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机的新型护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6084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机的新型护线圈,包括护线圈本体,所述护线圈本体上依次设置有第一侧翼部及第二侧翼部,所述第一侧翼部与第二侧翼部之间形成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一侧翼部及第二侧翼部上均设置有下垂部,所述第一侧翼部及第二侧翼部均与所述护线圈本体一体化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弧形凹槽与电机的机壳配合,使得该新型护线圈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与机壳重合,并且在通过增加设置下垂部,使得第一侧翼部与第二侧翼部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与机壳过盈配合。部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与机壳过盈配合。部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与机壳过盈配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机的新型护线圈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机的新型护线圈。

技术介绍

[0002]电机是将电功率变换为机械功率的设备,由转子及定子两个部分组成。定子包括带有多个线槽的定子铁芯,定子铁芯为硅钢片材料制成,其线槽内缠绕有多匝用金属铜制作的漆包线线圈,电机内一般设置有护线套来固定该线圈。然而现有的护线套上与机壳适配机的槽是直线型,如图1所示,当机壳与护线圈配合后护线圈侧面与机壳之间有一条小缝,而一些用户和产品应用上是不允许有缝的,因而现有线圈护线套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用于电机的新型护线圈,通过设置弧形凹槽与电机的机壳配合,使得该新型护线圈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与机壳重合,并且在通过增加设置下垂部,使得第一侧翼部与第二侧翼部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与机壳过盈配合。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用于电机的新型护线圈,包括护线圈本体,所述护线圈本体上依次设置有第一侧翼部及第二侧翼部,所述第一侧翼部与第二侧翼部之间形成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一侧翼部及第二侧翼部上均设置有下垂部,所述第一侧翼部及第二侧翼部均与所述护线圈本体一体化连接。
[0006]优选地,所述护线圈本体的内侧开设有绕线通孔,所述绕线通孔的横截面为圆形。
[0007]优选地,所述下垂部包括第一下垂部、第二下垂部、第三下垂部及第四下垂部,所述第一下垂部及第二下垂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翼部的上下两端,所述第三下垂部及第四下垂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侧翼部的上下两端。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下垂部与所述第二下垂部相互对称设置,所述第三下垂部与所述第四下垂部相互对称设置。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侧翼部的左侧表面与所述绕线通孔的开口平齐。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侧翼部的右侧与所述第二侧翼部的左侧之间形成所述弧形凹槽。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电机的新型护线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新型护线圈中的护线圈本体上依次设置有第一侧翼部及第二侧翼部,第一侧翼部与第二侧翼部之间形成一弧形凹槽,第一侧翼部及第二侧翼部上均设置有下垂部,第一侧翼部及第二侧翼部均与护线圈本体一体化连接,通过设置弧形凹槽与电机的机壳配合,采用与机壳配套的弧形设计,使得该新型护线圈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与机壳重合,并且在通过增加设置下垂部,将两侧翼增加下垂设计,使得第一侧翼部与第二侧翼部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与机壳过盈配合,从根本上解决使用时护线圈侧翼有缝的缺陷,使得电机的机壳与护
线圈之间没有缝隙,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现有的护线套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0016]图5为本技术的左视图;
[0017]图6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8]图中,1

护线圈本体、2

第一侧翼部、3

第二侧翼部、4

弧形凹槽、5

绕线通孔、6

第一下垂部、7

第二下垂部、8

第三下垂部、9

第四下垂部、10

机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2]如图1

6所示,该用于电机的新型护线圈包括护线圈本体1,该护线圈本体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侧翼部2及第二侧翼部3,该第一侧翼部2与第二侧翼部3之间形成一弧形凹槽4,该第一侧翼部2及第二侧翼部3上均设置有下垂部,该第一侧翼部2及第二侧翼部3均与该护线圈本体1一体化连接。可以理解的,该护线圈本体1可以是橡胶材质等。
[0023]具体地,该护线圈本体1的内侧开设有绕线通孔5,该绕线通孔5的横截面为圆形;该下垂部包括第一下垂部6、第二下垂部7、第三下垂部8及第四下垂部9,该第一下垂部6及第二下垂部7分别设置于该第一侧翼部2的上下两端,该第三下垂部8及第四下垂部9分别设置于该第二侧翼部7的上下两端;该第一下垂部6与该第二下垂部7相互对称设置,该第三下垂部8与该第四下垂部9相互对称设置;该第一侧翼部6的左侧表面与该绕线通孔5的开口平齐;该第一侧翼部2的右侧与该第二侧翼部3的左侧之间形成该弧形凹槽4。
[0024]可以理解的,本技术设计合理,构造独特,通过设置弧形凹槽4与电机的机壳配合,采用与机壳配套的弧形设计,使得该新型护线圈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与机壳重合,并且
在通过增加设置下垂部,将两侧翼增加下垂设计,使得第一侧翼部2与第二侧翼部3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与机壳过盈配合,从根本上解决使用时护线圈侧翼有缝的缺陷,使得电机的机壳与护线圈之间没有缝隙,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0025]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机的新型护线圈,包括护线圈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线圈本体上依次设置有第一侧翼部及第二侧翼部,所述第一侧翼部与第二侧翼部之间形成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一侧翼部及第二侧翼部上均设置有下垂部,所述第一侧翼部及第二侧翼部均与所述护线圈本体一体化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机的新型护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线圈本体的内侧开设有绕线通孔,所述绕线通孔的横截面为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机的新型护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垂部包括第一下垂部、第二下垂部、第三下垂部及第四下垂部,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座朝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威麦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