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循环冷却结构的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3818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容器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内置循环冷却结构的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所述电容器下端设置有底座,通过在电容器内部设置夹层的循环冷却结构,使用时能充分的降低电容器内部温度,使用微型的循环泵和换热水箱,循环泵使散热管内部冷却液持续循环,换热水箱扩大冷却液的量,且在换热水箱下端设置散热片,配合使用能持续保证散热管内部冷却液的降温散热效果,通过在电容器内部设置散热管的夹层内设置散热块和散热条,散热块、散热条加快了电容器内部的换热的能量交换效率,起到快速散热作用,通过在电容器边角处设置防护条,防护条避免边角侧磕碰且不影响电容器表面的散热,从而延长电容器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电容器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电容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置循环冷却结构的电容器


[0001]本技术属于电容器
,具体涉及一种内置循环冷却结构的电容器。

技术介绍

[0002]两个相互靠近的导体,中间夹一层不导电的绝缘介质,这就构成了电容器。当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之间加上电压时,电容器就会储存电荷。电容器的电容量在数值上等于一个导电极板上的电荷量与两个极板之间的电压之比。电容器的电容量的基本单位是法拉(F)。在电路图中通常用字母C表示电容元件。
[0003]原有的电容器内部多数不具有散热效果好的散热装置,电容器长时间使用温度高,散热效果差影响使用稳定性且降低使用寿命;且原有的电容器由于表面材质硬度不足,磕碰容易变形或出现压印,最终影响使用效果,降低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置循环冷却结构的电容器,具有提升散热效果,提升使用说明,表面防护的特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置循环冷却结构的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所述电容器下端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外侧一端表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所述底座侧表面开设有导风槽,所述电容器和底座连接处设置有连接块,所述底座上端设置有防护条,所述防护条上端设置有支架,所述电容器下端设置有循环泵,所述电容器下端还设置有换热水箱,所述电容器内部设置有散热管,所述电容器内部设置有散热块,所述换热水箱上端设置有散热片。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内置循环冷却结构的电容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条为四个设置且包裹在电容器四角处,所述防护条为橡胶构件。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内置循环冷却结构的电容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容器内部设置有散热沉槽,所述散热管和散热块、散热条均位于散热沉槽内部。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内置循环冷却结构的电容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块位于散热管之间的间隙处,且所述散热块上端设置有多个对称的散热条。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内置循环冷却结构的电容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风槽在底座上端为多方向开设。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内置循环冷却结构的电容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管一端与换热水箱连接另一端与散热管输出端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电容器内部设置夹层的循环冷却结构,使用时能充分的降低电容器内部温度,使用微型的循环泵和换热水箱,循环泵使散热管内部冷却液持续循环,换热水箱扩大冷却液的量,且在换热水箱下端设置散热片,配合使用能持续保证散热管内部冷却液的降温散热效果,通过在电容器内部设置散热管的夹层内设置散热块和散热条,散热块、散热条加快了电容器内部的换热的能量交换效率,起到
快速散热作用,通过在电容器边角处设置防护条,防护条避免边角侧磕碰且不影响电容器表面的散热,从而延长电容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局部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中图2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中底座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中电容器内部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电容器;2、底座;3、控制开关;4、导风槽;5、连接块;6、支架;7、防护条;8、循环泵;9、换热水箱;10、散热管;11、散热块;12、散热条;13、散热片;14、散热沉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实施例
[0021]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置循环冷却结构的电容器,包括电容器1,电容器1下端设置有底座2,底座2外侧一端表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3,底座2侧表面开设有导风槽4,电容器1和底座2连接处设置有连接块5,底座2上端设置有防护条7,防护条7上端设置有支架6,电容器1下端设置有循环泵8,电容器1下端还设置有换热水箱9,电容器1内部设置有散热管10,电容器1内部设置有散热块11,换热水箱9上端设置有散热片13。
[0022]具体的,防护条7为四个设置且包裹在电容器1四角处,防护条7为橡胶构件。
[0023]具体的,电容器1内部设置有散热沉槽14,散热管10和散热块11、散热条12均位于散热沉槽14内部,本实施例中将散热机构设置在电容器1内部,提升散热的全面性。
[0024]具体的,散热块11位于散热管10之间的间隙处,且散热块11上端设置有多个对称的散热条12,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散热块11和散热条12,有效增加了电容器1内部与散热机构能量交换的效率,以提升散热效果。
[0025]具体的,导风槽4在底座2上端为多方向开设,本实施例中多方向的导风槽4利于底座2内部热量的交换和导通,以提升散热效果。
[0026]具体的,散热管10一端与换热水箱9连接另一端与散热管10输出端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换热水箱9,增加了冷却液的量,保证冷却机构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和散热效果,且能更好的换热。
[0027]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将散热机构组合安装,使散热管10一端与换热水箱9连接,另一端与循环泵8连接,然后使用一根导管将循环泵8另一端与换热水箱9对
接,将对接好的散热管10安装在散热沉槽14内部,散热组件安装后将底座2、支架6套接从电容器1下端套接在电容器1下端最后通过四个连接块5将底座2与电容器1连接,需要使用散热机构时开启控制开关3,此时循环泵8工作,一端将冷却液箱散热管10内部输送,另一端则从换热水箱9内部吸入冷却液,循环作业,散热管10向电容器1内部输送冷气降温,同时散热块11和散热条12实现能量快速交换以提升散热效果,散热片13则实现换热水箱9内部的散热,多种散热配合使用以保证电容器1内部的散热效果。
[002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循环冷却结构的电容器,包括电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1)下端设置有底座(2),所述底座(2)外侧一端表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3),所述底座(2)侧表面开设有导风槽(4),所述电容器(1)和底座(2)连接处设置有连接块(5),所述底座(2)上端设置有防护条(7),所述防护条(7)上端设置有支架(6),所述电容器(1)下端设置有循环泵(8),所述电容器(1)下端还设置有换热水箱(9),所述电容器(1)内部设置有散热管(10),所述电容器(1)内部设置有散热块(11),所述换热水箱(9)上端设置有散热片(13),所述散热块(11)位于散热管(10)之间的间隙处,且所述散热块(11)上端设置有多个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际栋
申请(专利权)人:德克萨斯电气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