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分级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5555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分级沉淀池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高效分级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左侧面设有消能组件,所述消能组件的左侧面设有进水管,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下表面分别与若干污泥箱的上表面固接,通过当污水的高度无法达到沉淀板的高度时,污水被沉淀板阻挡,进而在沉淀池本体内进行沉淀,沉淀的污泥落入污泥箱内,当污水的高度超过沉淀板的高度后,污水顺着沉淀板的表面进而另一个沉淀板处进行再次沉淀,依次循环,根据污水中絮凝的沉淀速度对沉淀板的数量进行增减,使污水确保充分有效的沉淀时间,同时提升污水的沉淀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分级沉淀池


[0001]本技术属于分级沉淀池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分级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净化水质的设备。利用水的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的作用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为水平沉淀池和垂直沉淀池。沉淀效果决定于沉淀池中水的流速和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为了提高沉淀效果,减少用地面积,多采用蜂窝斜管异向流沉淀池、加速澄清池、脉冲澄清池等。沉淀池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
[0003]现有的沉淀池包括混凝池、絮凝池、和沉淀池,三部分依次连通,在处理污水时,首先将污水通向混凝池,同时在混凝池内加入混凝剂,在絮凝池中加入絮凝剂,在污水依次流经时,对污水脱稳、电荷吸附、架桥吸附、网捕等复杂的过程,形成大量的比较大的、密实的矾花颗粒,污水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分离。
[0004]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将凝聚形成悬浮物较多的絮凝污水,通过斜板管进行沉淀,但沉淀时,通常较难确保充分有效的沉淀时间,沉淀效率不高,同时沉淀池底通常使用刮板进行刮除,导致沉淀池底部的污泥翻飞,进而导致清洁能力与处理能力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分级沉淀池。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分级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左侧面设有消能组件,所述消能组件的左侧面设有进水管,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下表面分别与若干污泥箱的上表面固接,且若干所述污泥箱上表面的右侧分别与若干个沉淀板的下表面可拆卸连接,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下表面设有清理组件,所述沉淀池本体内壁的右侧面开设的出水口与出水箱相连通,所述出水箱的右侧面与出水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出水箱的左侧面与沉淀池本体的右侧面固接。
[0007]优选的,所述消能组件包括与沉淀池本体左侧面固接的消能箱,所述消能箱的左侧面与进水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消能箱内壁右侧面下侧开设的进水口与沉淀池本体的左侧面相连通,所述沉淀池本体内壁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挡板的正面和背面固接,所述挡板的位置与进水口的位置相对应。
[0008]优选的,所述沉淀板的数量与污泥箱的数量相对应,且若干个所述沉淀板从左至右高度依次递增。
[0009]优选的,所述清理组件包括与污泥箱下表面相连通的出泥管,所述出泥管的另一端与排泥管的上表面相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污泥箱的形状为锥形。
[0011]优选的,所述出水箱的内壁与阻隔箱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阻隔箱的外表面开设有若干相互对称的滤孔,所述阻隔箱上表面前后两侧分别与两个拉环的下表面固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通过当污水的高度无法达到沉淀板的高度时,污水被沉淀板阻挡,进而在沉淀池本体内进行沉淀,沉淀的污泥落入污泥箱内,当污水的高度超过沉淀板的高度后,污水顺着沉淀板的表面进而另一个沉淀板处进行再次沉淀,依次循环,根据污水中絮凝的沉淀速度对沉淀板的数量进行增减,使污水确保充分有效的沉淀时间,同时提升污水的沉淀效率。
[0014]2、本技术,通过被污泥箱上表面右侧沉淀板阻挡的污水在沉淀时,沉淀的污泥直接落入污泥箱内进行堆积,锥形的污泥箱可以避免污泥吸附在污泥箱的内壁,进而堆积在污泥箱内,导致沉淀池本体内的污泥无法很好的清理,当需要排泥时,通过出泥管将污泥排入排泥管内,排泥简单,高效。
附图说明
[00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中沉淀池本体的正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中污泥箱的正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中阻隔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沉淀池本体;2、沉淀板;3、进水管;4、出水管;
[0021]消能组件:51、消能箱;52、进水口;53、挡板;
[0022]6、出水口;7、出水箱;8、阻隔箱;
[0023]清理组件:91、污泥箱;92、出泥管;93、排泥管;
[0024]10、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实施例
[0027]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分级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1,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左侧面设有消能组件,所述消能组件的左侧面设有进水管3,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下表面分别与若干污泥箱91的上表面固接,且若干所述污泥箱91上表面的右侧分别与若干个沉淀板2的下表面可拆卸连接,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下表面设有清理组件,所述沉淀池本体1内壁的右侧面开设的出水口6与出水箱7相连通,所述出水箱7的右侧面与出水管4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出水箱7的左侧面与沉淀池本体1的右侧面固接。
[0028]具体的,通过设置所述消能组件包括与沉淀池本体1左侧面固接的消能箱51,所述消能箱51的左侧面与进水管3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消能箱51内壁右侧面下侧开设的进水口52与沉淀池本体1的左侧面相连通,所述沉淀池本体1内壁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挡板53的正
面和背面固接,所述挡板53的位置与进水口52的位置相对应;
[0029]通过进水管3对消能箱51内部排水,消能箱51通过对污水进行阻挡,进而消除进水的冲击,使污水有序的通过进水口52进入沉淀池本体1内部,而挡板53对污水进行二次消能。
[0030]具体的,通过设置所述沉淀板2的数量与污泥箱91的数量相对应,且若干个所述沉淀板2从左至右高度依次递增;
[0031]当污水的高度无法达到沉淀板2的高度时,污水被沉淀板2阻挡,进而在沉淀池本体1内进行沉淀,沉淀的污泥落入污泥箱91内,当污水的高度超过沉淀板2的高度后,污水顺着沉淀板2的表面进而另一个沉淀板2处进行再次沉淀,且沉淀板2从左至右高度依次递增,增加污水沉淀时间,同时根据污水中絮凝的沉淀速度对沉淀板2的数量进行增减,使污水确保充分有效的沉淀时间,同时提升污水的沉淀效率。
[0032]具体的,通过设置所述清理组件包括与污泥箱91下表面相连通的出泥管92,所述出泥管92的另一端与排泥管93的上表面相连通;
[0033]被污泥箱91上表面右侧沉淀板2阻挡的污水在沉淀时,沉淀的污泥直接落入污泥箱91内进行堆积,当需要排泥时,通过出泥管92将污泥排入排泥管93内,排泥简单,高效。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分级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左侧面设有消能组件,所述消能组件的左侧面设有进水管(3),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下表面分别与若干污泥箱(91)的上表面固接,且若干所述污泥箱(91)上表面的右侧分别与若干个沉淀板(2)的下表面可拆卸连接,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下表面设有清理组件,所述沉淀池本体(1)内壁的右侧面开设的出水口(6)与出水箱(7)相连通,所述出水箱(7)的右侧面与出水管(4)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出水箱(7)的左侧面与沉淀池本体(1)的右侧面固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分级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组件包括与沉淀池本体(1)左侧面固接的消能箱(51),所述消能箱(51)的左侧面与进水管(3)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消能箱(51)内壁右侧面下侧开设的进水口(52)与沉淀池本体(1)的左侧面相连通,所述沉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林荣吴丹萍俞希佑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润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