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4595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40
一种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储释能系统包括电能存储系统、热能储释系统、电能释放系统及三角闪蒸循环系统;电能存储系统包括压缩机、级间冷却器及高压储气罐;热能储释系统包括储热罐与第一工质泵,在储能阶段,储热罐内的储热工质在第一工质泵的驱动下流经级间冷却器再回到储热罐,在释能阶段,储热罐内的储热工质在第一工质泵的驱动下流经三角闪蒸循环系统的预热器再回到储热罐;电能释放系统包括燃烧室和燃气轮机,燃烧室与高压储气罐相连,燃气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三角闪蒸循环系统包括预热器、换热器、两相膨胀机、冷凝器及第二工质泵。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三角闪蒸循环回收储能和释能阶段的废热,换热效率高,结构简单。结构简单。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储能
,具体涉及一种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可以在用电低谷期,用富余的低价电能驱动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到储气装置中储存起来;而在用电高峰期,将压缩空气从储气装置中释放,然后通过高压空气带动膨胀机做功,输出高品质电能,进而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0003]但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在压缩空气阶段会产生大量废热,导致热能浪费。而且在补燃型空气压缩系统中,燃气轮机出口处的废气温度高,直接排放会导致大量余热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三角闪蒸循环对压缩空气阶段产生余热和燃气轮机废气余热进行回收发电。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有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包括电能存储系统、热能储释系统、电能释放系统以及三角闪蒸循环系统;所述电能存储系统包括压缩机、级间冷却器以及高压储气罐,所述压缩机由电动机驱动,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级间冷却器的热侧进口连接,级间冷却器的热侧出口与高压储气罐连接;所述热能储释系统包括储热罐与第一工质泵,在储能阶段,储热罐内的储热工质在第一工质泵的驱动下流经级间冷却器再回到储热罐,在释能阶段,储热罐内的储热工质在第一工质泵的驱动下流经三角闪蒸循环系统的预热器再回到储热罐;所述电能释放系统包括燃烧室和燃气轮机,燃烧室与高压储气罐相连,燃料在燃烧室内与空气接触后被点燃,形成高温高压烟气,再通入燃气轮机,推动燃气轮机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所述三角闪蒸循环系统包括预热器、换热器、两相膨胀机、冷凝器和第二工质泵,有机工质在所述预热器中被储热工质加热,换热器连接燃气轮机,流经换热器的有机工质被燃气轮机出口的高温烟气加热到饱和液状态,再进入两相膨胀机,推动两相膨胀机对外做功,做功后的有机工质进入冷凝器冷凝,最后通过第二工质泵加压回到预热器。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缩机包括同轴连接在一起的低压压缩机、中压压缩机以及高压压缩机,低压压缩机与电动机连接;所述级间冷却器包括低压级间冷却器、中压级间冷却器以及高压级间冷却器;所述低压级间冷却器设置在低压压缩机与中压压缩机之间,所述中压级间冷却器设置在中压压缩机与高压压缩机之间,所述高压级间冷却器设置在高压压缩机与高压储气罐之间;所述低压压缩机、中压压缩机以及高压压缩机的排气口分别与低压级间冷却器、中压级间冷却器以及高压级间冷却器的热侧进口连接,所述低压级间冷却器与中压级间冷却器的热侧出口分别与中压压缩机以及高压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高压级间冷却器的热侧出口经过第一截止阀与高压储气罐连接。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能储释系统在储能阶段,所述储热罐内的储热工质在第一工质泵的驱动下分别流经高压级间冷却器、中压级间冷却器以及低压级间冷却器再回到储热罐。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能储释系统还包括多个控制阀,其中,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以及第三控制阀分别设置在第一工质泵与高压级间冷却器、中压级间冷却器以及低压级间冷却器储热工质入口之间的管路上,第四控制阀设置在高压级间冷却器、中压级间冷却器以及低压级间冷却器储热工质出口与储热罐之间的管路上;第五控制阀设置在第一工质泵与预热器储热工质入口之间的管路上,第六控制阀设置在预热器储热工质出口与储热罐之间的管路上。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能释放系统还包括设置在高压储气罐与燃烧室之间管路上的第二截止阀。
[0012]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所述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0013]热能储释系统在储能阶段,打开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以及第四控制阀,关闭第五控制阀以及第六控制阀,并且,所述高压级间冷却器、中压级间冷却器以及低压级间冷却器内储热工质的流量分别通过调节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以及第三控制阀进行调节;
[0014]热能储释系统在释能阶段,关闭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以及第四控制阀,打开第五控制阀以及第六控制阀,并且,所述预热器内储热工质的流量分别通过调节第五控制阀以及第六控制阀进行调节。
[0015]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所述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0016]电能释放系统在释能阶段,打开第二截止阀,释能结束关闭第二截止阀。
[001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8]本专利技术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通过三角闪蒸循环,实现对压缩空气阶段产生余热和燃气轮机废气余热进行回收发电,热能储释系统在释能阶段,储热罐内的储热工质流经三角闪蒸循环系统的预热器,在三角闪蒸循环系统中,有机工质在预热器中被储热工质加热,流经换热器的有机工质被燃气轮机出口的高温烟气加热到饱和液状态,再进入两相膨胀机,推动两相膨胀机对外做功,做功后的有机工质进入冷凝器冷凝,最后回到预热器。本专利技术的系统通过三角闪蒸循环回收了储能和释能阶段的废热,三角闪蒸循环中有机工质和热源的换热不存在相变,有机工质与热源的跟随性好,可以有效提高换热效率,降低了损。
[0019]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热能储释系统还包括多个控制阀,且高压级间冷却器的热侧出口经过第一截止阀与高压储气罐连接,电能释放系统还包括设置在高压储气罐与燃烧室之间管路上的第二截止阀,系统结构简单,能够实现流量调节,储能和释能分布运行。
[0020]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压缩机包括同轴连接在一起的低压压缩机、中压压缩机以及高压压缩机,低压压缩机与电动机连接,同时级间冷却器包括低压级间冷却器、中压级间冷却器以及高压级间冷却器,使用多级压缩和级间冷却器,使压缩过程更接近等温压缩。
附图说明
[0021]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中:1

