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连接注射器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5860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可以连接注射器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装置,属于微流控技术领域。取下注射器的针栓后,可以把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通过连接座与注射器的乳头相连接并固定。微流控芯片的液滴生成筒嵌入注射器的针筒内,其末端的三角形液滴生成单元被预先抽入的油相浸润。依靠其特殊的形状,抽吸的溶液在通过微通道和液滴生成单元进入针筒内的油相时,会让溶液在狭窄的通道突然变大进入油相时产生静态不稳定性,进而收缩形生成单分散液滴。这些液滴的大小仅受液滴生成单元的三角形形状决定,所以微通道和液滴生成单元可以进行高密度连续排列,在液滴的均一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提液滴的制备的通量。生成的液滴可以保存在注射器内,便于储存与转移。便于储存与转移。便于储存与转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以连接注射器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可以连接注射器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装置,属于微流控


技术介绍

[0002]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是一种以在微米尺度的空间中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色的科学技术,可通过微通道形成的微流体网络实现常规化学或生物实验的各种功能。
[0003]与常规的实验技术相比,微流控技术具有易操控、反应速度快、样品消耗小、污染少、成本低和易于集成等特点,它可以在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进行上百个样品的同时分析,并且可以在线实现样品的预处理及分析全过程。
[0004]微流控芯片已由起初的微全分析系统发展成为应用于样本分离分析、材料、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新型功能化的通用工具与平台,应用广泛。
[0005]然而芯片的使用通常需要与特定的包含机械控制系统等系统的离心微流控芯片检测系统配合,由机械马达为液滴的分散提供动力,进而生产均一、稳定的油包水液滴,但由于该设备只能使用扩增管作为核酸检测容器与载体,因此大大限制了该检测模式的检测效率与通量。且由于芯片需要与动力装置、储存管和其他配套设备配合使用,较难进行系统的转移和运输,在液滴的转移等操作过程中也可能造成交叉污染,难以满足病原微生物等的现场检测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以连接注射器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装置。
[0007]本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可以直接与医用注射器相连接,并通过阶梯乳化液滴生成原理技术,紧密排布的微通道及特殊液滴生成单元,使本技术安装在注入油相的注射器后,不依赖外接装置和复杂管路,就可以直接通过用注射器抽吸溶液,进而生产均一、稳定的油包水液滴,提高通量,节约空间与成本,便于液滴的储存、定量、转移,提高现场检测效率。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以连接注射器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装置,包括注射器与可以与注射器连接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注射器包括乳头7、针筒8和活塞9;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包括吸引口1、液滴生成筒4、连接座2 和辅助板3;吸引口1位于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上部,辅助板3位于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下部,连接座2与吸引口1和辅助板3相连,液滴生成筒4置于连接座2内与吸引口1相连;
[0009]液滴生成筒4为筛状,包括微通道5和液滴生成单元6,微通道5为长方体,数量为几十至几百个,在液滴生成筒4内高密度平行排列;液滴生成单元6在微通道5末端与微通道5连接,形状为三棱柱状,三棱柱的侧面高为h,长为w的矩形,w与h之比为5.5

19:1;
[0010]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代替注射器原针栓的位置,通过连接座2与注射器的乳头7连接;
[0011]液滴生成筒4在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与注射器连接后处于针筒内。
[0012]优选的,注射器可以为1mL、2mL、5mL、10mL或50mL临床上常用的注射器。
[0013]优选的,吸引口1用于抽吸溶液到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的液滴生成筒4内。
[0014]优选的,芯片辅助板3用于将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固定或拆卸于注射器。
[0015]一种可以连接注射器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装置,原理如下:
[0016]设备包括注射器和可以与注射器连接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取下注射器的针栓后,可以把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通过连接座与注射器的乳头相连接并固定。微流控芯片的液滴生成筒嵌入注射器的针筒内,其末端的三角形液滴生成单元被预先抽入的油相浸润。依靠其特殊的形状,抽吸的溶液在通过微通道和液滴生成单元进入针筒内的油相时,会让溶液在狭窄的通道突然变大进入油相时产生静态不稳定性,进而收缩形生成单分散液滴。这些液滴的大小仅受液滴生成单元的三角形形状决定,所以微通道和液滴生成单元可以进行高密度连续排列,在液滴的均一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提液滴的制备的通量。生成的液滴可以保存在注射器内,便于储存与转移。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8]1.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适配常用的医用注射器,一是在临床核酸检测过程中,无需依赖外接设备和复杂的管路,就可以在现场方便、快速的生产单分散液滴,操作简单、安装便利、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不需要将液滴额外转移到其他容器中,一步就可以生成的液滴直接在针筒中储存、定量、减少了污染机会,安全性得到保障。
[0019]2.采用阶梯乳化技术,通过微通道和液滴生成单元的高密度排列方式,充分利用芯片空间,做到提高液滴生成通量、液滴的大小均一、性状稳定。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1]图1为可以连接注射器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装置的外部示意图。
[0022]图2为液滴生成芯片与注射器的外部示意图。
[0023]图3为可以连接注射器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装置的剖面图。
[0024]图4为液滴生成芯片的外部示意图。
[0025]图5为液滴生成芯片结构示意图。
[0026]其中:1

吸引口;2

连接座;3

辅助板;4

液滴生成筒;5

微通道; 6

液滴生成单元;7

乳头;8

针筒;9

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实施例1
[0028]一种可以连接注射器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装置,包括注射器与可以与注射器连接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注射器包括乳头7、针筒 8、活塞9;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包括吸引口1、液滴生成筒4、连接座2和辅助板3;液滴生成筒4为筛状,包括微通道5和液滴生成单元6,微通道5为长方体,数量为几十至几百个,在液滴生成筒4内高密度平行排列;液滴生成
单元6在微通道5末端与微通道5连接,形状为三棱柱状,三棱柱的侧面高为h,长为w的矩形,w与h之比在5.5

19:1;
[0029]吸引口1位于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上部,辅助板3位于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下部,液滴生成筒4置于连接座2内与吸引口1相连,辅助板3与连接座2相连;
[0030]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代替注射器原针栓的位置,通过连接座2与注射器的乳头7连接;
[0031]液滴生成筒4在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与注射器连接后处于针筒内。
[0032]注射器可以为1mL、2mL、5mL、10mL或50mL临床上常用的注射器。
[0033]吸引口1用于抽吸溶液到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的液滴生成筒4内。
[0034]芯片辅助板3用于将芯片固定或拆卸于注射器。
[0035]注射器须预先抽吸一定体积的油相液体。
[0036]油相为矿物油。
[0037]在油相中添加8%质量分数的表面活性剂以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以连接注射器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注射器与可以与注射器连接的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注射器包括乳头(7)、针筒(8)和活塞(9);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包括吸引口(1)、液滴生成筒(4)、连接座(2)和辅助板(3);吸引口(1)位于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上部,辅助板(3)位于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下部,连接座(2)与吸引口(1)和辅助板(3)相连,液滴生成筒(4)置于连接座(2)内与吸引口(1)相连;液滴生成筒(4)为筛状,包括微通道(5)和液滴生成单元(6),微通道(5)为长方体,数量为几十至几百个,在液滴生成筒(4)内高密度平行排列;液滴生成单元(6)在微通道(5)末端与微通道(5)连接,形状为三棱柱状,三棱柱的侧面高为h,长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佳霖庄添驰季明辉徐婷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医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