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炳麟专利>正文

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2223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贯穿壳体的侧壁与壳体内部相通,所述壳体的内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滤网,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过滤口,所述过滤口贯穿壳体的侧壁,所述第一滤网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过滤口的侧壁上,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杂物箱,所述杂物箱位于过滤口的下方,所述壳体的内部上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壳体的内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滤网,所述壳体的底侧壁固定连接以后多个固定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污水中的异物取出问题同时也通过多次过滤方式让污泥脱水的效果更加良好,不再残存污泥。不再残存污泥。不再残存污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脱水
,尤其涉及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给排水是城市用水供给以及排水的一门工程类学科,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污水的常见状态,通常是混有淤泥的污水状态,在对其进行净化排放前需要对其中的污泥进行脱水实现泥水分离方便后续的处理。
[0003]但现有技术中,污水中通常混有较大的垃圾,在直接脱水过程中会降低脱水效果也会损伤脱水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污泥在脱水后,效果并不理想,污水中还会混有部分较少的污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贯穿壳体的侧壁与壳体内部相通,所述壳体的内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滤网,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过滤口,所述过滤口贯穿壳体的侧壁,所述第一滤网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过滤口的侧壁上,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杂物箱,所述杂物箱位于过滤口的下方,所述壳体的内部上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壳体的内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滤网,所述壳体的底侧壁固定连接以后多个固定柱,每个所述固定柱均贯穿第二滤网,每个所述固定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挤水装置,所述壳体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出水阀,所述出水阀贯穿壳体的侧壁与其内部相通。
[000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第一滤网呈倾斜设置。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隔板横截面呈V形设置,所述出水口开设在隔板的最底端。
[000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挤水装置包括多个固定板,每个所述固定板均固定连接在底板的上侧壁,所述底板上开设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贯穿底板,所述移动槽的底侧壁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贯穿壳体的侧壁且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螺纹杆上螺纹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滑动连接在移动槽内,所述移动块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与多个固定板组合成长方体,所述移动槽中设有限位装置。
[00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两个限位槽两个所述限位槽分别开设在移动槽的两侧壁上,每个所述限位槽内滑动连接有限位块,每个所述限位块分别固定连接在移动块的两侧壁上。
[00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把手的外侧壁套设了一层防滑垫。
[00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底板、移动板、螺纹杆和固定板材质均为
耐腐蚀的高强度合金。
[00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壳体的内部底侧壁呈倾斜设置。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多重过滤的方式优先将较大的异物提取出来,再采用挤压方式将污水挤出留下污泥,在污水流出前再次进行过滤,实现污泥的彻底拦截,污水沿着进水管2进入到壳体内部,先被第一滤网过滤大型异物,进入到隔板上时沿着出水口进入到挤水装置中,通过挤压将污水挤出进入到第二滤网上在进行沥出,再次过筛污泥,之后沿着出水阀流出,整套装置解决了污水中的异物取出问题同时也通过多次过滤方式让污泥脱水的效果更加良好,不再残存污泥。
[0015]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00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的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的三维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的挤水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的挤水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2]1壳体、2进水管、3第一滤网、4过滤口、5杂物箱、6出水阀、7底板、 8固定柱、9第二滤网、10移动槽、11螺纹杆、12把手、13移动板、14移动块、15限位槽、16固定板、17隔板、18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技术。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
[0024]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
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6]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进水管2,进水管2贯穿壳体1的侧壁与壳体1内部相通,壳体1的内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滤网3,壳体1的侧壁开设有过滤口4,过滤口4贯穿壳体1的侧壁,第一滤网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过滤口4的侧壁上,壳体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杂物箱5,杂物箱5位于过滤口4的下方,壳体1的内部上固定连接有隔板17,隔板17上开设有出水口,壳体1的内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滤网9,壳体1的底侧壁固定连接以后多个固定柱8,每个固定柱8均贯穿第二滤网9,每个固定柱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底板7,底板7上设有挤水装置,壳体1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出水阀6,出水阀6贯穿壳体1的侧壁与其内部相通。
[0027]请参阅图1,第一滤网3呈倾斜设置,当污水沿着进水管2进入到壳体1 内部,首先经过第一滤网3,第一滤网3呈倾斜设置并不影响污水的流入,也不会对污水产生影响,但是当污水中的异物接触到第一滤网3后,无法穿过,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第一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贯穿壳体的侧壁与壳体内部相通,所述壳体的内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滤网,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过滤口,所述过滤口贯穿壳体的侧壁,所述第一滤网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过滤口的侧壁上,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杂物箱,所述杂物箱位于过滤口的下方,所述壳体的内部上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壳体的内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滤网,所述壳体的底侧壁固定连接以后多个固定柱,每个所述固定柱均贯穿第二滤网,每个所述固定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挤水装置,所述壳体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出水阀,所述出水阀贯穿壳体的侧壁与其内部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网呈倾斜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横截面呈V形设置,所述出水口开设在隔板的最底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炳麟诸红龙董庆悦王天成杨明涛
申请(专利权)人:刘炳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