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向传输网络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5852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单向传输网络电路,属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该一种单向传输网络电路包括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光模块U4和电源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所述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和所述光模块U4电连接,以使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为所述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和所述光模块U4提供3.3V的电源;其中,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电源管理芯片U2、电感L1、有极性电容C1、无极性电容C4、有极性电容C2、无极性电容C30、有极性电容C3、无极性电容C5、电阻R50、电阻R51、发光二极管D5和发光二极管D6,如此方式,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光信号也没有减弱,因此不会产生丢包或错误包的现象,并且保证了单向传输长时间的正常运行。运行。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向传输网络电路


[0001]本技术计算机网络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单向传输网络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渴望网络化办公,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和信息。然而网络化办公的普及必然导致网络完全边界的扩大,带来高密级信息向低密级信息系统违规流动,涉密信息向非涉密信息系统违规流动的巨大泄密风险。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和一些敏感单位中,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极其高,一般都存在内网和外网两套网络,两套网络要求物理隔离。物理隔离一方面是解决了安全隔离问题,但同时也造成内外网之间信息交换的困难。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内外网之间的安全通信需求非常迫切。
[0003]现有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
[0004]1、安全网闸技术:主要原理是由两套各自独立的系统分别连接安全和非安全的网络,两套系统之间是一个类似“网闸”的装置。保证当安全地网络连通时,断开与非安全网络连接;当非安全网络连通时,断开与安全网络的连接,分时的使用两套系统中的数据通路进行数据交换,以达到隔离与交换的目的。在数据交换过程中要进行防病毒、防恶意代码等信息过滤,以保证信息的安全。
[0005]2、USB总线:USB121技术是基于分组交换方式的总线通信。首先把数据分成若干块,然后在每块数据前添加上同步信号、包标识,后面添加上CRC校验,形成USB封包。USB总线通信使用一种差分的输出驱动器来控制数据信号在USB电缆上的发送,即通过控制D+和D一线从空闲态到相反的逻辑电平,实现源端口的包发送。包发送结束后,D+和D

上的输出驱动器均处于高阻抗状态。
[0006]3、485通信:RS

485采用平衡发送和差分接收方式来实现通信:在发送端TXD将串行口的TTL电平信号转换成差分信号A、B两路输出,经传输后在接收端将差分信号还原成TTL电平信号。两条传输线通常使用双绞线,又是差分传输,因此有极强的抗共模干扰的能力,接收灵敏度也相当高。同时,最大传输速率和最大传输距离也大大提高。如果以10Kbps速率传输数据时传输距离可达12m,而用100Kbps时传输距离可达1.2km。如果降低波特率,传输距离还可进一步提高。另外RS

485实现了多点互连,最多可达256台驱动器和256台接收器,非常便于多器件的连接。不仅可以实现半双工通信,而且可以实现全双工通信。
[0007]但是上述方案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0008]1、RS485通信延时长,接受和发送不能同时间进行,且不能进行单向传输。
[0009]2、USB总线交换过程中存在不安全隐患,有可能遭受病毒或恶意代码的攻击。
[0010]3、在内外网切换过程中,操作人员容易由于故意或者过失原因操作失误,导致内网数据泄露。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单向传输网络电路,旨在解决现有的单向网络传输过程中RS485通信延时长、USB总线交换过程中存在不安全隐患或内网数据容易泄露的问题。
[0012]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13]一种单向传输网络电路,包括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光模块U4和电源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所述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和所述光模块U4电连接,以使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为所述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和所述光模块U4提供3.3V的电源;
[0014]其中,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电源管理芯片U2、电感L1、有极性电容C1、无极性电容C4、有极性电容C2、无极性电容C30、有极性电容C3、无极性电容C5、电阻R50、电阻R51、发光二极管D5和发光二极管D6,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1引脚接地,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2引脚和1引脚之间分别并联有所述有极性电容C1、所述无极性电容C4、所述有极性电容C2和所述无极性电容C30,所述无极性电容C4和所述有极性电容C2的一端之间电连接有所述电感L1,所述无极性电容C30的一端还分别电连接有所述电阻R50和所述发光二极管D5,所述发光二极管D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3引脚和1引脚之间分别并联有所述有极性电容C3和所述无极性电容C5,所述无极性电容C5的一端分别电连接有所述电阻R51和所述发光二极管D6,且所述发光二极管D6的另一端接地。
[0015]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的2引脚和3引脚分别并联有电阻R18和晶振XY1,所述晶振XY1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有电容C7和电容C6,所述电容C7和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均接地。
[0016]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光模块U4的3引脚分别电连接有电阻R24和电阻R23,所述电阻R24的一端与所述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的7引脚电连接,且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光模块U4的4引脚分别电连接有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5,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的9引脚电连接,且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光模块U4的5引脚分别电连接有电阻R25、电阻R26和电阻R27,所述电阻R27和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分别电连接有电容C28和电容C29,所述电容C2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29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与所述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的10引脚电连接,且所述电容C29与所述电容电阻R26之间的连接端均接地,所述光模块U4的9引脚分别电连接有电阻R9、电阻R10和电阻R11,且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所述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的13引脚电连接,所述光模块U4的10引脚分别电连接有电阻R6、电阻R7和电阻R8,且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的12引脚电连接。
[001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获得USB信号后转换成以太网信号,即光信号,并将光信号传输至光模块U4,经过光模块U4的处理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使得在不改变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的工作状态以及不减少信号强度的前提下,通过配套的光模块U4来实现数据的单向传输。如此方式,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光信号也没有减弱,因此不会产生丢包或错误包的现象,并且保证了单向传输长时间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单向传输网络电路的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电路原理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单向传输网络电路的光模块U4电路原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向传输网络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光模块U4和电源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所述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和所述光模块U4电连接,以使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为所述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和所述光模块U4提供3.3V的电源;其中,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电源管理芯片U2、电感L1、有极性电容C1、无极性电容C4、有极性电容C2、无极性电容C30、有极性电容C3、无极性电容C5、电阻R50、电阻R51、发光二极管D5和发光二极管D6,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1引脚接地,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2引脚和1引脚之间分别并联有所述有极性电容C1、所述无极性电容C4、所述有极性电容C2和所述无极性电容C30,所述无极性电容C4和所述有极性电容C2的一端之间电连接有所述电感L1,所述无极性电容C30的一端还分别电连接有所述电阻R50和所述发光二极管D5,所述发光二极管D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2的3引脚和1引脚之间分别并联有所述有极性电容C3和所述无极性电容C5,所述无极性电容C5的一端分别电连接有所述电阻R51和所述发光二极管D6,且所述发光二极管D6的另一端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传输网络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USB转以太网控制芯片U3的2引脚和3引脚分别并联有电阻R18和晶振XY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源杜长河袁泉苟婉璐林蓉蓉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