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无刷直流电动机的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1356 阅读:3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无刷直流电极的保护电路,第一输入端连接通过串连的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第四电阻连接输出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电阻,负极连接第四电阻,第一检测电阻连接第一输入端和地;第二输入端连接通过串连的第二电阻、第二二极管、第四电阻连接输出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电阻,负极连接第四电阻,第二检测电阻连接第二输入端和地;第三输入端连接通过串连的第三电阻、第三二极管、第四电阻连接输出端,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电阻,负极连接第四电阻,第三检测电阻连接第三输入端和地;第五电阻连接输出端和地。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利于成本的控制,只需占用数据处理芯片一个I/O接口,方便对数据处理芯片的选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电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无刷直流电动机的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危机的到来,节能降耗技术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作 为普及最广的家庭用电器之一,传统的定频空调器因耗电量大,交流变频空调 器因变频范围窄,压缩机效率低正逐渐退出市场。而直流变频的空调器因具有 良好的节能性、精确控温、超低温启动、快速制热等特点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直流变频的空调器采用无刷直流电动机作为动力装置,无刷直流电动机在工作时需通过调节U、 V、 w三相电流改变电动机转速,进而调节空调器压缩机的工作效率。为防止电流过大对无刷直流电动机造成损害,必须采用保护电路 限制无刷直流电动才几x作时的最大电流。参阅图i,为现有用于无刷直流电动机的保护电路图。电动机驱动电路中,交流电源通过三极管Q1、 Q2、 Q3为电动机提供U、 V、 W三相电源。三极管Q4、 Q5、 Q6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动机的U、 V、 W三相电源,集电极连接控制芯片 的相应引脚,发射极共同连接到电动机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保护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动机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保护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数据处理芯片。保护电路包括检测电阻Rj、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 Cl、电容C2,电阻R1和电阻R2串连连接在输入端和输出端,4企测电阻Rj连 接输入端和地,电容C1连接电阻R1和电阻R2的公共端和地,电阻R3和电容 C2并联,连接输出端和地。保护电路输出端输出的保护电压为<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formula>其中,IffM是保护电路输入端的输入的电流值。由上述算式可知,通过调 节电阻Rj、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的阻值,就可以得到相应的Uj直。但是,由于电动机驱动电路中三极管Q4、 Q5、 Q6的集电极是相连接的,电流I脂是U、 V、 W三相电流的叠加,数据处理芯片接收到仏值后,需经过大量复杂的计算, 把U、 V、 W三相的电流分别计算出来。如某一相的电流值超过设定值,数据处 理芯片发送相应的指令进行保护。但因为数据处理芯片在计算U、 V、 W三相电 流时进行复杂的运算,需处理的数据量过大,相应的反应时间也较长,如果无 刷直流电动机的某相电流在瞬间跃升,数据处理芯片往往不能迅速完成相关运 算,及时发送保护指令采取保护措施,导致无刷直流电动机受到损坏。现有技术中有采用分路保护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参阅图2,为现有用于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保护电路图。该保护电路分三个相对独立的支路,分别对电 动机的U、 V、 W三相的电流进行检测保护。电动机驱动电路中,交流电源通过三极管Q1、 Q2、 Q3为电动机提供U、 V、 W三相电源。三极管Q4、 Q5、 Q6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动机的U、 V、 W三相电 源,集电极分别连接控制芯片相应的引脚,三极管Q4发射极连接第 一输出端, 三极管Q5发射极连接第二输出端,三极管Q6发射极连接第三输出端。保护电路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支路,第一保护支路的输入端连接电动机驱 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一保护支路的输入端连接数据处理芯片。第一保护支 路保护包括4企测电阻Rjl、电阻R4、电阻R7、电阻RIO、电容C1、电容C4, 电阻R4和电阻R7串连连接在输入端和输出端,检测电阻R j 1连接输入端和地, 电容C1连接电阻R1和电阻R2的公共端和地,电阻R10和电容C4并联,连接 输出端和地。第二保护支路和第三保护支路的组成元件和连接关系与第 一支路 相同,不再赘述。第一保护支路输出端输出的保护电压为<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formula>第二保护支路输出端输出的保护电压为第三保护支路输出端输出的保护电压为<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formula>其中,Iu、 Iv、 Iw分别为电动极U、 V、 W三相的检测电流,由上述三个算 式可知,通过调节相应电阻的阻值,就可以得到检测电压Uy、仏,、U『的值。 