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流体输送用变压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2143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变容泵体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流体输送用变压泵。其包括流体接口、弧形输送管以及变压腔。用于对外联通输送流体的流体接口与弧形输送管活动套接,弧形输送管环设在变压腔外周且与变压腔联通;变压腔内设置有偏心转盘,偏心转盘可拆卸连接在支撑盘上,偏心转盘外周面间隔铰接有用于流体流量控制的第一控压杆、第二控压杆以及第三控压杆,第一控压杆、第二控压杆以及第三控压杆均为两端大小不同,且相对小的一端与偏心转盘铰接,变压腔的设置可以保证流体的大面积流入,小面积流出,提高流体流出稳定性以及压力,保证泵体作业高效与安全。证泵体作业高效与安全。证泵体作业高效与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流体输送用变压泵


[0001]本技术涉及变容泵体装置
,尤其涉及用于流体输送用变压泵。

技术介绍

[0002]泵是输送流体或使流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泵主要用来输送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液体,也可输送液、气混合物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泵通常可按工作原理分为容积式泵、动力式泵和其他类型泵三类。除按工作原理分类外,还可按其他方法分类和命名。如,按驱动方法可分为电动泵和水轮泵等;按结构可分为单级泵和多级泵;按用途可分为锅炉给水泵和计量泵等;按输送液体的性质可分为水泵、油泵和泥浆泵等。按照有无轴结构,可分直线泵,和传统泵。水泵只能输送以流体为介质的物流,不能输送固体。
[0003]现有技术中,用于流体输送的泵体普遍需要通过较为复杂的结构进行输送流体,进而就会导致泵体体积较大且后期维修较难,尤其是用于大量流体作业时,泵体的机构会更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流体输送用变压泵,解决现有泵体体积较大且后期维修较难的问题。
[0005]本技术目的通过以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包括流体接口、弧形输送管以及变压腔;所述流体接口与所述弧形输送管活动套接用于对外联通输送流体,所述弧形输送管环设在所述变压腔外周且与所述变压腔联通;所述变压腔上贯通设置有用于向外输出流体的出流口,所述出流口的直径小于所述流体接口的直径;所述变压腔内设置有偏心转盘,所述偏心转盘可拆卸连接在支撑盘上,所述偏心转盘外周面间隔铰接有用于流体流量控制的第一控压杆、第二控压杆以及第三控压杆,所述第一控压杆、所述第二控压杆以及所述第三控压杆均为两端大小不同,且相对小的一端与所述偏心转盘铰接。
[0006]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采用变压腔进行流体流量的控制,通过采用控压杆进行流体进入与流出的流量控制,这就与现有技术不同,且申请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变压泵的使用可以很好解决现有技术流体流量过大不容易控制的问题,保证流体流出变压泵时会比流入的流量小且压力大,保证高效流动作业。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采用出流口贯通设置的方式,是为了保证流体的流动效率,不经过复杂的结构,即可以实现流动。
[0007]所述变压腔外侧设置有用于阻挡灰尘的隔尘板,所述隔尘板上间隔环设连接有若干紧固螺栓。
[0008]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采用隔尘板可以最大程度上隔绝空气中的尘土或者细微颗粒,保证泵体内部环境的较高洁净度。
[0009]所述流体接口上端间隔固设有若干用于连接固定用的紧固销轴,若干所述紧固销轴之间间隔距离相等。
[0010]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采用紧固螺栓作用是为了保证在有较大流体进入时,不会出现连接不稳定造成断裂的问题。
[0011]所述变压腔外侧远离设置有所述隔尘板的一侧柔性连接有用于观察所述变压腔内部情况的透明薄膜。
[0012]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采用透明薄膜进行观察,是为了便于及时了解变压腔内部作业情况,保证出现问题及时发现,提高每个环节的高效连接。
[0013]所述弧形输送管下端间隔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脚和第二支撑脚。
[0014]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采用支撑脚的支撑方式是为了减少整体泵体的体积,方便泵体的放置与移动。
[001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6]1.变压腔的设置可以保证流体的大面积流入,小面积流出,提高流体流出稳定性以及压力,保证泵体作业高效与安全;
[0017]2.偏心转盘的设置,可以充分提高流体的流量控制,结合控压杆自身形状,进行高效流体控压,保证泵体作业稳定性;
[0018]3.隔尘板的设置可以保证变压腔内部的洁净,同时也可以提高泵体作业流体的外界杂志干扰,保证流速。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内部剖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变压腔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例说明:1