低压压缩机;2

低压级间冷却器;3

中压压缩机;4

中压级间冷却器;5

高压压缩机;6

高压级间冷却器;7

第一截止阀;8

高压储气罐;9

第二截止阀;10

燃烧室;11

燃气轮机;21

储热罐;22

第一工质泵;23

第一控制阀;24

第二控制阀;25

第三控制阀;26

第四控制阀;27

第五控制阀;28...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能存储系统、热能储释系统、电能释放系统以及三角闪蒸循环系统;所述电能存储系统包括压缩机、级间冷却器以及高压储气罐(8),所述压缩机由电动机驱动,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级间冷却器的热侧进口连接,级间冷却器的热侧出口与高压储气罐(8)连接;所述热能储释系统包括储热罐(21)与第一工质泵(22),在储能阶段,储热罐(21)内的储热工质在第一工质泵(22)的驱动下流经级间冷却器再回到储热罐(21),在释能阶段,储热罐(21)内的储热工质在第一工质泵(22)的驱动下流经三角闪蒸循环系统的预热器(31)再回到储热罐(21);所述电能释放系统包括燃烧室(10)和燃气轮机(11),燃烧室(10)与高压储气罐(8)相连,燃料在燃烧室(10)内与空气接触后被点燃,形成高温高压烟气,再通入燃气轮机(11),推动燃气轮机(11)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所述三角闪蒸循环系统包括预热器(31)、换热器(32)、两相膨胀机(33)、冷凝器(34)以及第二工质泵(35),有机工质在所述预热器(31)中被储热工质加热,换热器(32)连接燃气轮机(11),流经换热器(32)的有机工质被燃气轮机(11)出口的高温烟气加热到饱和液状态,再进入两相膨胀机(33),推动两相膨胀机(33)对外做功,做功后的有机工质进入冷凝器(34)冷凝,最后通过第二工质泵(35)加压回到预热器(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燃型压缩空气储释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包括同轴连接在一起的低压压缩机(1)、中压压缩机(3)以及高压压缩机(5),低压压缩机(1)与电动机连接;所述级间冷却器包括低压级间冷却器(2)、中压级间冷却器(4)以及高压级间冷却器(6);所述低压级间冷却器(2)设置在低压压缩机(1)与中压压缩机(3)之间,所述中压级间冷却器(4)设置在中压压缩机(3)与高压压缩机(5)之间,所述高压级间冷却器(6)设置在高压压缩机(5)与高压储气罐(8)之间;所述低压压缩机(1)、中压压缩机(3)以及高压压缩机(5)的排气口分别与低压级间冷却器(2)、中压级间冷却器(4)以及高压级间冷却器(6)的热侧进口连接,所述低压级间冷却器(2)与中压级间冷却器(4)的热侧出口分别与中压压缩机(3)以及高压压缩机(5)的进气口连接。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伟烽李晓然李程翊张寅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