对电动极U、 V、 W三相电流分开检测,将检测值直接传送到数据处理芯片,不 需数据处理芯片再进行复杂的运算,较少数据处理芯片的反应时间。但是,保 护电路采用三个支路分别进行检测会使电动机外围电路过于复杂,不利于成本的控制。保护电路的三个支路占用数据处理芯片三个i/o接口,数据处理芯片 需具有较多的i/o接口满足要求,对数据处理芯片的选用构成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无刷直流电动机的保护电路, 该保护电路不需与之相连接的数据处理芯片进行复杂的运算,来获得相关参数,且结构相对简单,利于成本的控制,只需占用数据处理芯片一个1/0接口,方便对数据处理芯片的选用。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无刷直流电极的保护电路,该保护电路的第一、第二、第 三输入端分别连接电动机驱动电路的第一、第二、第三输出端,输出端连接数 据处理芯片,第一输入端连接通过串连的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第四电阻连 接输出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电阻,负极连接第四电阻,第一检测电阻连接第一输入端和地;笫二输入端连接通过串连的第二电阻、第二二极管、 第四电阻连接输出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电阻,负极连接第四电阻, 第二检测电阻连接第二输入端和地;第三输入端连接通过串连的第三电阻、第 三二极管、第四电阻连接输出端,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电阻,负极连接 第四电阻,第三检测电阻连接第三输入端和地;第五电阻连接输出端和地。优选的,还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第一电阻与第一二极管的/> 共端和地。优选的,还包括第二电容,第二电容连接第二电阻与第二二极管的公共端 和地。优选的,还包括第三电容,第三电容连接第三电阻与第三二极管的公共端 和地。优选的,还包括第四电容,第四电容连接输出端和地。优选的,所述电动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三极管基极连接控制端,集电极连接电动机的u相电,发射极连接第一输出端。优选的,所述电动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基极连接控制端,集电极连接电动机的v相电,发射极连接第二输出端。优选的,所述电动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三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基极连接控制 端,集电极连接电动机的w相电,发射极连接第三输出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保护电路对电动机的U、 V、 W三相电流分开检测,并将获得的最大 值输入数据处理芯片,数据处理芯片不需在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复杂的运算, 只需在该值超过设定值时,发送保护指令,对电动机进行相应的保护即可。提 高数据处理芯片的反应时间,确保在电动机某一相电流突变时,能及时采取保 护4晉施,〗呆护电动才几。该保护电路相对现有技术结构简单,利于成本的控制。且该保护电路只有 一个输出端,只需占用数据处理芯片一个1/0接口,方便对数据处理芯片的选 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用于无刷直流电动机的保护电路图; 图2为现有用于无刷直流电动机的保护电路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用于无刷直流电动机的保护电路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无刷直流电极的保护电路,该保护电路的第一、第二、第三输入端分别连接电动机驱动电路的第一、第二、第三输出端,输出端连接数据处理芯片,其特征在于: 第一输入端通过串连的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第四电阻连接输出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电阻,负极连接第四电阻,第一检测电阻连接第一输入端和地; 第二输入端连接通过串连的第二电阻、第二二极管、第四电阻连接输出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电阻,负极连接第四电阻,第二检测电阻连接第二输入端和地; 第三输入端连接通过串连的第三电阻、第三二极管、第四电阻连接输出端,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电阻,负极连接第四电阻,第三检测电阻连接第三输入端和地; 第五电阻连接输出端和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无刷直流电极的保护电路,该保护电路的第一、第二、第三输入端分别连接电动机驱动电路的第一、第二、第三输出端,输出端连接数据处理芯片,其特征在于第一输入端通过串连的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第四电阻连接输出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电阻,负极连接第四电阻,第一检测电阻连接第一输入端和地;第二输入端连接通过串连的第二电阻、第二二极管、第四电阻连接输出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电阻,负极连接第四电阻,第二检测电阻连接第二输入端和地;第三输入端连接通过串连的第三电阻、第三二极管、第四电阻连接输出端,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电阻,负极连接第四电阻,第三检测电阻连接第三输入端和地;第五电阻连接输出端和地。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 电容连接第 一 电阻与第一二极管的公共端和地。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永甫林凡卿刘俊杰楚毅马德新朱久长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