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凹版印刷机用墨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2779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凹版印刷机用墨槽,属于印刷设备领域。其包括长方形的墨槽主体,该墨槽主体采用敞开式结构,墨槽底部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墨槽底部为平面结构,后半部分墨槽底部为斜面结构,一体成型。后半部分墨槽底部斜面结构的斜坡与前半部分墨槽底部水平面呈30~75度夹角。与前半部分墨槽壁体平行,设有一根从左到右高度逐渐降低的挡墨条,固定于前半部分墨槽的两端,将前半部分墨槽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为盛墨通道,外侧为流出墨通道。挡墨条分为左右两段,中间缺口,挡墨条开关卡于中间缺口两端,挡墨条与墨槽形成闭合。该墨槽可以大大减小油墨槽的有效盛墨体积,节省油墨。其敞口面积减小,减少油墨在印刷过程中的有机物挥发,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凹版印刷机用墨槽


[0001]本技术属于印刷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凹版印刷机印刷的墨槽。

技术介绍

[0002]凹版印刷是一种直接的印刷方法,通过印版与承印物之间压力接触,将凹坑内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凹版印刷的印版是由一个个与原稿图文相对应的凹坑与印版的表面所组成的。需要印刷的图案在印版上以网点排列的方式凹陷在印版表面上,印刷时让整个印版表面在墨槽中涂满油墨,再用特制的刮墨刀,将印版表面的油墨刮干净,这样油墨只存留在图案的网点中,在压力作用下,油墨会转印到承印物表面,得到印刷品。在整个印刷过程中只需要使印版的表面涂满油墨就可以实现印刷,在保证正常印刷的前提下,油墨用量越少越好,而墨槽的大小、深浅直接影响油墨用量的多少。传统印刷过程中,油墨槽是规则的敞口长方形结构,这种结构会导致两个问题:1、要达到印版或者递墨辊的最小吃墨深度需要使用大量的油墨,同时大敞口也会加速油墨挥发,造成油墨的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2、油墨长时间在墨槽中几乎没有流动性,由于油墨本身的特性会有结膜现象,需要不断往里补充稀释剂,不仅增加成本、浪费原料还增加了工人的操作工序。因此,传统印刷中的墨槽结构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现有技术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吃墨量少、油墨不容易挥发的凹版印刷机用墨槽,节省印刷过程中油墨用量。
[0004]为实现本技术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所述凹版印刷机用墨槽,包括长方形的墨槽主体,该墨槽主体采用敞开式结构,墨槽底部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墨槽底部为平面结构,后半部分墨槽底部为斜面结构,一体成型。
[0006]后半部分墨槽底部斜面结构的斜坡与前半部分墨槽底部水平面呈30~75度夹角。
[0007]与前半部分墨槽壁体平行,设有一根从左到右高度逐渐降低的挡墨条,固定于前半部分墨槽的两端,将前半部分墨槽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为盛墨通道,外侧为流出墨通道。挡墨条分为左右两段,中间缺口,挡墨条开关卡于中间缺口两端,挡墨条与墨槽形成闭合。
[0008]进一步,挡墨条的最高点高度为a+8mm,挡墨条最低点高度为a

8mm,挡墨条中间缺口处高度为a,其中a为墨槽能够存墨的最高高度。
[0009]进一步,挡墨条开关高度为a,长度为b+40mm,其中b为挡墨条开关缺口的长度,挡墨条开关把手长度为15mm。
[0010]在前半部分墨槽的内通道的左侧面设有进墨口,墨口斜插入空心圆柱体不锈钢钢管,长度为60~100mm,作为进墨通道。
[0011]在前半部分墨槽的外通道前侧面靠左位置设有出墨口。
[0012]与传统的油墨槽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3]1、本技术墨槽后半部分墨槽底部的斜面结构可以大大减小油墨槽的有效盛墨体积,使印版或者递墨辊达到最小吃墨深度所需的油墨量更小,节省油墨。
[0014]2、本技术墨槽前半部分的平面结构为用于印刷中盛放油墨区域,其敞口面积减小,减少油墨在印刷过程中的有机物挥发,节省原料,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0015]3、本技术设计的挡墨条高度从左到右逐渐降低,配合挡墨条开关使用,能够实现印刷过程中油墨不间断循环,避免油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结膜现象,省去工人不断加稀释剂不必要工序,还能节省原料,降低成本。
[0016]4、本技术进墨管代替传统使用夹子将进墨软管夹在墨槽上,解决了传统墨槽的配套墨盘封闭不严问题。
[0017]5、本技术中不锈钢进墨管和出墨口在墨槽同侧,能够使印刷过程中墨槽的出墨和进墨更便捷,避免多管线缠绕,方便工人操作。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凹版印刷机用墨槽结构示意图;1

