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TEC专利>正文

接触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7761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接触充电方式的充电装置,它使加了电压的充电用部件与面移动的被充电面接触,将被充电面均匀充电到充电电位。充电用部件是将导电细丝材料密植到导电性基体材料上的刷子式结构,并被这样配置,使导电细丝材料向被充电面的压陷量沿面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大、下游侧小。因而使导电细丝材料对被充电面的适应性提高,能防止导电细丝材料的变形,克服充电效率高的上游侧的导电细丝材料的飞跳现象。所以能稳定地使被充电面均匀一致地充电。(*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电子照相等装置中所用的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可使被充电体的被充电面上充电至相同的规定电位,特别涉及到在充电用部件与被充电面接触的状态下使被充电面充电的接触充电装置。图4示出构成电子照相装置、复印机、传真设备等的一部分的印刷部10的一个实例。在该图中,载像体1(被充电体)的圆筒体的周面上涂布着感光剂,以此载像体为中心,在其周边上配置有接触充电装置20、曝光装置2、构成显影器的显影滚筒3、转印器4、多余调色剂刮板5、除电器6。载像体1沿R方向以一定速度沿以中心Q为中心的正圆旋转,在载像体1的周面上形成被充电体1a、被充电面1a通过接触充电装置20时,就使其充上相同的规定的充电电位VC(例如-500V),接着利用曝光装置2使已描绘的曝光部分(静电潜像)带上规定电压Vim(例如-50V)。调色剂T由显影滚筒3供给此静电潜像,并使其显影成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图像在通过与转印器相对的位置时被转印到沿X方向移动的纸张P上,然后向定影器(图中未绘出)移动。另一方面,载像体1的通过转印器4的被充电面1a在用多余调色剂刮板5除去其上的残留调色剂后,用除电器6使其除电到相同的初期电位Vin(例如-50V)。以往,可有选择地采用图4所示的接触充电装置20和电晕放电装置作为充电装置。后者由于有因需要超高压电源装置导致成本高,因采用密封室的形式使空间扩大,因有电晕放电而产生臭氧,因放电线变坏而发生充电不良等诸多缺点,所以通常采用前者居多。图4所示的接触充电装置20由构成充电用部件的充电滚筒101和用以将超高电压(例如-5KV)加到此充电滚筒101上的超高压电源装置21组成。充电滚筒101是将例如使导电粒子混合到橡胶中而成的导电部28粘贴到圆轴构件29的周面上构成,而且此充电滚筒101通常是随载像体1的旋转而旋转的。在印刷部10工作时,如果使充电滚筒101的导电部28与位于沿R方向以一定速度面移动的载像体1的周面上的被充电面1a接触,则能使被充电面1a充电到规定的充电电位VC(例如-500V)。下面说明这样的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在图4所示的接触充电装置20中,只有在能使被充电面1a均匀充电的全部条件都满足时,才能使被充电面1a均匀充电。然而由于近年来对印刷质量的要求更高,在现有的装置中难以满足全部条件,因而存在难以使被充电面1a均匀充电问题。例如,由于导电粒子分布不均等原因使导电部28的组成材料不均匀,就不能对被充电面1a均匀充电。在载像体1的外径沿载像体1的轴向不均匀时,也不能使被充电体1a均匀充电。其次,在图4这样的接触充电装置20中,还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将导电部28对被充电面1a的接触压力调节在规定范围内,以及难以使该接触压力在运转时维持稳定等。导电部28对被充电面1a的接触压力太小时,由于未充电部分增大而发生充电不均匀。反之接触压力太大时,除原先的放电作用外,还产生直接的电荷注入,不但使被充电面1a的充电电荷上升而且由于使被充电面1a或导电部28可能的受伤,更不能保证高质量印刷。而且,被充电面1a的充电电荷根据与导电部28的面移动速度的关系而增减。也就是说,导电部28的面移动速度降低时,由于载像体1和导电部28的接触时间变得很长,使上述电荷注入量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被充电面1a的充电电位(Vim)上升,在印刷面发生未着色区。这是因为由于翻转现象,调色剂不能附着在充有高电压的部分上,而因曝光装置使调色剂附着到低电压部分上。此未附着调色剂的高压部分成为未着色区,最终表现在印字结果上。另一方面,由于导电部28的面移动速度高速化时马达功率要增大,电力消耗必然增加,装置的结构就不合适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使被充电面的整个面上充上均匀而相同的规定的充电电位,无充电不均匀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使充电用部件对被充电面的接触压力的设定、装置的装配和调整都是容易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是防止充电用部件造成被充电面的损伤。本专利技术是以使加有电压的充电用部件与面移动的被充电面接触并使被充电面充上相同的规定电位的接触充电式的装置为基础。充电用部件是由将导电性细丝材料密植到导电性基体材料上的刷子式结构构成。而且此充电用部件是这样配置的,使其导电性细丝材料对被充电面的压陷量,在面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大、下游侧小。因而,充电滚筒式所存在的问题全部得到解决,而且,因全部导电性细丝材料对被充电面的适应性提高,从而能防止导电性细丝材料的变形,也能基本消除高充电效率的上游侧的导电性细丝材料的飞跳。