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490932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涉及淡水养殖技术领域,包括养殖区和生态净化区;所述生态净化区内设置有进水井和排水井,所述进水井用于将所述养殖区中的水排入所述生态净化区,所述排水井用于将所述生态净化区中的水排入所述养殖区。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将淡水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植物、填料及微生物的联合作用去除,实现水体的原位净化,极大降低了成本,解决了淡水养殖过程的水质保障问题。了淡水养殖过程的水质保障问题。了淡水养殖过程的水质保障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淡水养殖
,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但生态环境保护对野生水产品捕捞的严格控制,传统捕捞行业早已不能满足需求,水产养殖行业迎来蓬勃的发展。然而高品质的水产品需要高品质的水质为基础,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体水质问题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
[0003]养殖过程中的水质问题主要是由于鱼类排泄物、过量的鱼饲料残渣、鱼类用药等在水体中的累积,造成的溶解氧过低、水体酸化、氨氮浓度升高使鱼类自身的载氧能力降低,产生缺氧症,鱼类自身的新陈代谢缓慢、发病率升高,严重影响水产品品质及产量。
[0004]目前水产养殖业水质保障技术主要包括曝气充氧、抛洒石灰调节水体pH,以及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生物过滤技术,如沙滤池等。然后依靠物化作用维持水质,不仅无法保障自然的水环境状况,而且成本高昂,因此如何开发出基于自然的养殖水质解决方案,实现低成本的养殖水体的原位生态净化是现代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促进淡水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和生态净化区;所述生态净化区内设置有进水井和排水井,所述进水井用于将所述养殖区中的水排入所述生态净化区,所述排水井用于将所述生态净化区中的水排入所述养殖区。
[0008]可选的,所述养殖区和所述生态净化区为同心结构,所述生态净化区位于所述养殖区周围。
[0009]可选的,所述养殖区为圆形或方形;所述生态净化区的体积与所述养殖区的水容量比值为1:3

1:10。
[0010]可选的,所述生态净化区外侧围墙高于所述生态净化区内侧围墙。
[0011]可选的,所述生态净化区内由上到下依次填充有第一层粗粒填料、第二层中粒填料、第三层细粒填料和第四层粗粒填料;所述第一层粗粒填料的粒径为10

20mm,厚度为10

20cm;所述第二层中粒填料的粒径为8

15mm,厚度为30

40cm;所述第三层细粒填料的粒径为3

8mm,厚度为20

30cm;所述第四层粗粒填料的粒径为10

20mm,厚度为10

20cm。
[0012]可选的,所述第一层粗粒填料和所述第四层粗粒填料为砾石或碎石;所述第二层中粒填料和所述第三层细粒填料为沸石、陶粒、石英砂、生物碳、焦炭、河沙、小砾石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3]可选的,所述生态净化区内种植湿生挺水植物;所述湿生挺水植物为美人蕉、芦
苇、菖蒲、风车草、再力花、梭鱼草、黑麦草、象草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4]可选的,所述生态净化区的外侧围墙上设置有布水槽,所述布水槽宽度为20

40cm,所述进水井与所述布水槽相连通,所述布水槽两侧设置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的位置高程与所述养殖区的设计水位相同。
[0015]可选的,所述排水井为方形结构,所述排水井底部通过出水孔与所述生态净化区相连通,所述出水孔位于所述生态净化区底部以上10

20cm处。
[0016]可选的,所述排水井内设置有回水管,所述回水管位于所述生态净化区底部以上5

10cm处;所述回水管的进水端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回水管另一端与水泵的进水口相连通。
[0017]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8]本专利技术中的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将淡水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植物、填料及微生物的联合作用去除,实现水体的原位净化,极大降低了成本,解决了淡水养殖过程的水质保障问题。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的A

A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的B

B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的C

C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1、养殖区;2、生态净化区;3、进水井;4、排水井;5、进水管;6、布水槽;7、水生植物;8、出水孔;9、回水管;10、水泵;11、颗粒填料;12、养殖区常水位;13、进水井水位;14、出水井水位;15、过滤网;16、净化区内侧围墙;17、净化区外侧围墙;
[0025]111、第一层粗粒填料;112、第二层中粒填料;113、第三层细粒填料;114、第四层粗粒填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1和生态净化区2;生态净化区2内设置有进水井3和排水井4,进水井3用于将养殖区1中的水排入生态净化区2,排水井4用于将生态净化区2中的水排入养殖区1。
[0028]养殖区1内的水体经进水井3进入生态净化区2后,经生态净化区2净化后排出至排水井4,在排水井4的作用下源源不断回流抽送至养殖区1,从而实现低成本的养殖水体的原位生态净化。
[0029]下面结合更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做进一步说明。
[0030]实施例一:
[0031]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1和生态净化区2;生态净化区2内设置有进水井3和排水井4,进水井3用于将养殖区1中的水排入生态净化区2,排水井4用于将生态净化区2中的水排入养殖区1。
[0032]于本具体实施例中,养殖区1为方形;养殖区1和生态净化区2为同心结构,生态净化区2位于养殖区1周围。生态净化区2的体积与养殖区1的水容量比值为1:7。生态净化区2外侧围墙高于生态净化区2内侧围墙20

40cm,优选30cm,以防止雨水径流携带的泥沙、氮磷及农药等污染物进入塘体对水质造成影响。
[0033]生态净化区2内由上到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区和生态净化区;所述生态净化区内设置有进水井和排水井,所述进水井用于将所述养殖区中的水排入所述生态净化区,所述排水井用于将所述生态净化区中的水排入所述养殖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区和所述生态净化区为同心结构,所述生态净化区位于所述养殖区周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区为圆形或方形;所述生态净化区的体积与所述养殖区的水容量比值为1:3

1:1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净化区外侧围墙高于所述生态净化区内侧围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自循环淡水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净化区内由上到下依次填充有第一层粗粒填料、第二层中粒填料、第三层细粒填料和第四层粗粒填料;所述第一层粗粒填料的粒径为10

20mm,厚度为10

20cm;所述第二层中粒填料的粒径为8

15mm,厚度为30

40cm;所述第三层细粒填料的粒径为3

8mm,厚度为20

30cm;所述第四层粗粒填料的粒径为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彦礼白少元陈晨张亚楠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