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小型化超宽带功率合成网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22289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新型小型化超宽带功率合成网络,其具有超宽带工作、超低插入损耗等优点。新型小型化超宽带功率合成网络,包括输入端双脊波导管、输出端双脊波导管,输入端双脊波导管与输出端双脊波导管分别与微带线两端级联。端级联。端级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小型化超宽带功率合成网络


[0001]本技术涉及通信
,具体涉及新型小型化超宽带功率合成网络。

技术介绍

[0002]宽带功率合成网络是实现宽带微波功率合成的关键技术,宽频段工作、低的插入损耗、易于加工,易于与放大器集成是该技术的难点。传统合成网络通常采用微带线实现如威尔金森功率分配器,波导探针结构,兰格电桥,混合电桥等网络实现;但这些合成网络往往实现的带宽有限,或者带宽足够但引入的插入损耗较大,或者尺寸比较大导致产品实现困难等因素,从而严重的制约了这些网络在超宽带功率合成方面的应用。针对于宽频段、超低插入损耗、小型化的要求,本技术提出一种双脊波导超宽带、低损耗、小型化合成网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小型化超宽带功率合成网络,其具有超宽带工作、超低插入损耗等优点。
[0004]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新型小型化超宽带功率合成网络,包括输入端双脊波导管、输出端双脊波导管,输入端双脊波导管与输出端双脊波导管分别与微带线两端级联。
[0006]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输入端双脊波导管与输出端双脊波导管结构相同,其用于与微带线连接的一端的两个脊皆至少一次变阶使得两个脊之间逐渐变窄,形成阻抗变换阶梯;最后一阶阻抗阶梯与同轴空气线阻抗相当,最后一阶阻抗阶梯上设有金属杆,金属杆与同轴空气线插接,同轴空气线与微带线级联。
[0007]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输入端双脊波导管与输出端双脊波导管的两个脊的一端皆形成阻抗变换阶梯I、阻抗变换阶梯II、阻抗变换阶梯III。
[0008]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微带线设置在微带腔内,微带腔内设有微波介质基板支撑微带线工作。
[0009]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功率放大器芯片也设置在微带腔内,功率放大芯片的输入端与输出端皆与微带线连接。
[0010]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双脊波导管的工作频率为5~18GHz。
[0011]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同轴空气线为50欧姆同轴空气线;微带线为50 欧姆微带线,微带线与同轴空气线级联。
[0012]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微带腔内的微带线向偏向微带腔外侧的方向偏移。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0014]为减小损耗,本技术采用空气同轴形成过渡线,由于同轴线工作带宽极宽,便于与微带线级联。
[0015]功率芯片输入、输出均为微带线连接方式,本技术将转换结构变换为微带线
后,为了便于与芯片集成,将向外侧便宜以增大芯片的放置空间,后续集成时便于分腔隔离;
[0016]微波介质基板支撑微带线工作,后续集成芯片时,在其上层印刷馈电网络,便于放大器的馈电;
[0017]微带腔用于放置功率放大器,两只功率放大器芯片放置于该腔内,合成网络与放大器腔体联合设计,减小不理想因数,同时通过适当的调节腔体的尺寸可以有效抑制放大器的空腔谐振。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1

双脊波导管,2

阻抗变换阶梯I,3

阻抗变换阶梯II,4

阻抗变换阶梯III,5

同轴空气线,6

微带线,7

微波介质基板,8

微带腔,9

微带与同轴空气线级联处。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但应该清楚,本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0021]如图1所示,新型小型化超宽带功率合成网络,包括双脊波导管、微带线等。两个双脊波导管分别作为合成网络的输入、输出端。
[0022]双脊波导管的两个脊的一端皆向内变阶,使得两个脊的一端逐渐变窄收拢。本实施例中,两个脊变阶多次形成由宽到窄的阻抗变换阶梯I、阻抗变换阶梯II、阻抗变换阶梯III,从而得到双脊波导阻抗变换第一级、抗变换第二级、抗变换第三级。
[0023]其中,阻抗变换阶梯III变化到与50欧姆同轴空气线阻抗相当,进而实现双脊到双输出的同轴的变化。
[0024]两个双脊波导管的变阶端分别通过同轴空气线级联50欧姆微带线的两端。具体的说,阻抗变换阶梯III上设有插孔,插孔内设有金属杆,双脊波导管通过金属杆与同轴空气线插接。
[0025]进一步的,微带线置于微带腔中,微带腔内设有微波介质基板,微波介质基板支撑微带线工作,后续集成芯片时,在其上层印刷馈电网络,便于功率放大器的馈电。
[0026]本实施例中,微带腔还用于放置功率放大器,两只功率放大器芯片放置于该腔内,合成网络与放大器腔体联合设计,减小不理想因数,同时通过适当的调节腔体的尺寸可以有效抑制放大器的空腔谐振。
[0027]功率放大器芯片输入、输出均为微带线连接方式,本技术将转换结构变换为微带线后,为了便于与芯片集成,将两个输出网络(输入端的双脊波导管的一个脊、一个微带线、输出端的双脊波导管的一个脊形成一个输出网络) 分别向外侧偏移(指微带腔内两个微带线皆向外偏移)以增大两个芯片的间距,后续集成时便于分腔隔离;
[0028]本实施例中,为减小损耗,采用空气线同轴形成过渡线,由于同轴线工作带宽极宽,便于与微带线级联。
[0029]本实施例中,双脊波导管采用采用标准WRD500D36型波导管,并对其结构进行改造,该波导管工作频率为5~18GHz,工作带宽超过3个倍频程。
[0030]本实施例,传统采用锡焊等方式将同轴线焊接于微带线上,由于采用手工焊机,焊接一致性往往得不到保证,本技术采用金带裹带的方式将50欧姆空气线与微带线连接,该种连接方式具有操作方便、一致性好的特点。
[0031]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使显而易见的,本文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小型化超宽带功率合成网络,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端双脊波导管、输出端双脊波导管,输入端双脊波导管与输出端双脊波导管分别与微带线两端级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小型化超宽带功率合成网络,其特征在于:输入端双脊波导管与输出端双脊波导管结构相同,其用于与微带线连接的一端的两个脊皆至少一次变阶使得两个脊之间逐渐变窄,形成阻抗变换阶梯;最后一阶阻抗阶梯与同轴空气线阻抗相当,最后一阶阻抗阶梯上设有金属杆,金属杆与同轴空气线插接,同轴空气线与微带线级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小型化超宽带功率合成网络,其特征在于:输入端双脊波导管与输出端双脊波导管的两个脊的一端皆形成阻抗变换阶梯I、阻抗变换阶梯II、阻抗变换阶梯III。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邱亮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浩翼创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