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氟近红外吸收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功能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氟近红外吸收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光动力治疗是一种微创肿瘤的治疗方法,创立于二十世纪初。光动力治疗是利用一定强度和波长的光照射光敏剂,光敏剂吸收光子能量,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处于激发三线态的光敏剂将能量转移到周围的氧气产生具有高毒性单线态氧,来诱导细胞死亡。相比于传统的治疗肿瘤的方法,光动力治疗具有创伤小,治疗周期短,选择性高,副作用小等优点。但对于光动力治疗来说,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传统的光敏剂通常是由短波长的紫外
‑
可见光激发,其穿透组织较弱,已成为治疗皮下深层肿瘤的致命弱点。而近红外光能有效穿透生物组织。其次,肿瘤内氧气含量对于实现高效的光动力治疗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实体瘤的微环境是乏氧的,光动力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消耗氧气,肿瘤内供氧不足,大大降低了光动力治疗效果。因此,如何解决供氧不足,从而提高单线态氧的产率,增大光动力治疗效率是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0003]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氟近红外吸收共轭聚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轭聚合物的结构如下:式中,R1选自C1~C
30
的饱和烷基中的一种或几种;R2选自丙酸六氟丁酯基、丙酸十二氟庚酯基、丙酸十三氟辛酯基、甲基丙酸三氟乙酯基、甲基丙酸六氟丁酯基、甲基丙酸十二氟庚酯基以及甲基丙酸十三氟辛酯基、丙酸(N
‑
甲基全氟己基磺酰胺基)乙酯基中的一种或几种;R3选自联噻吩、噻吩、噻吩并[3,2
‑
b]噻吩、4,8
‑
双[5
‑
(2
‑
乙基己基)噻吩
‑2‑
基]苯并[1,2
‑
b:4,5
‑
b']二噻吩、N
‑
(2
‑
乙基己基)
‑
二噻吩并[3,2
‑
b:2,3
‑
d]吡咯、4,8
‑
双[(2
‑
乙基己基)氧基]苯并[1,2
‑
b:4,5
‑
b']二噻吩一种或几种;x=0.02
‑
0.4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氟近红外吸收共轭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步骤如下:(1)3,6
‑
二(2
‑
噻吩基)
‑
2,5
‑
二氢吡咯并[3,4
‑
c]吡咯
‑
1,4
‑
二酮的制备将叔丁醇钾、叔戊醇加入反应瓶中,在惰性气体氛围下,温度升至110℃,搅拌至叔丁醇钾完全溶解,然后缓慢滴加琥珀酸二甲酯,滴加完毕后继续反应1h,然后再缓慢滴加2
‑
氰基噻吩,滴加完毕后继续反应6 h;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倒入无水甲醇、冰水和浓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搅拌30 min,过滤、水洗、烘干得到3,6
‑
二(2
‑
噻吩基)
‑
2,5
‑
二氢吡咯并[3,4
‑
c]吡咯
‑
1,4
‑
二酮;(2)2,5
‑
二(烷基)
‑6‑
(噻吩
‑2‑
基)吡咯并[3,4
‑
c]吡咯
‑
1,4
‑
二酮的制备将3,6
‑
二(2
‑
噻吩基)
‑
2,5
‑
二氢吡咯并[3,4
‑
c]吡咯
‑
1,4
‑
二酮、碳酸钾溶解于N,N
‑
二甲基甲酰胺中,在惰性气体氛围下,温度升至130℃反应1h;然后缓慢滴加溴代烷,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将体系冷却至室温,将混合物倒入水中,萃取,干燥,旋干溶剂,过柱,得到2,5
‑
二(烷基)
‑6‑
(噻吩
‑2‑
基)吡咯并[3,4
‑
c]吡咯
‑
1,4
‑
二酮;(3)3,6
‑
双(5
‑
溴噻吩
‑2‑
基)
‑
2,5
‑
双(烷基)吡咯并[3,4
‑
c]吡咯
‑
1,4
‑
二酮单体的制备将2,5
‑
二(烷基)
‑6‑
(噻吩
‑2‑
基)吡咯并[3,4
‑
c]吡咯
‑
1,4
‑
二酮和N
‑
溴代琥珀酰亚胺溶解于氯仿中,滴加醋酸,在惰性气体氛围下,于0℃反应24h,反应结束后,旋干溶剂,用热甲醇洗涤得到二溴吡咯并吡咯二酮;(4)二溴含氟芴的制备在反应器中,加入2,7
‑
二溴芴、相转移催化剂以及溶剂,在氮气氛围下,注入碱溶液,反应10~60min,然后使用冰水浴,待体系温度恒定后,滴加含氟丙烯酸酯,反应10~60min,升温至15~40℃,继续反应5~24h;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倒入烧杯中,加溶剂稀释,用盐酸中和,用饱和食盐水清洗有机层至水层澄清透明,用无水MgSO4干燥有机层,过滤,得到澄清透明的有机溶液,使用旋蒸仪将溶剂蒸干,重结晶进行提纯,干燥得到二溴含氟芴;(5)含氟芴与吡咯并吡咯二酮共轭聚合物的制备将3,6
‑
双(5
‑
溴噻吩
‑2‑
基)
‑
2,5
‑
双(烷基)吡咯并[3,4
‑
c]吡咯
‑
1,4
‑
二酮单体、二溴含
氟芴、双(三甲基锡)化合物、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三(邻甲苯基)膦溶解于甲苯,惰性气体氛围下,于110℃反应48h,反应结束后,体系冷却至室温,过柱,甲醇沉淀,烘干得到含氟芴与吡咯并吡咯二酮类共聚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氟近红外吸收共轭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琥珀酸二甲酯和2
‑
氰基噻吩的摩尔比为1:2.5,叔丁醇钾的用量为琥珀酸二甲酯重量的3.5倍,叔戊醇的用量为琥珀酸二甲酯重量的8
‑
12倍;无水甲醇的用量为琥珀酸二甲酯重量的4倍,冰水用量为琥珀酸二甲酯重量的3倍,浓盐酸用量为琥珀酸二甲酯重量的0.3倍;步骤(2)所述碳酸钾的用量为3,6
‑
二(2
‑
噻吩基)
‑
2,5
‑
二氢吡咯并[3,4
‑
c]吡咯
‑
1,4
‑
二酮重量的3
‑
5倍,溴代烷的用量为3,6
‑
二(2
‑
噻吩基)
‑
2,5
‑
二氢吡咯并[3,4
‑
c]吡咯
‑
1,4
‑
二酮摩尔量的3
‑
5倍,N,N
‑
二甲基甲酰胺的用量为为3,6
‑
二(2
‑
噻吩基)
‑
2,5
‑
二氢吡咯并[3,4
‑
c]吡咯
‑
1,4
‑
二酮重量的6倍;步骤(3)所述N
‑
溴代琥珀酰亚胺用量为2,5
‑
二(烷基)
‑6‑
(噻吩
‑2‑
基)吡咯并[3,4
‑
c]吡咯
‑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