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清水混凝土层间模板的调节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墙体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清水混凝土层间模板的调节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清水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层间墙、导墙的接茬处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个难点,此位置模板的加固方式不合理极容易导致混凝土涨模,况且直接使用螺杆加固模板接茬处,混凝土浇筑振捣棒震动容易导致螺母松动退出,使得浇筑后的墙体产生错台。同时,模板支设时很难保证两侧墙面接茬处在同一平面上,在标高调整上较浪费时间,特别是当墙体过长,工人操作误差较大时,更容易导致水平禅缝在交接处出现错台的问题。接茬处的错台质量问题增加了后期的墙体修复成本,修复时会对环境造成粉尘、噪音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清水混凝土层间模板的调节系统,要解决现有墙体接茬处的质量控制较难,模板加固方式不合理容易导致混凝土涨模,施工方式操作误差导致施工时间较长,使得浇筑后的墙体产生错台,并增加了后期的墙体修复成本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清水混凝土层间模板的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夹设在墙体(1)接茬处两侧的模板系统和沿墙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的一组底部调整承托装置,所述模板系统包括模板面板、背楞龙骨和背楞对拉螺栓(2),所述模板面板紧贴墙体(1)的外侧表面,所述模板面板沿墙体向下伸出背楞龙骨的最低标高,所述背楞对拉螺栓(2)拉接两侧的背楞龙骨,所述底部调整承托装置包括牛腿组件(4)、水平紧固器(5)、标高调节器(6)、紧固龙骨(7)和牛腿对拉组件(8),所述牛腿组件(4)整体呈Z型,包括竖向底柱(41)、水平梁(42)和竖向顶柱(43),所述水平梁(42)的外侧顶端部与竖向顶柱(43)的底部固定连接并且两者形成L型,其中竖向顶柱(43)位于模板系统的底部外侧,水平梁(42)位于模板系统的底部下方,两者与模板系统之间形成调节空间(3),所述水平梁(42)的内侧底端部固定连接在竖向底柱(41)的顶部,水平梁(42)的内侧端面与竖向底柱(41)的内侧表面平齐并紧贴墙体(1)的外侧表面,所述水平梁(42)的内侧底端部的连接位置处开有供竖向底柱(41)顶部施工的操作洞口(44),所述竖向底柱(41)上固定连接有支撑垫片(67),所述标高调节器(6)上下可调连接于水平梁(42)上并且伸出水平梁的上侧直至调节空间(3)内,所述标高调节器(6)承托模板面板的底部,所述水平紧固器(5)可调穿过竖向顶柱(43)的顶端部,所述紧固龙骨(7)水平位于背楞龙骨的最低端与水平紧固器(5)之间,紧固龙骨(7)的最低标高与背楞龙骨的最低标高平齐,紧固龙骨(7)的内侧与背楞龙骨紧贴,水平紧固器(5)的内端顶紧在紧固龙骨(7)的外侧表面,所述牛腿对拉组件穿过竖向顶柱(43)拉接两侧的牛腿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水混凝土层间模板的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标高调节器(6)包括标高调节螺杆(61)、面板承托板(62)、转动柱头(63)和竖向螺杆套筒(64),所述转动柱头(63)居中固定连接在面板承托板(62)的顶部中央,所述面板承托板(62)可拆卸在标高调节螺杆(61)的顶部,所述支撑垫片(67)正对操作洞口(44)固定连接在竖向底柱(41)的顶部内壁上,所述竖向螺杆套筒(64)居中固定连接在支撑垫片(67)上,所述竖向螺杆套筒(64)的对应位置处、水平梁(42)的内侧顶端部开有供标高调节螺杆(61)贯穿的水平梁穿孔(45),水平梁穿孔(45)与竖向螺杆套筒(64)连通,所述标高调节螺杆(61)的底部穿过水平梁穿孔(45)与竖向螺杆套筒(64)螺纹连接,所述标高调节螺杆(61)的顶部与面板承托板(62)位于调节空间内,并且面板承托板(62)托顶在模板面板的底部,所述面板承托板(62)的半径大于模板面板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水混凝土层间模板的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面板包括面板接长板(9)、面板本体(10)和连接两者的背侧、位于相邻的竖向背楞龙骨之间的面板压条(11),所述面板本体(10)与面板接长板(9)的两侧拼缝与墙体(1)的顶侧面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平,杨波,徐海祥,孟煜童,李东,艾云忠,王俊林,崔建滨,孙海文,任京文,刘增,马振国,张文亮,李欣睿,张兴,袁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