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电线路登塔作业保护防坠装置及防坠保护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防坠落装置
,具体为一种输电线路登塔作业保护防坠装置及防坠保护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电网的不断发展,输配电及超高压、特高压线路的杆塔设备越来越高,多回路、多柱电塔及钢管杆已普遍应用,登高作业时登高人员佩戴防坠装置。
[0003]现有的防坠装置缺乏缓冲,如果防坠的对象较为沉重则可能将防坠装置上的安全绳索直接崩断,同时防坠装置的安全绳不便于均匀的缠绕在缠绕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输电线路登塔作业保护防坠装置及防坠保护方法,有效的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防坠的对象较为沉重则可能将防坠装置上的安全绳索直接崩断,同时防坠装置的安全绳不便于均匀的缠绕在缠绕轴上,存在一定局限性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输电线路登塔作业保护防坠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顶板,壳体的两侧均设有侧板,侧板和顶板固定连接,侧板的一侧开设有缓冲孔,缓冲孔内设有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和壳体固定连接,侧板上设有与第一固定板相配合的弹性缓冲组件,壳体的底部内壁开设有通孔,壳体的下方设有卡扣,壳体内设有缠绕轴,卡扣和缠绕轴通过安全绳连接,壳体内设有与缠绕轴相配合的均匀缠绕组件;
[0006]均匀缠绕组件包括对称设置于缠绕轴两端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一端与缠绕轴固定连接,第一转轴的另一端与壳体的内壁通过第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电线路登塔作业保护防坠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有顶板(2),壳体(1)的两侧均设有侧板(3),侧板(3)和顶板(2)固定连接,侧板(3)的一侧开设有缓冲孔(4),缓冲孔(4)内设有第一固定板(5),第一固定板(5)和壳体(1)固定连接,侧板(3)上设有与第一固定板(5)相配合的弹性缓冲组件,壳体(1)的底部内壁开设有通孔(6),壳体(1)的下方设有卡扣(7),壳体(1)内设有缠绕轴(8),卡扣(7)和缠绕轴(8)通过安全绳(9)连接,壳体(1)内设有与缠绕轴(8)相配合的均匀缠绕组件;均匀缠绕组件包括对称设置于缠绕轴(8)两端的第一转轴(10),第一转轴(10)的一端与缠绕轴(8)固定连接,第一转轴(10)的另一端与壳体(1)的内壁通过第一轴承(11)连接,壳体(1)内设有摆动板(12),摆动板(12)的一侧开设有滑孔(17),摆动板(1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3),固定块(13)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限位孔(14),壳体(1)内设有两个限位板(15),限位板(15)的两端均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固定块(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向套(16),摆动板(12)的一侧设有驱动板(18),驱动板(18)上设有第二转轴(19)和第三转轴(20),第三转轴(20)的一端与壳体(1)的内壁通过第二轴承(22)连接,其中一个第一转轴(10)与第三转轴(20)通过传动组件连接,壳体(1)上设有与另一个第一转轴(10)相配合的驱动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登塔作业保护防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套设于第三转轴(20)外部的蜗轮(21),蜗轮(21)和第三转轴(20)固定连接,蜗轮(21)的顶部设有蜗杆(23),蜗杆(23)的两端均通过第三轴承(24)与壳体(1)的内壁连接,蜗杆(23)的外部套设有第一链轮(25),第一链轮(25)和蜗杆(23)固定连接,第一链轮(25)的上方设有第二链轮(26),其中一个第一转轴(10)贯穿第二链轮(26),第二链轮(26)和第一转轴(10)固定连接,第二链轮(26)和第一链轮(25)通过第一链条(27)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登塔作业保护防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21)和蜗杆(23)相啮合,第二转轴(19)位于滑孔(17)内,第三转轴(20)位于驱动板(18)远离第二转轴(19)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登塔作业保护防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套(16)内设有两个滚轮(28),滚轮(28)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四转轴(29),第四转轴(29)贯穿导向套(16),第四转轴(29)和导向套(16)的贯穿处设有第四轴承(30),安全绳(9)贯穿导向套(16)和通孔(6),且相邻两个滚轮(28)分别位于安全绳(9)的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登塔作业保护防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15)贯穿第一限位孔(14),缠绕轴(8)的外部套设有两个限位环(31),且限位环(31)与缠绕轴(8)固定连接,顶板(2)的顶部设有吊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登塔作业保护防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壳体(1)内的电机(32),电机(32)和壳体(1)通过电机架(33)连接,电机(32)的输出端设有第三链轮(34),第三链轮(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利民,季旭,刘长虹,刘继辉,李海萍,蔡辉林,蔡海多,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泉新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