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井口连通升温控制系统,包括立式壳体,卧式壳体,装在立式壳体上的套管产量控制装置,油管产量控制装置,穿过立式壳体以及卧式壳体的生产管线,套管产量控制装置所在的安装轴线与立式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轴线呈交叉结构,油管产量控制装置所在的轴线与立式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轴线呈交叉结构;立式壳体与立式筒体连接,立式壳体的断面与立式筒体的断面呈贯通结构;立式壳体的下端与卧式壳体连接,卧式壳体上装有卧式筒体;套管产量控制装置中的第一套管装在靠近立式壳体下端的位置,第一套管的管径与立式壳体连接,油管产量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套管装在靠近立式壳体上端的位置,第二套管管径与立式壳体连接;置于立式壳体内的生产管线分别与第一套管内径和第二套管内径连通。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停运井井口保温,具有升温快、温度运行平稳、省电、替代中频、电加热带的优点。
[0007]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是:
[0008]立式壳体的断面结构呈大环形结构,立式筒体的断面结构呈小环形结构;立式壳体的断面结构与立式筒体的断面结构构成8字型贯通结构。
[0009]套管产量控制装置所在的安装轴线与立式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轴线呈垂直结构;油管产量控制装置所在的轴线与立式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轴线呈垂直结构。
[0010]套管产量控制装置中的第一套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立式壳体外,第一套管的一端装有第一丝堵,第一套管的另一端与采油树连接,第一套管另一端上装有第一侧管,第一侧管的轴线与第一套管的轴线垂直设置;第一套管的管径内设置有第一内螺纹结。
[0011]油管产量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套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立式壳体外,第二套管的一端装有第二丝堵,第二套管的另一端与采油树连接,第二套管另一端上装有第二侧管,第二侧管的轴线与第二套管的轴线垂直设置;第二套管的管径内设置有第二螺纹结构。
[0012]置于立式壳体内的立式生产管线(701)由第一长管(709)、第二长管(705)、第三长管(704)、第一短管(707)和第二短管(708)构成,第一长管(709)、第二长管(705)和第三长管(704)三者平行设置,第一长管(709)和第二长管(705)通过第一短管(707)连接,第二长管(705)和第三长管(704)通过第二短管(708)连接;第一套管内径通过连通孔与第三长管(704)连接;第二套管内径上的连通孔与第二长管(705)连通。
[0013]置于立式壳体内生产管线的第二长管上装有单向阀。
[0014]立式壳体内装有防冻液。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第一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图3的A向视图。
[0019]图5是图3中的C

C视图。
[0020]图6是生产管线与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1]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实施例详述本技术:
[0023]一种井口连通升温控制系统,参见附图1至附图6,图中:套管产量控制装置1,第一套管一端101、内螺纹结构102、第一套管另一端103、连通孔104、外螺纹结构105、第一侧管106;油管产量控制装置2;立式壳体3;立式筒体4;卧式壳体5;卧式筒体6;生产管线7;立式生产管线701、卧式生产管线702、单向阀703、第三长管704、第二长管705;取样管706、第一短管707、第二短管708、第一长管709。
[0024]本实施例所述的井口连通升温控制系统由立式壳体3以及与立式壳体3连接的卧式壳体5组成,立式壳体3与卧式壳体5分别套装在生产管线7上,生产管线7由立式生产管线701和卧式生产管线702构成,生产管线7与供液管线连接。其中立式壳体3上装有立式筒体4,立式壳体3与立式筒体4等长设置。卧式壳体5的下方与有卧式筒体6连接,卧式筒体6与卧式壳体5等长设置。
[0025]立式壳体3上装有套管产量控制装置和油管产量控制装置,油管产量控制装置设置在立式壳体3靠近顶端的位置,套管产量控制装置设置在靠近立式壳体3底部的位置。本实施例中,套管产量控制装置和油管产量控制装置的结构相同。
[0026]套管产量控制装置所在的安装轴线与立式壳体3长度方向所在的轴线呈垂直交叉结构,油管产量控制装置所在的轴线与立式壳体3长度方向所在的轴线呈垂直交叉结构。
[0027]立式壳体3与立式筒体4连接,立式壳体3的断面与立式筒体4的断面呈8字型贯通结构,立式筒体中加装防冻液以及与外界电连接的电加棒,如图5中所示的结构。立式壳体3的下端通过一段立式生产管线701与卧式壳体连接。卧式壳体5上装有卧式筒体6,卧式壳体5的断面与卧式筒体6的断面也呈8字型贯通结构;卧式筒体内同样装有防冻液以及与外界电连接的电加热棒。卧式壳体5的一端与卧式生产管线702连接。套管产量控制装置中的第
一套管装在靠近立式壳体下端的位置。第一套管的外径与立式壳体3焊接,第一套管上设置有连通孔104,设置有连通104的部位与第二长管104焊接在一起。
[0028]第二套管上也同样设置有连通孔,设置有连通的部位与第二长管705焊接在一起。第二长管705内设置有单向阀703,单向阀703控制生产管线内的油由油管产量控制装置向套管产量控制装置流动方向,而不能反流。
[0029]立式生产管线701由第一长管709、第二长管705、第三长管704、第一短管707和第二短管708构成,第一长管709、第二长管705和第三长管704三者平行设置,第一长管709和第二长管705通过第一短管707连接,第二长管705和第三长管704通过第二短管708连接;第一套管内径通过连通孔与第三长管704连接;第二套管内径上的连通孔与第二长管705连通。
[0030]立式壳体3的内径足够放下三根并列设置的第一长管709、第二长管705以及第一长管704,第一长管709、第二长管705以及第一长管704三者的管径相等,第一短管797和第二短管708的长度能够刚好适合连接两根长管并实现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口连通升温控制系统,包括立式壳体,卧式壳体,装在立式壳体上的套管产量控制装置,油管产量控制装置,穿过立式壳体以及卧式壳体的生产管线,其特征在于:套管产量控制装置所在的安装轴线与立式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轴线呈交叉结构,油管产量控制装置所在的轴线与立式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轴线呈交叉结构;立式壳体与立式筒体连接,立式壳体的断面与立式筒体的断面呈贯通结构;立式壳体的下端与卧式壳体连接,卧式壳体上装有卧式筒体;套管产量控制装置中的第一套管装在靠近立式壳体下端的位置,第一套管的管径与立式壳体连接,油管产量控制装置中的第二套管装在靠近立式壳体上端的位置,第二套管管径与立式壳体连接;置于立式壳体内的生产管线分别与第一套管内径和第二套管内径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口连通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立式壳体的断面结构呈大环形结构,立式筒体的断面结构呈小环形结构;立式壳体的断面结构与立式筒体的断面结构构成8字型贯通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口连通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套管产量控制装置所在的安装轴线与立式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轴线呈垂直结构;油管产量控制装置所在的轴线与立式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轴线呈垂直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口连通升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套管产量控制装置中的第一套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立式壳体外,第一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一杨杰张学军杨铁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市曹妃甸区浦圣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