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涨轴及其固定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8955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涨轴及其固定组件,其中轴套套设在涨紧组件和固定座外圈并配合转轴形成第一腔体和密封的第二腔体,在转轴内设置有气体通道并分别与第二腔体和导气组件相连通;当导气组件通气后,第二腔体中的气压增强并推动涨紧组件朝向第一腔体移动,涨紧钉沿转轴的径向内陷回轴套的表面,使轴套失去对套设在其上卷筒的涨紧力,便于卷筒的更换;反之取消通气,使气涨轴对卷筒的固定;气涨轴固定组件中对称设置的两个气涨轴转动,使其中一个气涨轴收卷满卷后能够自动转换至另一个空卷气涨轴继续收卷,通过向气涨轴通气或者泄气实现对其上满卷卷筒以及空卷卷筒的替换,实现连续换卷,便于大规模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涨轴及其固定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
,尤其涉及一种气涨轴及其固定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在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纱线的加工再生产,在对碳纤维、玻璃纤维等纱线加工生产时,需要对收卷的原料进行放卷、导纱、展纤、收集后再加工。
[0003]展纤后的纱线往复收卷在卷筒上,确保纱线在卷筒上收卷均匀;需要先将空卷卷筒套设在收卷轴上并与其固定连接,使卷筒与收卷轴能够同轴转动,在启动收卷轴开始收卷操作。目前卷筒通过收卷轴上的涨紧结构实现与收卷轴的同轴转动,但是现有的涨紧结构需要人工手动操作,完成空卷卷筒与满卷卷筒的替换,不便于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影响生产效率。
[0004]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气涨轴及其固定组件,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气涨轴及其固定组件。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涨轴,包括:转轴、涨紧组件、固定座、导气组件和轴套,所述涨紧组件、所述固定座和所述导气组件沿所述转轴的轴向依次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涨紧组件靠近所述转轴的端部设置;所述轴套包括筒体和第一端盖,且所述第一端盖仅在所述筒体的一端设置,所述轴套套设在所述涨紧组件和所述固定座外圈并配合所述转轴形成第一腔体和密封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涨紧组件之间,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涨紧组件和所述第一端盖之间;所述涨紧组件能够沿所述转轴轴向移动并与所述转轴同轴转动,所述固定座分别与所述转轴和所述轴套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轴内沿其轴向设置有气体通道并分别与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导气组件相连通,在所述转轴上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部分套设有复位弹簧并朝向所述涨紧组件压紧。
[0007]进一步的,所述涨紧组件包括滑块和沿其周向设置的多个涨紧钉,沿所述轴套周向对应所述涨紧钉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滑块沿所述转轴轴向设置有密封部和涨紧部,所述密封部靠近所述第二腔体,且其内圈和外圈分别与所述转轴外壁和所述轴套内壁相贴合,所述涨紧部靠近所述密封部的一端外壁设置为收拢结构,且其外径朝向所述密封部逐渐减小,所述涨紧钉设置在所述涨紧部靠近所述密封部的一端。
[0008]进一步的,在所述转轴上对应所述涨紧组件设置有第一键槽,在所述涨紧部内圈对应所述第一键槽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键槽和所述第一限位槽均沿所述转轴轴向设置。
[0009]进一步的,在所述密封部的内圈和外圈分别沿其周向开设有第一环槽和第二环槽,在所述第一环槽和所述第二环槽内均设置有密封圈。
[0010]进一步的,在所述转轴外壁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部分处设置有卡环,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卡环和所述涨紧部相抵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沿所述转轴轴向设置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所述涨紧组件设置,所述第二部分的外壁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外壁直径;在所述第二部分沿其径向开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在所述转轴上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孔开设有第二限位槽,在所述轴套上对应所述第二定位孔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部分均通过定位销与所述转轴和所述轴套固定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槽沿所述转轴的周向开设,且沿所述转轴的周向均设有多个。
[0013]进一步的,所述导气组件包括导气壳、第二端盖和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导气壳内,所述第二端盖设置在所述导气壳的一端,在所述导气壳的另一端设置有固定盘,在所述导气壳上开设有第一进气孔,在所述转轴上开设有第二进气孔并与所述气体通道相连通;所述密封件包括沿所述转轴轴向设置的第一密封圈、导流环和第二密封圈,在所述导流环上开设有导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分别与所述导流环对应设置。
[0014]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环的横截面设置为工字型,包括分别设置在其外圈和内圈的第三环槽和第四环槽,所述第三环槽配合所述导气壳内壁形成第一导气腔,所述第四环槽配合所述转轴形成第二导气腔;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二进气孔分别与所述第三环槽和所述第四环槽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导气腔和所述第二导气腔通过所述导气孔相连通。
