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通风竖井侧压力分布规律模型试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48010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公路隧道通风竖井侧压力分布规律模型试验系统,包括外壳,外壳内壁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管,支撑管内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板转动连接,支撑管的外壁两侧均设有导向槽,导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管,移动管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探测块,外壳设有若干个避让槽,探测块与避让槽对应设置,两个支撑管之间设有转动块,转动块与移动管对应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转动块和移动管,能够单独对外壳内的探测块的位置进行调整,还能够将多个外壳拼接在一起,实现对竖井内不同位置侧压力的测量。实现对竖井内不同位置侧压力的测量。实现对竖井内不同位置侧压力的测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公路隧道通风竖井侧压力分布规律模型试验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通风竖井侧压力检测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公路隧道通风竖井侧压力分布规律模型试验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公路隧道中,为了避免隧道内氧气含量过低导致各种意外情况发生,需要挖掘通风竖井来对隧道内进行换气,为了避免山体运动导致通风竖井的侧压力过大而使通风竖井受到破坏,需要对通风竖井的侧压力进行检测,并找到压力最大的区域来进行加固,以提高通风竖井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公路隧道通风竖井侧压力分布规律模型试验系统,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公路隧道通风竖井侧压力分布规律模型试验系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壁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管,所述支撑管内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支撑管的外壁两侧均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管,所述移动管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探测块,所述外壳设有若干个避让槽,所述探测块与避让槽对应设置,两个所述支撑管之间设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与移动管对应设置。
[0006]优选地,所述外壳的下侧固定连接有环形板,所述外壳的上侧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板与环形槽对应设置。
[0007]优选地,所述环形板的外侧设有两个第一沉槽,所述第一沉槽内滑动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与第一沉槽的槽底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环形槽的内壁设有两个卡槽,所述卡块与卡槽对应设置。
[0008]优选地,所述探测块的一侧设有第二沉槽,所述第二沉槽内滑动连接有挤压块,所述挤压块与第二沉槽的槽底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挤压块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
[0009]优选地,所述转动块的中部设有通孔,所述转轴穿过通孔并与转动块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块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转动环,所述支撑管的一端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环与转动槽转动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转动块的外侧设有外螺纹,所述移动管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转动块与移动管螺纹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转轴的上侧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转轴的下侧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轴与连接槽对应设置,所述连接轴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轴键,所述连接槽的内壁设
有若干个第一键槽,所述轴键与第一键槽对应设置。
[0012]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所提供的公路隧道通风竖井侧压力分布规律模型试验系统通过设置转动块和移动管,转动转轴能够使得移动管进行运动,能够单独对移动管上的探测块的位置进行调整,还能够将多个外壳拼接在一起共同组成更大的测量设备,并放置在通风竖井内,实现对通风竖井内不同位置侧压力的测量。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图1中的A

A剖视图;
[0015]图3是图1中的B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7]实施例1
[0018]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公路隧道通风竖井侧压力分布规律模型试验系统,包括外壳1,外壳1内壁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管2,支撑管2内转动连接有转轴3,转轴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板11转动连接,支撑管2的外壁两侧均设有导向槽21,导向槽21内滑动连接有滑块22,滑块2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3,连接杆2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管4,移动管4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探测块 5,外壳1设有若干个避让槽12,探测块5与避让槽12对应设置,两个支撑管 2之间设有转动块6,转动块6与移动管4对应设置,转动块6的外侧设有外螺纹,移动管4的内壁设有内螺纹,转动块6与移动管4螺纹连接,转动块6 的中部设有通孔,转轴3穿过通孔并与转动块6固定连接,转动块6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转动环61,支撑管2的一端设有转动槽25,转动环61与转动槽25转动连接,当转轴3转动时,转轴3带动转动块6共同转动,通过设置滑块22和连接杆23,导向槽21对滑块22起到限位作用,滑块22通过连接杆 23对移动管4也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移动管4跟随转动块6共同转动,从而使得移动管4能够以螺纹旋进的方式进行移动,并通过连接杆23带动滑块22在导向槽21内进行滑动,移动管4移动时能够带动探测块5在避让槽12内滑动,从而对探测块5的位置进行调整,以测量通风竖井内壁的不同区域。
[0019]转轴3的上侧固定连接有连接轴31,转轴3的下侧设有连接槽32,连接轴31与连接槽32对应设置,连接轴3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轴键,连接槽32的内壁设有若干个第一键槽,轴键与第一键槽对应设置,转轴3用于与转把7共同配合使用,转把7的底部设有安装孔,连接轴31与安装孔对应设置并滑动连接,安装孔的孔壁设有若干个第二键槽,轴键和第二键槽对应设置并滑动连接,使用时,将转把7安装在连接轴31上,通过转动转把7,即可通过第二键槽和轴键带动连接轴31和转轴3共同转动,外壳1的下侧固定连接有环形板13,外壳1的上侧设有环形槽14,环形板13与环形槽14对应设置,环形板13的外侧设有两个第一沉槽131,第一沉槽131内滑动连接有卡块 132,卡块132与第一沉槽131的槽底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33,环形槽14的内壁设有两个卡槽141,卡块132与卡槽141对应设置,多个本实
用新型能够进行拼接,以适应不同长度的通风竖井,按住其中一个本技术环形板 13两侧的卡块132,将卡块132按入第一沉槽131内并压缩第一弹簧133,接着将其中一个转轴3上侧的连接轴31和轴键与另一个转轴3下侧的连接槽和第一键槽对准,再将该个本技术的环形板13插入到另一个本技术的环形槽14内,当卡块132与卡槽141相匹配时,卡块132不受到限位效果,从而在第一弹簧133的作用下被推出到卡槽141内,从而实现两个本技术之间的相互拼接,且两个转轴3通过轴键和第一键槽能够实现共同转动,达到同时调整两个本技术的探测块5位置的目的。
[0020]探测块5的一侧设有第二沉槽51,第二沉槽51内滑动连接有挤压块52,挤压块52与第二沉槽51的槽底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53,挤压块52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54,当本技术放入通风竖井内时,压力传感器 54受到竖井内壁的挤压,从而带动挤压块52共同退回第二沉槽51内并压缩第二弹簧53,第二弹簧53的弹力使得压力传感器54能够紧紧地与通风竖井的内壁相抵,从而对通风竖井的侧压力进行测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公路隧道通风竖井侧压力分布规律模型试验系统,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壁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1),所述固定板(11)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管(2),所述支撑管(2)内转动连接有转轴(3),所述转轴(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板(11)转动连接,所述支撑管(2)的外壁两侧均设有导向槽(21),所述导向槽(21)内滑动连接有滑块(22),所述滑块(2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3),所述连接杆(2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管(4),所述移动管(4)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探测块(5),所述外壳(1)设有若干个避让槽(12),所述探测块(5)与避让槽(12)对应设置,两个所述支撑管(2)之间设有转动块(6),所述转动块(6)与移动管(4)对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隧道通风竖井侧压力分布规律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下侧固定连接有环形板(13),所述外壳(1)的上侧设有环形槽(14),所述环形板(13)与环形槽(14)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路隧道通风竖井侧压力分布规律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板(13)的外侧设有两个第一沉槽(131),所述第一沉槽(131)内滑动连接有卡块(132),所述卡块(132)与第一沉槽(131)的槽底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33),所述环形槽(14)的内壁设有两个卡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佳奇段德峰黄光友阮明和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