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新能源的智能建筑幕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3182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2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新能源的智能建筑幕墙,其包括幕墙框架和设置在幕墙框架内外侧的内层板和外层板,内层板和外层板之间设置有透明太阳能电池模块,透明太阳能电池模块与外层板、内层板之间均存在间距并形成空气通道;幕墙框架中空设置,幕墙框架的内周壁开有与空气通道连通的通气孔,幕墙框架的下框设置有与空气通道连通的进气管,幕墙框架的内外侧贯通开设有多个排气孔,幕墙框架的内外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封堵排气孔的第一封板、第二封板,第一封板开有第一通孔,第二封板上开有第二通孔,排气孔内设置有用于启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启闭件。本申请通过将幕墙中太阳能电池工作所散发的热量导出并加以利用,具有节能减排的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新能源的智能建筑幕墙


[0001]本申请涉及智能建筑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新能源的智能建筑幕墙。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太阳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得到大量应用。其中,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太阳能幕墙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市面已经出现了采用透光薄膜电池的太阳能幕墙,其不仅具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能力,还兼具透光能力,以便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
[0003]然而,目前的太阳能幕墙一般采用多层设计,太阳能电池长期工作后会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若不及时排出,一方面不利于太阳能电池长时间正常工作,另一方面会导致室内温度升高,在夏天时,会增加室内空调的使用量,从而浪费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将太阳能幕墙中的太阳能电池工作所散发的热量及时导出并加以利用,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新能源的智能建筑幕墙。
[000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新能源的智能建筑幕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新能源的智能建筑幕墙,包括幕墙框架,所述幕墙框架的内外侧分别设置有内层板和外层板,所述内层板和外层板均为透明板,所述内层板和外层板之间设置有透明太阳能电池模块,所述透明太阳能电池模块与外层板、内层板之间均存在间距并形成空气通道;所述幕墙框架中空设置,所述幕墙框架的内周壁开有与空气通道连通的通气孔,所述幕墙框架的下框插接固定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贯通幕墙框架的外侧,所述进气管连通有两根支管,两根支管分别与两个空气通道连通,所述幕墙框架的内外侧贯通开设有多个排气孔,所述幕墙框架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封堵排气孔的第一封板,所述幕墙框架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封堵排气孔的第二封板,所述第一封板开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封板上开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排气孔内设置有用于启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启闭件。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太阳光透过外层板照射在透明太阳能电池模块上,透明太阳能电池模块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建筑内设备供电,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且部分太阳光依旧能透过透明太阳能电池模块和内层板进入室内,使得室内光线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当透明太阳能电池模块工作时,空气通道内的空气温度升高,室外的冷空气通过进气管进入空气通道内,因热空气的密度比冷空气小,从而使得热空气在冷空气的挤压作用下向四周扩散,并最终经通气孔进入幕墙框架的空腔内。当冬天时,通过启闭件关闭第二通孔并开启第一通孔,热空气经第一通孔流入室内,一方面对透明太阳能电池模块起散热作用,另一方面使得室内温度升高,具备一定的取暖作用,有利于降低室内暖气的使用量,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当夏天时,通过启闭件开启第二通孔并关闭第一通孔,热空气经第二通孔排至室外,从而降低幕墙温度,有利于减少室内空调的使用量,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在第二封板上的投影与第二通孔位于同一圆周上且相错设置;所述启闭件为插接在排气孔内的转筒,所述转筒与幕墙框架转动连接,所述转筒的侧壁开有通气槽,所述转筒的一端开设有若干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第一通孔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所述转筒的另一端开设有若干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与第三通孔一一对应,所述第四通孔与对应的第三通孔同轴设置。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冬天时,转动转筒直至第三通孔与第一通孔对齐,此时第四通孔与第二通孔错位,空气通道内的热空气经排气孔流入室内,从而提高室内温度,降低暖气的使用量,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当夏天时,转动转筒直至第四通孔与第二通孔对齐,此时第三通孔与第一通孔错位,空气通道内的热空气经排气孔排至室外。因幕墙内的空气是流通的,从而有利于降低幕墙的温度,进而减少幕墙与室内的冷热交换,节省室内空调的使用量,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0009]优选的,所述幕墙框架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中空设置,所述第二通孔与固定框的空腔连通,所述固定框的上框的下表面开有若干第一出气孔,所述进气管的进风端贯通固定框远离幕墙框架的一侧。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使得雨水不会从第二通孔进入幕墙内部,确保幕墙不漏水。另一方面,当幕墙内的热空气从第二通孔排出时,热空气会进入固定框内并最终从第一出气孔排出,从第一出气孔排出的热空气吹在外层板上,从而对外层板起清灰作用,使得建筑外表面保持整洁,有利于提高建筑的美观度。
