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充式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4053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充式电池,包括:至少一个电芯(2)、包裹所述电芯(2)的壳体(23)、电池的正极和负极(8)、包含有充放电保护电路的充放电路,所述充放电路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4)上并与所述电芯(2)一起封装于电池壳体(23)内,其中:所述电池侧壁面凹设一充电插座(3),该充电插座(3)的两个端子分别与所述充放电路的充电正极和充电负极相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可充式电池还通过分别设置于电池两端的两个正极与负极组合来提供两种供电方式,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可充式锂电池结构具有方便充电、便于携带以及兼容各种不同的电器产品的结构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可充式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充电插座改良结构的 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可充式电池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高放电电压、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携带的特点,在电子、家电领域、IT产品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 一般情况下, 可充式电池在需要充电时,要通过特定的充电器来完成充电过程,所述的充电 器通常包括一适配的电池盒,并通过弹簧压紧进4亍定位和电连接,由于电池盒 中采用弹簧压紧,使用日久便会引致弹簧弹性变差,使连接的可靠性下降,难 以保证长时间正常工作。另一方面,目前通常使用的电池一般结构为一端正极,另一端为负极,其 供电方式仅有一种,而市场上的小电器及IT产品中电池盒呈各式各样,因此, 单一供电方式的电池显然不能适应这种结构多样化的电器产品的需要,其兼容 性存在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可靠并便于充电的可充式电池;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两种不同供电方式的可充式电-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可充式电池,包括至少一个电芯、包裹所述电芯的壳体、电池的正 极和负极、包含有充放电保护电路的充放电路,所述充放电路被集成在一块电 路板上并与所述电芯一起封装于电池壳体内,其特征是所述电池侧壁面凹设一充电插座,该充电插座的两个端子分别与所述充放电路的充电正极和充电负极相接。所述电池的正极包括凸设在电池一端面中间的第 一正极和凹i殳在电池另一 端面中间的第二正极,所述电池的负极设置在与所述第二正极相同的电池端面 且呈环绕所述第二正极的环状,由此构成所述可充式电池由分别位于电池两端 的第一正极和负极组成的第一供电方式和由位于电池同一端面的第二正极和负 极组成的第二供电方式。所述电路板被固定在防护支架上并与所述电芯一起被封装于电池壳体内邻 近负极一端,所述电路板分别通过正极镍片与所述电池的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 连接以及通过负极镍片与电池的电芯负极连接。所述防护支架为一筒状体,它包括呈圆柱体状的筒体、中央开有孔的底板, 所述充电插座、电路板和第二正极从里到外被分别固定在该筒状体内,所述环 状的负极则固设在底板的外侧面。所述电池本体的外层采用热塑管封套或电池标贴封装成整体。所述防护支架的侧壁对应所述充电插座的开口位置开^L有可供充电插头插 入的孑L。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含有锂电池保护芯片Ul、场效应管U3-A、U3-B、U4-A、 U4-B,所述场效应管U3-A和U3-B互相串接,场效应管U3-A和U3-B的控制 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芯片Ul的信号输出端CO和DO;场效应管U4-A、 U4-B 分别与U3-A、 U3-B并接。与现有^a术相比,釆用本专利技术的可充式锂电池结构可具有如下优点1. 由于在电池侧面设置有充电插座,当电池需要充电时,可直接使用电源 变压器进行充电;或者在电器的电池盒一侧设置相应插孔,就可以不需取出电 池直接进行充电,既方^更又可靠;2. 由于电池设计有两种供电方式,因此能与各种不同的电器产品的结构相 匹配,具有兼容性。3. 因产品有塑胶外壳保护,可对电池内部形成更为可靠的保护,防损性能增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可充式电池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可充式电池实施例的剖^f见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可充式电池实施例的负极端局部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充放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l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可充式电池,包括至少一个电芯2、包 裹所述电芯2的壳体23、电池的正极和负极8、包含有充》文电保护电路的充放 电路,所述充放电路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4上并与所述电芯2 —起封装于电池 壳体23内,电池的正极触片通过一根正极镍片6连接到电路板4上,在所述正 极镍片与壳体23、电芯2之间分别用第一防火纸22、第二防火纸23隔开,在 第一正极11片与电芯2之间以第三防火纸24隔开,如图1所示,电芯负极通 过一金属镍片7与充放电路中B-极相接;其中所述电池侧壁面凹设一充电插 座3,该充电插座3的两个端子分别与所述充放电路的充电正极和充电负极相接。