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力分流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0597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2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力分流井,包括过水廊道和旋流槽,过水廊道的上游用于供污水以及合流水流入,并利用其形状产生的旋流以及不同的流槽高度差进行初期的分流。旋流槽与所述过水廊道的下游连通,且所述旋流槽具有环形的内壁以及位于中心的集水口,以使水在所述旋流槽形成旋流,利用离心力将杂物沉积于所述内壁,除去杂物的截流水经过所述集水口排除。上述水力分流井,通过水力形态控制对污水以及合流水中泥沙等固态污染物进行分离,旋流可以使水中的泥沙沉积,实现截流井中的初期雨水以及旱流污水初步处理。从而解决市政雨水管道中雨水泥沙沉积过多的问题以及截流井中排水悬浮污染物以及BOD过多污染水体的问题。以及BOD过多污染水体的问题。以及BOD过多污染水体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力分流井


[0001]本申请涉及市政排水
,特别涉及一种水力分流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对环保的逐渐重视对城市老旧管网的改造逐渐增多。其中截流井的使用逐渐成为了一种常用的工程手段。
[0003]在排水管网系统中,截流井可用来拦截旱流污水及部分初期雨水;然而现有的截流井常采用多座单一功能的井进行组合,造价很高,并且不能对初期雨水中携带的固体悬浮物进行去除。经常造成截流井以及截流干管的堵塞。增大末端污水厂处理压力且常常因为场地的限制而无法设置,从而无法彻底而方便的实现初期雨水截留利用。
[0004]因此,如何能够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水力分流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力分流井,通过水力形态控制对雨季合流污水中泥沙进行分离,旋流可以使旱流污水以及雨季合流污水中的悬浮污染物沉积,从而实现了对初期雨水以及旱流污水的初步处理。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水力分流井,包括:
[0007]过水廊道,上游用于供污水以及合流水流入;和
[0008]旋流槽,与所述过水廊道的下游连通,且所述旋流槽具有环形的内壁以及位于中心的集水口,以使水在所述旋流槽中形成旋流,利用离心力将杂物沉积于所述内壁,除去杂物的截流水经过所述集水口排除。
[0009]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过水廊道的分流件,所述过水廊道包括位于上游的过水总流道以及位于下游、与所述过水总流道连通、且由所述分流件分流的第一水分流道和第二水分流道。
[0010]优选地,所述旋流槽与所述第一水分流道连通,所述过水总流道、所述第一水分流道和所述旋流槽的底部标高相同,所述第二水分流道的底部标高高于所述过水总流道和所述第一水分流道。
[0011]优选地,所述过水总流道与所述第二水分流道之间设置有第一泄水堰口;所述第一泄水堰口的堰口高度经过计算取得,计算公式为:H=h1+h2,H为所述第一泄水堰口的堰口高度,h1为当地旱流污水管道流行常水位;h2为当地初期雨水管道流行常水位。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水分流道的流道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水分流道的流道宽度。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水分流道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用以将水排入受纳水体。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水分流道与所述第二水分流道之间设置有第二泄水堰口。
[0015]优选地,所述过水总流道的流道形状为具有弯曲角度的弧形。
[0016]优选地,所述旋流槽中设置有可替换的集污件,所述集污件覆盖所述内壁。
[0017]优选地,所述水力分流井的形状为矩形或圆形。
[0018]相对于上述
技术介绍
,本申请所提供的水力分流井包括过水廊道和旋流槽;过水廊道分为上游和下游,其上游用于供污水以及合流水流入,下游与旋流槽连通;旋流槽具有内壁和集水口,内壁呈环形,集水口位于中心。
[0019]在该水力分流井的使用过程中,过水廊道的水来源可以是上游合流污水管、渠道来水等,污水以及合流水通过过水廊道后形成旋流。在大流量合流情况下使水以及其中悬浮污染物以及无机砂石受到惯性的作用,在惯性下水通过过水廊道后通入旋流槽中;在旱流污水情况下,污水水位低于第一泄水堰口的高度,污水形成低速旋流或平流,污水通过过水廊道后通入旋流槽,并在旋流槽中形成短期沉淀,经初步处理后水通过集水口溢流排除;雨季合流情况下,合流污水水量大速度快,水在旋流槽中形成旋流,利用离心力将合流污水中的杂物沉积于内壁,除去杂物的雨水经过集水口溢流排除。上述水力分流井,通过水力形态控制对旱流污水以及雨季合流污水中悬浮污染物进行分离沉积,对旱流污水以及雨季合流污水中初期雨水进行了初步处理,从而减轻了截流井溢流水污染大、截流水污染物浓度过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水力分流井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水力分流井的平面图;
[0023]图3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水力分流井的平面图;
[0024]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水力分流井的分流高度示意图。
[0025]其中:
[0026]10

过水廊道、20

旋流槽、30

分流件、
[0027]101

过水总流道、102

第一水分流道、103

第二水分流道、
[0028]201

集水口、202

集污件、
[0029]301

分水嘴、
[0030]1011

第一泄水堰口、1021

第二泄水堰口、1031

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2]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3]请参考图1至图4,其中,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水力分流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
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水力分流井的平面图,图3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水力分流井的平面图,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水力分流井的分流高度示意图。
[0034]在第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力分流井,包括过水廊道10和旋流槽20,过水廊道10与旋流槽20连通,旋流槽20具有内壁和集水口201。
[0035]为便于说明,以水在过水廊道10的流动作为参照进行定义:水的流入端为过水廊道10的上游,水的流出端为过水廊道10的下游。
[0036]在本实施例中,过水廊道10的上游用于供污水以及合流水流入,下游与旋流槽20连通;旋流槽20的内壁呈环形,集水口201位于中心。
[0037]其中,旋流槽20的中心设置有圆柱形的中部溢流管,集水口201位于中部溢流管上端,集水口201用于取旋流槽20中心的表层水。
[0038]在该水力分流井的使用过程中,过水廊道10的水来源可以是上游管道、渠道来水等,水通过过水廊道10进入后:在旱流污水情况下,污水形成低速旋流或平流,并在旋流槽20中形成短期沉淀,经初步处理后水通过集水口201溢流排除;雨季合流情况下,合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力分流井,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水廊道(10),上游用于供污水以及合流水流入;和旋流槽(20),与所述过水廊道(10)的下游连通,且所述旋流槽(20)具有环形的内壁以及位于中心的集水口(201),以使水在所述旋流槽(20)形成旋流,利用离心力将杂物沉积于所述内壁,除去杂物的截流水经过所述集水口(201)排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分流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过水廊道(10)的分流件(30),所述过水廊道(10)包括位于上游的过水总流道(101)以及位于下游、与所述过水总流道(101)连通、且由所述分流件(30)分流的第一水分流道(102)和第二水分流道(1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力分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槽(20)与所述第一水分流道(102)连通,所述过水总流道(101)、所述第一水分流道(102)和所述旋流槽(20)的底部标高相同,所述第二水分流道(103)的底部标高高于所述过水总流道(101)和所述第一水分流道(10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力分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总流道(101)与所述第二水分流道(103)之间设置有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子健胡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