因此,能使被充电面均匀一致稳定地充电。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整体正视图。图2是用以说明充电用部件相对被充电面的位置和压陷量的说明图。图3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的说明图。图4是已有技术一实例的整体正视图。首先在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之前,先按照图3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图4中所说的结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用同一符号表示,不另说明。本专利技术是根据如下的试验结果。在此试验中,为了克服如图4所示的将在橡胶中混有导电粒子制成的充电滚筒101压接在被充电面1a上的充电方式所带来的缺点,诸如因充电用部件的材质、形状不均匀难以高质量印刷、成本高、制作、装配困难、损伤被充电面1a等,而试用了刷子式结构的充电用部件23。如图3所示,将导电性细丝材料25密植入导电性基体材料24制成刷式结构的充电用部件23,将此充电用部件23用双面胶布带26牢固地粘结到保持部件22的平滑面22F上。保持部件22,相对于根据印字部10的各构成要素的布局所选择的法线Z,以图3所示的状态安装在装置的主体外壳上。这样结构的装置能克服将充电滚筒101压接在被充电面1a上这样方式的装置的上述缺点。而且,只通过变更充电用部件23的安装位置,就能很容易地调节与被充电面1a的接触压力。因而能大幅度地提高充电的均匀性。但是,从按市场要求的保证期结束前后和连续长时间运转后的结果中,发现在被充电面1a上产生充电不均匀的现象。这种充电不均匀根据推测是因如下原因产生的导电性细丝材料25相对被充电面1a的压陷量,越靠近法线Z的中央部分越大,越朝向面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越小。也就是说,中央部分的用点划线表示的下游侧的导电性细丝材料25MD,和更下游侧的导电性细丝材料25D是顺着被充电面1a的面移动方向。从法线Z更上游侧的用虚线表示的导电性细丝材料25MU和更下游侧的导电性细丝材料25U由于逆着面移动方向,所以容易产生变形。这种变形引起充电用部件23对被充电面1a接触压力的变化,据推测这是发生充电不均匀的第一原因。特别是虽然因更上游侧导电性细丝材料25U的压陷量小,上述变形问题比充电精选细丝材料25MU要小,但正因为其变形小,所以由于双点的点划线所示的导电细丝材料25T的飞跃现象(由于载像体1的旋转,弯向下游侧方向的充电用部件23的导电细丝材料25因其强度而返回到原来位置的现象),认识到会偶然发生或周期性发生不充电情况。随后比较充电用部件23和被充电面1a的相对电位时,相对于各导电细丝材料25的一致的电位,可认为被充电面1a的充电电位从充电前的初期电位Vin(例如-50V)逐渐升高,并上升到最终的充电电位Va(例如-500V)。也可以说充电用部件23上游侧充电效率高。因此,充电效率高的上游侧的导电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触充电装置,它形成在被充电体的表面上用以将面移动的被充电面均匀地充电到规定电位,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充电部件,具有将导电细丝材料密植到导电基体材料上的刷子式结构,上述导电细丝材料相对上述被充电面的压陷量在上述被充电面的面移动方向上 游侧大、下游侧小;和将电压加到上述充电部件上的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4-3-25 6-558901.一种接触充电装置,它形成在被充电体的表面上用以将面移动的被充电面均匀地充电到规定电位,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充电部件,具有将导电细丝材料密植到导电基体材料上的刷子式结构,上述导电细丝材料相对上述被充电面的压陷量在上述被充电面的面移动方向上游侧大、下游侧小;和将电压加到上述充电部件上的装置。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被充电体呈滚筒状并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着。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电部件配置在与被充电体的法线方向和上述导电细丝材料的植丝方向一致并相对上述被充电体的法线偏向上述被充电面的面移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上。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承上述充电部件的保持部件,所述的保持部件是使上述导电细丝材料对上述被充电面的压陷量在上述被充电面的面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大、下游侧小这样来支承上述充电部件。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承上述充电部件的保持部件,所述的保持部件是使上述导电细丝材料对上述被充电面的压陷量沿上述被充电面的面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大、下游侧小地被支承着。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细丝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田和久三田村浩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TEC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