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演示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2909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型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演示模具,涉及演示模具技术领域,包括绑带,所述绑带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相离侧均固定连接有容置囊,所述容置囊顶部固定连接有两端均与容置囊内腔连通的上半规管,通过上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内的耳石模拟物进入容置囊中,来模拟患者耳石复位过程,通过摄像头可以实时的看到耳石模拟物的运动过程,可以快速的变换患者的体位来达到耳石复位的效果,以此解决了现有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演示模型结构简单,在使用时不能很准确的展示耳石复位状态,将装置固定在患者头部,由于耳石模拟物一般较小,不便于医护人员清晰的观察,增加了耳石模拟物复位的操作步骤的问题。骤的问题。骤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演示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演示模具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演示模具。

技术介绍

[0002]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眩晕发病率中位居最高,常见表现是与体位相关的短暂性眩晕发作。病人常在翻身或起床、躺下时出现眩晕,通常眩晕持续时间少于1分钟。耳石是控制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耳石正常情况下在前庭的椭圆囊内,由于头部外伤、或者年老局部结构退化,耳石会从原来的位置上脱落,移位到半规管中,病人体位变化后耳石随重力作用在半规管中流动,刺激前庭末梢从而诱发眩晕。其中半规管位居内耳,呈半圆形,每侧耳内有3个半规管,相互呈垂直分布,管内流淌内淋巴液,3个半规管有神经末梢感受器,负责感知人体各个方向的运动信号并传送至大脑,维持平衡。
[0003]现有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演示模型结构简单,在使用时不能很准确的展示耳石复位状态,将装置固定在患者头部,由于耳石模拟物一般较小,不便于医护人员清晰的观察,增加了耳石模拟物复位的操作步骤,也给患者带来不便,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改进型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演示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进型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演示模具。
[0005]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改进型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演示模具,包括绑带,所述绑带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相离侧均固定连接有容置囊,所述容置囊顶部固定连接有两端均与容置囊内腔连通的上半规管,所述容置囊位于上半规管底部横向固定连接有两端均与容置囊内腔连通的水平半规管,所述容置囊位于上半规管底部一侧竖向固定连接有两端均与容置囊内腔连通的后半规管,所述上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内侧均设置有耳石模拟物,两个所述连接块相离侧位于容置囊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底部转动连接有角度可调的转板,所述转板底部固定安装有摄像头和红外线传感器。
[0007]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顶部开设有贯穿固定板的连接槽,所述转板与连接槽内侧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板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靠近转板一侧转动连接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输出端与转板靠近安装板一侧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板顶部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转板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摄像头和红外线传感器顶部与连接座底部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地,两个所述连接块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松紧带和第二松紧带,所述第一松紧带底部转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一侧开设有贯穿连接板的通槽,所述通槽内侧顶部开设有开槽,所述开槽内侧转动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通槽内侧底部开设有限位槽,
所述限位杆底部与限位槽内侧卡接,所述第二松紧带一侧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且与限位杆相适配的并贯穿第二松紧带的限位孔。
[0009]进一步地,所述摄像头共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分布在红外线传感器两侧。
[0010]进一步地,所述红外线传感器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输出端与电动推杆输入端电性连接。
[0011]进一步地,两个所述连接块相对侧均固定连接有防护贴。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上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和后半规管侧壁均开设有放置孔,所述放置孔内侧均固定设置有密封塞。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本技术通过上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内的耳石模拟物进入容置囊中,进而来模拟患者耳石复位过程,通过摄像头可以实时的看到耳石模拟物的运动过程,进而可以快速的变换患者的体位来达到耳石复位的效果,以此解决了现有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演示模型结构简单,在使用时不能很准确的展示耳石复位状态,将装置固定在患者头部,由于耳石模拟物一般较小,不便于医护人员清晰的观察,增加了耳石模拟物复位的操作步骤,也给患者带来不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立体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侧视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本技术图2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1、绑带;2、连接板;3、限位杆;4、通槽;5、第一松紧带;6、第二松紧带;7、限位孔;8、连接块;9、水平半规管;10、上半规管;11、防护贴;12、后半规管;13、固定板;14、容置囊;15、连接槽;16、转板;17、电动推杆;18、安装板;19、控制器;20、连接座;21、摄像头;22、红外线传感器;23、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2]如图1

5所示,一种改进型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演示模具,包括绑带1,绑带1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8,两个连接块8相离侧均固定连接有容置囊14,容置囊14顶部固定连接有两端均与容置囊14内腔连通的上半规管10,容置囊14位于上半规管10底部横向固定连接有两端均与容置囊14内腔连通的水平半规管9,容置囊14位于上半规管10底部一侧竖向固定连接有两端均与容置囊14内腔连通的后半规管12,上半规管10、水平半规管9和后半规管12内侧均设置有耳石模拟物,两个连接块8相离侧位于容置囊14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3,固定板13底部转动连接有角度可调的转板16,转板16底部固定安装有摄像头21和红外线传感器22,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上半规管10、水平半规管9和后半规管12内的耳石模拟物进入容置囊14中,进而来模拟患者耳石复位过程,通过摄像头21可以实时的看到耳石模
拟物的运动过程,进而可以快速的变换患者的体位来达到耳石复位的效果,以此解决了现有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演示模型结构简单,在使用时不能很准确的展示耳石复位状态,将装置固定在患者头部,由于耳石模拟物一般较小,不便于医护人员清晰的观察,增加了耳石模拟物复位的操作步骤,也给患者带来不便的问题,更具体的为,将装置戴在患者头部,通过红外线传感器22,进而对耳石模拟物进行检测移动的过程,进而使得转板16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摄像头21转动,进而对耳石模拟物进行抓拍,实时的观测耳石模拟物移动的位置,然后快速的变换患者的体位,进而使得耳石模拟物进入容置囊14内,进而模拟患者耳石复位的过程。
[0023]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13顶部开设有贯穿固定板13的连接槽15,转板16与连接槽15内侧转动连接,固定板13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8,安装板18靠近转板16一侧转动连接有电动推杆17,电动推杆17输出端与转板16靠近安装板18一侧转动连接,固定板13顶部固定安装有控制器19,转板16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座20,摄像头21和红外线传感器22顶部与连接座20底部固定连接,红外线传感器22进行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演示模具,包括绑带(1),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1)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8),两个所述连接块(8)相离侧均固定连接有容置囊(14),所述容置囊(14)顶部固定连接有两端均与容置囊(14)内腔连通的上半规管(10),所述容置囊(14)位于上半规管(10)底部横向固定连接有两端均与容置囊(14)内腔连通的水平半规管(9),所述容置囊(14)位于上半规管(10)底部一侧竖向固定连接有两端均与容置囊(14)内腔连通的后半规管(12),所述上半规管(10)、水平半规管(9)和后半规管(12)内侧均设置有耳石模拟物,两个所述连接块(8)相离侧位于容置囊(14)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3),所述固定板(13)底部转动连接有角度可调的转板(16),所述转板(16)底部固定安装有摄像头(21)和红外线传感器(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演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3)顶部开设有贯穿固定板(13)的连接槽(15),所述转板(16)与连接槽(15)内侧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板(13)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8),所述安装板(18)靠近转板(16)一侧转动连接有电动推杆(17),所述电动推杆(17)输出端与转板(16)靠近安装板(18)一侧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板(13)顶部固定安装有控制器(19),所述转板(16)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座(20),所述摄像头(2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广汉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