[0015]一种气涨轴的固定组件,包括转盘和支撑架,以及如上所述的气涨轴,所述气涨轴在所述转盘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导气组件和所述支撑架分别设置在所述转盘的两侧,在所述导气组件中导气壳靠近所述转盘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盘,所述导气壳通过所述固定盘与所述转盘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穿过所述转盘并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架远离所述转盘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座,在所述连接座远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置有齿轮盘,所述转盘、所述连接座和所述齿轮盘均同轴设置。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当导气组件通气后,第二腔体中的气压增强并推动涨紧组件朝向第一腔体移动,涨紧钉沿转轴的径向内陷回轴套的表面,使轴套失去对套设在其上卷筒的涨紧力,便于卷筒的更换;当取消向第二腔体中通气涨紧组件在复位弹簧的驱动下朝向第一端盖的方向移动,使涨紧钉逐渐突出轴套的外表面并对轴套上的卷筒施加一个涨紧力,实现气涨轴对卷筒的固定。
[0017]气涨轴固定组件中通过驱动齿轮盘进一步驱动连接座转动并带动转盘上对称设置的两个气涨轴转动,使其中一个气涨轴收卷满卷后能够自动转换至另一个空卷气涨轴继续收卷,通过向气涨轴通气或者泄气实现对其上满卷卷筒以及空卷卷筒的替换,实现连续
换卷,便于大规模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气涨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气涨轴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气涨轴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导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气涨轴的主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气涨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气涨轴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1、转轴;11、气体通道;12、复位弹簧;13、第一键槽;14、卡环;15、第二限位槽;16、第二进气孔;2、涨紧组件;21、滑块;22、密封部;221、第一环槽;222、第二环槽;23、涨紧部;231、第一限位槽;24、涨紧钉;3、固定座;31、第一部分;32、第二部分;321、第一定位孔;322、第二定位孔;4、导气组件;41、导气壳;411、第一进气孔;42、第二端盖;43、密封件;431、第一密封圈;432、导流环;4321、导气孔;4322、第三环槽;4323、第四环槽;433、第二密封圈;44、固定盘;45、第一导气腔;46、第二导气腔;5、轴套;51、筒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涨轴,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1)、涨紧组件(2)、固定座(3)、导气组件(4)和轴套(5),所述涨紧组件(2)、所述固定座(3)和所述导气组件(4)沿所述转轴(1)的轴向依次套设在所述转轴(1)上,所述涨紧组件(2)靠近所述转轴(1)的端部设置;所述轴套(5)包括筒体(51)和第一端盖(52),且所述第一端盖(52)仅在所述筒体(51)的一端设置,所述轴套(5)套设在所述涨紧组件(2)和所述固定座(3)外圈并配合所述转轴(1)形成第一腔体(53)和密封的第二腔体(54),所述第一腔体(53)位于所述固定座(3)和所述涨紧组件(2)之间,所述第二腔体(54)位于所述涨紧组件(2)和所述第一端盖(52)之间;所述涨紧组件(2)能够沿所述转轴(1)轴向移动并与所述转轴(1)同轴转动,所述固定座(3)分别与所述转轴(1)和所述轴套(5)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轴(1)内沿其轴向设置有气体通道(11)并分别与所述第二腔体(54)和所述导气组件(4)相连通,在所述转轴(1)上位于所述第一腔体(53)的部分套设有复位弹簧(12)并朝向所述涨紧组件(2)压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涨紧组件(2)包括滑块(21)和沿其周向设置的多个涨紧钉(24),沿所述轴套(5)周向对应所述涨紧钉(24)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511);所述滑块(21)沿所述转轴(1)轴向设置有密封部(22)和涨紧部(23),所述密封部(22)靠近所述第二腔体(54),且其内圈和外圈分别与所述转轴(1)外壁和所述轴套(5)内壁相贴合,所述涨紧部(23)靠近所述密封部(22)的一端外壁设置为收拢结构,且其外径朝向所述密封部(22)逐渐减小,所述涨紧钉(24)设置在所述涨紧部(23)靠近所述密封部(22)的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涨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轴(1)上对应所述涨紧组件(2)设置有第一键槽(13),在所述涨紧部(23)内圈对应所述第一键槽(13)开设有第一限位槽(231),所述第一键槽(13)和所述第一限位槽(231)均沿所述转轴(1)轴向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涨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部(22)的内圈和外圈分别沿其周向开设有第一环槽(221)和第二环槽(222),在所述第一环槽(221)和所述第二环槽(222)内均设置有密封圈。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涨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轴(1)外壁位于所述第一腔体(53)的部分处设置有卡环(14),所述复位弹簧(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卡环(14)和所述涨紧部(23)相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3)沿所述转轴(1)轴向设置有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所述第二部分(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谈源刘林明吴超李柯洋
申请(专利权)人:新创碳谷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