请参考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可充式电池的正极包括凸设在电池一端面 中间的第一正极11和凹设在电池另一端面中间的第二正极12,所述电池的负极 8设置在与所述第二正极12相同的电池端面且呈环绕所述第二正极12的环状, 由此构成所述可充式电池由分别位于电池两端的第一正极11和负极8组成的第 一供电方式和由位于电池同一端面的第二正极12和负极8组成的第二供电方 式。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电路板4被固定在防护支架5上并与所述电芯2 一起被封装于电池壳体23内邻近负极8—端,所述电路板4分别通过正极镍片 6与所述电池的第一正极11和第二正极12连接以及通过负极镍片7与电池的电 芯负极连接。所述防护支架5为一筒状体,它包括呈圆柱体状的筒体51、中央开有孔的 底板52,所述充电插座3、电路板4和第二正极12从里到外被分别固定在该筒 状体内,环状的负极8则固定在底板52的外侧面,所述防护支架5的侧壁对应所述充电插座3的开口位置开设有可供充电插头插入的孔。如图l所示,所述电池本体的外层采用热塑管封套或电池标贴封装成整体。如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可充式电池的充放电保护电路含有锂电池保护芯片 Ul、场效应管U3-A、 U3-B、 U4-A、 U4-B,所述场效应管U3-A和U3-B互相 串接,场效应管U3-A和U3-B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芯片Ul的信号输出 端CO和DO;场效应管U4-A、 U4-B分别与U3-A、 U3-B并接。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采用单节锂电保护ICS8261,为了能大电流放电,采用 两组场效应管保护线路,带DC插头,通过输入插头对电池充电,表l是上述实 施例的可充式锂电池的电池包的基本W:。表l:电池包的基本参数<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column></row><table>以上所列优选实施例意在清楚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之实 施,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基于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而进行的无须创造性 劳动的、简单推演或替换,或者把该专利技术应用于其它可充式电池构造情况的, 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之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充式电池,包括:至少一个电芯(2)、包裹所述电芯(2)的壳体(23)、电池的正极和负极(8)、包含有充放电保护电路的充放电路,所述充放电路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4)上并与所述电芯(2)一起封装于电池壳体(23)内,其特征是:所述 电池侧壁面凹设一充电插座(3),该充电插座(3)的两个端子分别与所述充放电路的充电正极和充电负极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充式电池,包括至少一个电芯(2)、包裹所述电芯(2)的壳体(23)、电池的正极和负极(8)、包含有充放电保护电路的充放电路,所述充放电路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4)上并与所述电芯(2)一起封装于电池壳体(23)内,其特征是所述电池侧壁面凹设一充电插座(3),该充电插座(3)的两个端子分别与所述充放电路的充电正极和充电负极相接。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式电池,其特征是所述电池的正极包括 凸设在电池一端面中间的第一正极(11 )和凹设在电池另一端面中间的第 二正极(12),所述电池的负极(8)设置在与所述第二正极(12)相同的 电池端面且呈环绕所述第二正极(12)的环状,由此构成所述可充式电池 由分别位于电池两端的第一正极(11)和负极(8)组成的第一供电方式和 由位于电池同一端面的第二正极(12)和负极(8)组成的第二供电方式。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式电池,其特征是所述电路板(4)被 固定在防护支架(5)上并与所述电芯(2) —起被封装于电池壳体(23) 内邻近负极(8) —端,所述电路板(4)分别通过正极镍片(6)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智董超祺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展辉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