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4851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包括:外壳体、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所述第一接触器和所述第二接触器均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用于接入同一负载控制回路中,所述第一接触器用于带载控制所述负载控制回路的通断,所述第二接触器用于无负载进行开闭动作;所述第二接触器的电寿命小于所述第一接触器的电寿命。该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通过在一外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形成一体化设计,构成双联接触器,能够便于安装及使用,且体积小,减小安装占用空间,避免接线杂乱,第二接触器的电寿命小于第一接触器的电寿命,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制造成本,满足寿命降容。满足寿命降容。满足寿命降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


[0001]本技术涉及接触器
,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

技术介绍

[0002]直流接触器是一种通过小电流通断来控制大电流通断的电磁开关,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桩、光伏和储能等领域,其原理为:通过控制接触器线圈通断电,来驱动动触片与接入负载控制回路中的两个静触头接触或分离,继而使负载控制回路导通或断开。
[0003]当前,在新能源汽车的配电电路系统中,为了确保工作回路安全性,一般都需要在回路的正极与负极分别接入正极接触器和负极接触器。当回路需要接通时,先闭合负极接触器、再闭合正极接触器;当回路需要断开时,先断开正极接触器、再断开负极接触器。因此,正极接触器负责带载通断,需要具备较高的负载通断性能,以满足负载电流所需等级,负极接触器由于不需要负载通断,其性能要求要比正极接触器低。但现有采取的方式普遍都是使用两种规格相同且独立的接触器,显然是造成资源浪费及增加成本,设计冗余,并且还存在安装不便、占用空间大、接线复杂等使用缺陷。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通过采用具有不同电寿命的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控制负载控制回路的通断,避免资源浪费,有效节省成本,而且一体化设计能够便于安装,接线简单,体积小。
[0005]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包括:外壳体、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所述第一接触器和所述第二接触器均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用于接入同一负载控制回路中,所述第一接触器用于带载控制所述负载控制回路的通断,所述第二接触器用于无负载进行开闭动作;所述第二接触器的电寿命小于所述第一接触器的电寿命。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体包括呈顶端开口的下壳体和上盖,所述上盖连接在所述下壳体顶部。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壳体内设置有一隔板,以将所述下壳体的腔体分隔成两个容置腔,所述第一接触器和所述第二接触器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容置腔内。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器具有两个第一静触头,所述第二接触器具有两个第二静触头,两个所述第一静触头以及两个所述第二静触头均贯穿并露出在所述上盖的顶部。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盖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静触头、所述第二静触头以及所述第一静触头和所述第二静触头之间均设置有挡板。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静触头和所述第二
静触头露出在所述上盖上的高度。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盖通过卡扣连接方式盖合在所述下壳体上。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盖开设有用于引出所述第一接触器和所述第二接触器接线端子的通孔。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壳体的两侧均设置有带安装孔的凸耳。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通过在一外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形成一体化设计,构成双联接触器,能够便于安装及使用,且体积小,减小安装占用空间,避免接线杂乱;并且第二接触器的电寿命小于第一接触器的电寿命,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制造成本,满足寿命降容,避免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的爆炸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接入负载控制回路中的示意框图。
[0018]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0019]1——外壳体;
ꢀꢀꢀꢀꢀꢀꢀꢀꢀꢀ
101——下壳体;
[0020]1011——凸耳;
ꢀꢀꢀꢀꢀꢀꢀꢀꢀ
102——上盖;
[0021]1021——挡板;
ꢀꢀꢀꢀꢀꢀꢀꢀꢀ
1022——通孔;
[0022]103——隔板;
ꢀꢀꢀꢀꢀꢀꢀꢀꢀꢀ
104——容置腔;
[0023]2——第一接触器;
ꢀꢀꢀꢀꢀꢀ
201——第一静触头;
[0024]3——第二接触器;
ꢀꢀꢀꢀꢀꢀ
301——第二静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26]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包括:外壳体1、第一接触器2和第二接触器3。第一接触器2和第二接触器3均设置在外壳体1内,用于接入同一负载控制回路中;其中,第一接触器2作为正极接触器使用,连接在电源正极和负载之间,用于带载控制负载控制回路的通断;第二接触器3作为负极接触器使用,连接在电源负极和负载之间,用于无负载进行开闭动作。具体对负载控制回路的通断控制过程为:当需要接通时,先控制第二接触器3闭合、再控制第一接触器2闭合,整个回路导通;当需要断开时,先控制第一接触器2断开、再控制第二接触器3断开,进而将连接在电源正负极的回路均断开。
[0027]本申请中,第二接触器3的电寿命小于第一接触器2的电寿命。第一接触器2具备较高的带载通断能力,其电寿命能够满足负载电流所需等级;由于第二接触器3的使用对带载通断能力要求不高,只需要满足其他基本要求即可,通过减小第二接触器3的触头开距、灭弧室大小、灭弧室内压强、弹簧反力以及改变触点材料和灭弧室内填充气体种类等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因素,来达到寿命降容的目的,降低第二接触器3的电寿命,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制造成本,避免资源浪费。例如,可采用型号为GLFX250接触器作为第一接触器2、型号为
GLFX250M接触器作为第二接触器3来使用,GLFX250M接触器的电寿命低于GLFX250接触器的电寿命,相应的GLFX250M接触器带载通断能力低于GLFX250接触器,在制造上GLFX250M接触器相比GLFX250接触器的成本更低。
[0028]参阅图2,外壳体1包括呈顶端开口的下壳体101和上盖102,优选地上盖102通过卡扣(图中未示出)连接方式盖合在下壳体101的顶部,以便于组装。下壳体101内设置有一隔板103,以将下壳体101的腔体分隔成两个容置腔104,第一接触器2和第二接触器3分别安装在两个容置腔104内;第一接触器2具有两个第一静触头201,第二接触器3具有两个第二静触头301,两个第一静触头201以及两个第二静触头301均贯穿并露出在上盖102的顶部,进而形成一体化设计,构成双联接触器,能够便于安装及使用,且体积小,减小安装占用空间,避免接线杂乱。
[0029]参阅图1,上盖102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静触头201、两个第二静触头301以及第一静触头201和第二静触头301之间均设置有挡板10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第一接触器(2)和第二接触器(3),所述第一接触器(2)和所述第二接触器(3)均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内,用于接入同一负载控制回路中,所述第一接触器(2)用于带载控制所述负载控制回路的通断,所述第二接触器(3)用于无负载进行开闭动作;所述第二接触器(3)的电寿命小于所述第一接触器(2)的电寿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包括呈顶端开口的下壳体(101)和上盖(102),所述上盖(102)连接在所述下壳体(101)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01)内设置有一隔板(103),以将所述下壳体(101)的腔体分隔成两个容置腔(104),所述第一接触器(2)和所述第二接触器(3)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容置腔(104)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混合型双联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器(2)具有两个第一静触头(201),所述第二接触器(3)具有两个第二静触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华胡进史艳红顾春朋蔡一飞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国力源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