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旨在用于机动车辆的热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与制冷剂环路一起操作的传热流体环路的领域。本专利技术的主题是一种温度管理系统,该温度管理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用于传热流体的回路、以及制冷剂环路。
[0002]制冷剂环路通常与车辆内部采暖、通风和/或空调设施相关联,该车辆内部采暖、通风和/或空调设施用于管理车辆外部的且朝向车辆内部行进的空气流的温度。具体地,通过制冷剂状态的变化,这种环路允许传送到采暖、通风和/或空调设施中的空气流被加热和/或冷却。
[0003]在此制冷剂环路的另一应用中,已知的做法是将该制冷剂环路用于冷却车辆的电储存装置,所述装置用于向能够使车辆移动的电机提供能量。因此,当在行驶阶段期间使用电储存装置时,制冷剂环路提供能够冷却电储存装置的能量。制冷剂环路因此被设计为冷却此电储存装置。
[0004]当操作时,制冷剂环路可能经受高应力,这些高应力使该制冷剂环路达到其能力的极限。
[0005]当电储存装置以使其显著变热的方式使用时,例如在储存装置的快速充电阶段期间,情况尤其如此。快速充电包含以高电压和电流强度对电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旨在用于车辆的温度管理系统(1),所述温度管理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制冷剂环路(2)、第一传热流体回路(3)和第二传热流体回路(4),
‑
所述制冷剂环路(2)至少包括第一热交换器(21)和第二热交换器(22),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均被配置为在制冷剂与分别在所述第一传热流体回路(3)中或在所述第二传热流体回路(4)中循环的传热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所述制冷剂环路(2)包括第三热交换器(24),所述第三热交换器被配置为在所述制冷剂与传送到所述车辆的内部中的内部空气流(FA2)之间进行热交换,
‑
所述第一传热流体回路(3)包括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和至少一个主散热器(30),所述至少一个主散热器被配置为在所述车辆的内部之外的空气流(FA1)与所述传热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
所述第二传热流体回路(4)包括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2)和至少一个副散热器(40),所述至少一个副散热器被配置为在所述外部空气流(FA1)与所述传热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所述主散热器(30)沿所述外部空气流(FA1)穿过所述散热器(30,40)的循环方向(S4)定位在所述副散热器(40)的下游。2.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温度管理系统(1),其中,所述制冷剂环路(2)是闭合环路,所述闭合环路至少包括主支路(200),至少压缩装置(20)、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2)、至少一个被称为主膨胀构件(23)的膨胀构件、以及至少所述第三热交换器(24)被相继布置在所述主支路上。3.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温度管理系统(1),其中,所述制冷剂环路(2)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2)之间的瓶(26)和/或附加膨胀构件(28)。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温度管理系统(1),其中,所述制冷剂环路(2)包括副支路(220),所述副支路从定位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2)与所述主膨胀构件(23)之间的第一分叉点(221)延伸到定位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24)与所述压缩装置(20)之间的第一会聚点(222),所述副支路(220)至少包括副膨胀构件(223)和与所述车辆的电储存装置(6)热联接的第四热交换器(27)。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管理系统(1),其中,所述第二传热流体回路(4)至少包括第一管道(410),所述第一管道至少包括所述副散热器(40)、用于使所述传热流体在所述第二回路中循环的元件(4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2),所述第二传热流体回路(4)至少包括从所述第一管道(410)分支的第二管道(420),所述第二管道(420)包括与所述车辆的电动动力传动系的至少一个元件热联接的热交换器(43)。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管理系统(1),其中,所述第一传热流体回路(3)至少包括第一管线(310),在所述第一管线上至少布置有所述主散热器(30)、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和用于使所述传热流体在所述第一传热...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