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5097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包括骨架本体,所述骨架本体的顶部靠近前表面一个拐角处固定有凸块,所述骨架本体的顶部等距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骨架本体的外表面套设有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的前后两侧内表壁的中心处之间固定有隔断板,所述隔断板的两侧分别靠近外壳本体的内部前表面和内部后表面均固定有支撑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计一种双胞继电器外壳,将单个继电器组装在双胞继电器外壳内,使得可以双向电路进行供电工作,解决了传统的继电器无法满足对双向电路的连接工作,需要使用两个单个继电器,增加了安装面积和成本,不方便人们实际使用的问题。使用的问题。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0003]现有的继电器多为单个继电器,在实际使用中无法满足对双向电路的连接工作,需要使用两个单个继电器才可以达到使用的目的,但是在增加继电器的同时还需要增加继电器固定基座,占用了安装面积和增加了成本,不方便人们的实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种双胞继电器外壳,将单个继电器组装在双胞继电器外壳内,使得可以双向电路进行供电工作,解决了传统的继电器无法满足对双向电路的连接工作,需要使用两个单个继电器,增加了安装面积和成本,不方便人们实际使用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包括骨架本体,所述骨架本体的顶部靠近前表面一个拐角处固定有凸块,所述骨架本体的顶部等距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骨架本体的外表面套设有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的前后两侧内表壁的中心处之间固定有隔断板,所述隔断板的两侧分别靠近外壳本体的内部前表面和内部后表面均固定有支撑板,所述外壳本体的前后两侧内表壁均固定有干涉板,多个所述凹槽均贯穿至骨架本体和凸块的底部,所述骨架本体的底部固定有底盖,所述底盖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与骨架本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均位于同一平面上。
[0006]优选的,所述骨架本体的后表面中心处固定有铁芯,所述铁芯的一端与骨架本体的内部底面相贴合,所述铁芯的外表面缠绕有漆包线。
[0007]优选的,所述骨架本体的后表面贴合有轭铁,所述轭铁的一侧外表面与骨架本体的一侧外表面相齐平。
[0008]优选的,所述轭铁的前表面贴合有衔铁,所述衔铁的一侧外表面中心处固定有限位块,所述铁芯的前表面与衔铁的后表面相贴合。
[0009]优选的,所述轭铁的一侧外表面贴合有动簧片,所述动簧片的一侧外表面靠近前表面边缘处开设有限位槽。
[0010]优选的,所述限位块卡合在限位槽的内部,所述骨架本体的顶部靠近前表面边缘处活动连接有上静簧,所述骨架本体的顶部靠近凸块后表面一侧活动连接有下静簧。
[0011]优选的,所述动簧片的一侧延伸至上静簧和下静簧的相对一侧之间,所述动簧片
的前表面和后表面靠近顶部边缘处均固定有动触点,所述上静簧和下静簧的相对一侧之间靠近顶部边缘处均固定有静触点,所述上静簧、下静簧、动簧片和骨架本体的底部均固定有引脚,多个所述引脚均滑动连接在凹槽的内部,多个所述引脚均贯穿至骨架本体的底部。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3]1、本技术中,在不改变单组继电器内部机构的前提下,使用外壳本体套入两个单体的继电器机构,并且使两个单体继电器反向对称排列安装在外壳本体的内部,便于电路区分及避免接线错误,且利于空间排版,在外壳本体的中间使用隔断板进行隔断,加强绝缘,在外壳本体的内部后表面靠近隔断板的一侧和外壳本体的内部前表面靠近隔断板的另一侧均固定干涉板,防止人们在将单体继电器装入外壳本体的内部时将单体继电器装反,影响人们的使用,在将单体继电器装入外壳本体的内部后依靠环氧树脂将骨架本体与外壳本体底部对接处的缝隙密封,增强继电器的防水防尘性能。
[0014]2、本技术中,在隔断板的两侧分别靠近外壳本体的内部前表面和内部后表面均固定支撑板,使得单体继电器被固定在外壳本体的内部时不会发生晃动,在工作时只需要在漆包线两端加上电压,电流在漆包线内部流动时,使得铁芯产生吸力将动簧片吸附,使得动簧片上的动触点和下静簧上的静触点贴合,从而达到导通的作用,将漆包线两侧的电压切断后,铁芯的吸力消失,使得动簧片上的动触点与下静簧上的静触点相分离,而与上静簧上的静触点相接触,从而达到切断的目的,这样的吸合、释放,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出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出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提出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提出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的内部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例说明:1、外壳本体;2、骨架本体;3、引脚;4、干涉板;5、隔断板;6、支撑板;7、凸块;8、铁芯;9、漆包线;10、轭铁;11、下静簧;12、上静簧;13、动簧片;14、动触点;15、静触点;16、衔铁;17、底盖;18、凹槽;19、限位块;20、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2]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3]实施例1,如图1

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技术方案:包括骨架本体2,骨架本体2的顶部靠近前表面一个拐角处固定有凸块7,骨架本体2的顶部等
距开设有多个凹槽18,骨架本体2的外表面套设有外壳本体1,外壳本体1的前后两侧内表壁的中心处之间固定有隔断板5,隔断板5的两侧分别靠近外壳本体1的内部前表面和内部后表面均固定有支撑板6,所述外壳本体1的前后两侧内表壁均固定有干涉板4,隔断板5、干涉板4和支撑板6的顶部均与外壳本体1的底部相齐平,骨架本体2的底部与外壳本体1的底部相齐平,多个凹槽18均贯穿至骨架本体2和凸块7的底部,骨架本体2的底部固定有底盖17,底盖17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与骨架本体2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均位于同一平面上。
[0024]其整个实施例1达到的效果为,在不改变单组继电器内部机构的前提下,使用外壳本体1套入两个单体的继电器机构,并且使两个单体继电器反向对称排列安装在外壳本体1的内部,便于电路区分及避免接线错误,且利于空间排版,在外壳本体1的中间使用隔断板5进行隔断,加强绝缘,在外壳本体1的内部后表面靠近隔断板5的一侧和外壳本体1的内部前表面靠近隔断板5的另一侧均固定干涉板4,防止人们在将单体继电器装入外壳本体1的内部时将单体继电器装反,影响人们的使用,在将单体继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包括骨架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本体(2)的顶部靠近前表面一个拐角处固定有凸块(7),所述骨架本体(2)的顶部等距开设有多个凹槽(18),所述骨架本体(2)的外表面套设有外壳本体(1),所述外壳本体(1)的前后两侧内表壁的中心处之间固定有隔断板(5),所述隔断板(5)的两侧分别靠近外壳本体(1)的内部前表面和内部后表面均固定有支撑板(6),所述外壳本体(1)的前后两侧内表壁均固定有干涉板(4),多个所述凹槽(18)均贯穿至骨架本体(2)和凸块(7)的底部,所述骨架本体(2)的底部固定有底盖(17),所述底盖(17)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与骨架本体(2)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均位于同一平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本体(2)的后表面中心处固定有铁芯(8),所述铁芯(8)的一端与骨架本体(2)的内部底面相贴合,所述铁芯(8)的外表面缠绕有漆包线(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本体(2)的后表面贴合有轭铁(10),所述轭铁(10)的一侧外表面与骨架本体(2)的一侧外表面相齐平。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的双胞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益忠刘桐白玉凯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汇洲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