[0011]优选的,所述进气管贯通固定框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雨水不易通过进气管进入幕墙内部内,有利于提高幕墙的防水能力。
[0013]优选的,所述转筒内设置有过滤网兜,所述过滤网兜贴合转筒的内壁。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兜对流经幕墙的空气起过滤作用,从而提高进入室内的空气质量。
[0015]优选的,所述过滤网兜上开设有与通气槽形状匹配的缺口,所述过滤网兜靠近第一封板的一端封闭,所述过滤网兜靠近第二封板的一端开口设置。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流经幕墙的空气排至室外时,由于过滤网兜靠近第二封板的一端开口设置,不仅有利于排气,而且能有效减少灰尘在排气孔内的沉降。
[0017]优选的,所述幕墙框架的内侧设置有用于驱使多个转筒同步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同步带以及带轮,所述转筒靠近第一封板的一端同轴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穿透第一封板并与第一转板转动连接,所述带轮套接固定在转杆上,所述同步带绕接在多个带轮之间,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其中一根转杆传动连接。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控制多根转筒同时转动,且当本申请中的幕墙广泛应用于光伏一体化建筑时,方便设计电路以控制多块幕墙上的转筒同时转动,一次性改变幕墙内部空气流向。
[0019]优选的,所述幕墙框架的内侧设置有遮盖框,所述遮盖框的断面呈U型设置,所述驱动组件和转杆均位于遮盖框内,所述遮盖框上开有若干第二出气孔,所述遮盖框的内侧壁张贴有吸音棉。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遮盖框的设置,一方面将驱动组件和转杆遮挡,从而增强
幕墙的一体性,提高建筑的美观度。另一方面,遮盖框和吸音棉的存在,能够吸收大部分驱动组件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从而起到降噪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申请中幕墙框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中幕墙框架与第一封板、第二封板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中转筒与第一封板、第二封板的爆炸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中本申请中幕墙框架的外侧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中幕墙框架和固定框的连接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中驱动组件和转杆的连接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中遮盖框与幕墙框架的连接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1、幕墙框架;2、内层板;3、外层板;4、透明太阳能电池模块;5、通气孔;6、进气管;7、支管;8、排气孔;9、第一封板;10、第一通孔;11、第二封板;12、第二通孔;13、转筒;14、第三通孔;15、第四通孔;16、通气槽;17、固定框;18、过滤网;19、第一出气孔;20、过滤网兜;21、转杆;22、驱动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新能源的智能建筑幕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幕墙框架(1),所述幕墙框架(1)的内外侧分别设置有内层板(2)和外层板(3),所述内层板(2)和外层板(3)均为透明板,所述内层板(2)和外层板(3)之间设置有透明太阳能电池模块(4),所述透明太阳能电池模块(4)与外层板(3)、内层板(2)之间均存在间距并形成空气通道;所述幕墙框架(1)中空设置,所述幕墙框架(1)的内周壁开有与空气通道连通的通气孔(5),所述幕墙框架(1)的下框插接固定有进气管(6),所述进气管(6)贯通幕墙框架(1)的外侧,所述进气管(6)连通有两根支管(7),两根支管(7)分别与两个空气通道连通,所述幕墙框架(1)的内外侧贯通开设有多个排气孔(8),所述幕墙框架(1)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封堵排气孔(8)的第一封板(9),所述幕墙框架(1)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封堵排气孔(8)的第二封板(11),所述第一封板(9)开有多个第一通孔(10),所述第二封板(11)上开有多个第二通孔(12),所述排气孔(8)内设置有用于启闭第一通孔(10)和第二通孔(12)的启闭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新能源的智能建筑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0)在第二封板(11)上的投影与第二通孔(12)位于同一圆周上且相错设置;所述启闭件为插接在排气孔(8)内的转筒(13),所述转筒(13)与幕墙框架(1)转动连接,所述转筒(13)的侧壁开有通气槽(16),所述转筒(13)的一端开设有若干第三通孔(14),所述第三通孔(14)与第一通孔(10)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所述转筒(13)的另一端开设有若干第四通孔(15),所述第四通孔(15)与第三通孔(14)一一对应,所述第四通孔(15)与对应的第三通孔(14)同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新能源的智能建筑幕墙,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旭陈英怡党玉新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世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