后半部分槽底,2

前半部分槽底,3

挡墨条,4

出墨通道,5

进墨口,6

出墨口,7

盛墨通道。
[0019]图2为本技术凹版印刷机用墨槽中挡墨条开关的结构示意图;8

挡墨条开关,9

挡墨条开关的把手。
[0020]图3为传统印刷机用墨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2]实施例1
[0023]结合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凹版印刷机用墨槽主体结构如图1,该墨槽主体为敞开式,在传统墨槽结构基础上加以改进。本实施例中墨槽槽底分为前半部分槽底(2)和后半部分槽底(1),前半部分槽底(2)的墨槽底部是平面结构,用于盛放印刷时的油墨,后半部分槽底(1)的墨槽底部是斜面结构,两者呈65度夹角,一体成型。
[0024]后半部分槽底(1)维持墨槽原有的宽度不变,能够与印刷机匹配适用,又能通过斜面减少盛放油墨部分的体积,节省油墨。
[0025]沿前半部分槽底(2)墨槽壁体固定有一根高度从左到右逐渐降低的挡墨条(3),固定于前半部分墨槽的两端,将前半部分墨槽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为盛墨通道(7),外侧为流出墨通道(4)。挡墨条(3)分为左右两段,中间缺口,挡墨条开关(8)卡于中间缺口两端,挡墨条与墨槽形成闭合。对挡墨条的最高点高度、最低点高度、缺口处高度作了具体的限制,以保证油墨在印刷过程中最大效率不间断循环,避免印刷时油墨结膜现象,减少稀释剂的添加,节省物料成本,减少工人的操作工序,易于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其中挡墨条的最高点高度为a+8mm,最低点高度为a

8mm,中间缺口处高度为a,a为墨槽能够存墨的最高高度。
[0026]在前半部分墨槽的盛墨通道(7)槽体的左侧面设有进墨口(5),进墨口斜插有不锈钢钢管,通过进墨软管连接进墨口(5)作为进墨通道。代替传统使用夹子夹住进墨软管卡在墨槽上,解决了封闭墨盖封闭不严的问题。为了保证使用最佳舒适度,其长度为60~100mm。
[0027]在前半部分墨槽的出墨通道(4)槽体前侧面靠左位置设有出墨口(6)。其与进墨管口(5)同处墨槽的左侧,进墨口和出墨口通过管道与封闭油墨桶相通,更方便,避免大量管线缠绕,方便工人操作,提高效率。
[0028]结合图2所示,此为配合挡墨条使用的开关。当印刷开始时,将图2所示挡墨条开关(8)插入挡墨条缺口处,挡墨条与墨槽形成闭合整体,墨槽的油墨从进墨管流进,当油墨的总体高度超过挡墨条右侧的最低高度时,油墨就会顺着出墨通道从出墨口流出到封闭油墨桶,在泵的驱动下,重新由进墨管流进墨槽,从而形成不间断循环,避免结膜。在印刷完毕后,拔下挡墨条开关(8),剩余油墨全部从出墨口排出,便于清洗墨槽,操作简单。本例中为了配合挡墨条达到最佳效果,对挡墨条开关做了规定,挡墨条开关高度为a,长度为b+40mm,挡墨条开关把手(9)宽度为15mm,其中b为挡墨条开关缺口的长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凹版印刷机用墨槽,包括长方形的墨槽主体,墨槽主体采用敞开式结构,其特征在于,墨盘底部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墨槽底部为平面结构,后半部分墨槽底部为斜面结构,一体成型;后半部分墨槽底部斜面结构的斜坡与前半部分墨槽底部水平面呈30~75度夹角;与前半部分墨槽壁体平行,设有一根从左到右高度逐渐降低的挡墨条,固定于前半部分墨槽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敏黄晓谨郝自娟杨武涛苏帅杰袁永浩李勇敢张银宝宫胜飞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