流体接口;2

弧形输送管;3

第一支撑脚;4

第二支撑脚;5
‑ꢀ
隔尘板;6

紧固螺栓;7

变压腔;71

偏心转盘;72

第一控压杆;73

支撑盘; 74

第二控压杆;75

出流口;76

第三控压杆;8

紧固销轴;9

透明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25]请一并参考说明附图1至说明附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用于流体输送用变压泵,该变压泵主要用于对流体流量进行控制且方便后期维修,该用于流体输送用变压泵已经处于实际实验状态。
[0026]该用于流体输送用变压泵包括流体接口1、弧形输送管2以及变压腔7;用于对外联通输送流体的流体接口1与弧形输送管2活动套接,弧形输送管2环设在变压腔7外周且与变压腔7联通;变压腔7上贯通设置有用于向外输出流体的出流口75,出流口75的直径小于流体接口1的直径;变压腔7内设置有偏心转盘71,偏心转盘71可拆卸连接在支撑盘73上,偏心转盘71外周面间隔铰接有用于流体流量控制的第一控压杆72、第二控压杆74以及第三控压杆76,第一控压杆72、第二控压杆74以及第三控压杆76均为两端大小不同,且相对小的一端与偏心转盘71铰接。
[0027]值得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用于流体输送的泵体普遍需要通过较为复杂的结构
进行输送流体,进而就会导致泵体体积较大且后期维修较难,尤其是用于大量流体作业时,泵体的机构会更为复杂。本申请设置有变压腔7,通过在变压腔 7内设置偏心转盘71,偏心转盘71四周设置第一控压杆72、第二控压杆74以及第三控压杆76,在实际使用时,大量的气体从流体接口1进入到弧形输送管2 内,弧形输送管2内设置有第一控压杆72、第二控压杆74以及第三控压杆76,开始时,大量的气体进入到第一控压杆72和第二控压杆74之间,随着偏心转盘 71的转动,由于第一控压杆72、第二控压杆74以及第三控压杆76的一端均与偏心转盘71活动连接,第二控压杆74一端与偏心转盘71相连,第二控压杆74 远离偏心转盘71的一端绕第二控压杆74与偏心转盘71连接的一端为圆心进行转动,在第二控压杆74转动过程中,第二控压杆74与第一控压杆72之间的空间逐渐变大,第二控压杆74远离偏心转盘71一端到达出流口75,气体开始从第一控压杆72和第二控压杆74之间想出流口75流出,当第二控压杆74远离偏心转盘71一端完全转过出流口75时,完成气体的流出,则实现了大量气体进入、小量气体逐渐流出。还有,为保证大量气体的小量流出,出流口7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流体输送用变压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流体接口(1)、弧形输送管(2)以及变压腔(7);所述流体接口(1)与所述弧形输送管(2)活动套接用于对外联通输送流体,所述弧形输送管环设在所述变压腔(7)外周且与所述变压腔(7)联通;所述变压腔(7)贯通设置有用于向外输出流体的出流口(75),所述出流口(75)的直径小于所述流体接口(1)的直径;所述变压腔(7)内设置有偏心转盘(71),所述偏心转盘(71)可拆卸连接在支撑盘(73)上,所述偏心转盘(71)外周面间隔铰接有用于流体流量控制的第一控压杆(72)、第二控压杆(74)以及第三控压杆(76),所述第一控压杆(72)、所述第二控压杆(74)以及所述第三控压杆(76)均为两端大小不同,且相对小的一端与所述偏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艳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三峡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