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手机后盖及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0187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手机后盖,包括后盖本体以及沿后盖本体背侧依次层叠设置的触控膜层、电致变色膜层,还包括:缓冲膜层,缓冲膜层设置在触控膜层与电致变色膜层之间;其中,触控膜层包括触控电路以及至少一个与触控电路电连接用于导通触控电路的触控开关,触控开关的面积为A,且A≥20mm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手机后盖的手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改变触控开关的大小使其面积大于原先的面积,以使得电致变色膜层与触控开关之间产生的电容效应的电容值在触控电路感应的范围内,以消除电致变色层的屏蔽作用,获得触控电路的正常导通,从而实现该产品大面积触控显示或全面触控显示的效果。或全面触控显示的效果。或全面触控显示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显示手机后盖及手机


[0001]本技术涉及手机后盖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触控显示的手机后盖及手机。

技术介绍

[0002]手机后盖显示技术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手机后盖做显示的时候,需要用到开关来切换后盖显示内容,目前流行的有机械按下开关,电阻触控开关,电容触控开关。其中,机械开关由于体积大没办法用在手机后盖显示这种平面上,电阻触控开关由于是点压式的,反应不灵敏,因此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电容触控,如手机显示屏的触摸就是这种方式。因LCD等屏幕占用空间大成本贵,手机后盖显示特殊的图案不采用LCD屏幕方案,手机后盖采用电致变色方案,即通过金属薄膜来实现,如图1所示,图中110

为显示区,120

为非显示区,10

为后盖本体,20

为触控膜层,30

为电致变色膜层,210

为触控电路,220

为触控开关。但是,通过金属薄膜来实现会产生新的问题,即在设计触控开关的时候,触控开关要放在电致变色金属薄膜的下方,且原先的触控开关只有手指肚大小,由于电致变色金属薄膜的屏蔽作用,这会导致触控开关失灵不起作用,为了避免上述电致变色膜层的屏蔽作用,需要在电致变色膜层中设置净空区域,即在电致变色膜层上设置避开触控开关分布的区域,如图2所示,图2的大体结构与图1相同,只是在电致变色膜层设置净空区50。此外,为了提高触控开关的使用寿命,防止触控开关长时间使用后发生失灵的问题,还可在触控膜层与电致变色膜层之间设置缓冲膜层,如图3所示,图中40

为缓冲膜层,且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泡棉作为缓冲膜层,但是由于增加了一层缓冲膜层,同样会存在触控失灵的问题。因此,上述的手机后盖触控设计方案均难以满足对后盖有效触控显示的要求,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应用于手机后盖显示技术的触控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不大幅度改变触控原理和手机结构的情况下,实现手机后盖大面积或全面触控显示的手机后盖触控方案,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4]一种触控显示手机后盖,包括后盖本体以及沿后盖本体背侧依次层叠设置的触控膜层、电致变色膜层,还包括:
[0005]缓冲膜层,所述缓冲膜层设置在触控膜层与电致变色膜层之间;
[0006]其中,所述触控膜层包括触控电路以及至少一个与触控电路电连接用于导通触控电路的触控开关,所述触控开关的面积为A,且A≥20mm2;
[0007]所述缓冲膜层上设有与触控电路和触控开关位置对应的镂空区域。
[0008]优选的,所述后盖本体背侧包括显示区以及与显示区相邻接的非显示区,所述触控膜层、缓冲膜层、电致变色膜层依次层叠在显示区。
[0009]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手机,包括上述的手机后盖。
[0010]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通过改变触
控开关的大小使其面积大于原先的面积,以使得电致变色膜层与触控开关之间产生的电容效应的电容值在触控电路感应的范围内,以消除电致变色层的屏蔽作用,获得触控电路的正常导通,以触发该电致变色层显示预设的图案或颜色,从而实现该产品大面积触控显示或全面触控显示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现有技术中手机后盖触控图;
[0012]图2为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膜层设置净空区的示意图;
[0013]图3为图1中手机后盖设置缓冲膜层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手机后盖触控图;
[0015]图5为图4的侧视图;
[0016]图6为图5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7为图4中当触控开关为多个时的示意图。
[0018]图中:10、后盖本体;110、显示区;120、非显示区;20、触控膜层;210、触控电路;220、触控开关;221、主控开关;222、外延开关;30、电致变色膜层;40、缓冲膜层;50、净空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详细说明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前,对所涉及的名词和术语进行解释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名称相同或标号相同的部件代表相似或相同的结构,且仅限于示意的目的。
[0020]实施例:
[0021]一种触控显示手机后盖,包括后盖本体10以及沿后盖本体背侧依次层叠设置的触控膜层20、电致变色膜层30,还包括:
[0022]缓冲膜层40,所述缓冲膜层设置在触控膜层与电致变色膜层之间;
[0023]其中,所述触控膜层包括触控电路210以及至少一个与触控电路电连接用于导通触控电路的触控开关220,所述触控开关的面积为A,且A≥20mm2,缓冲膜层上设有与触控电路和触控开关位置对应的镂空区域,本实施例中,缓冲膜层是设置在电致变色膜层下方的一个整面,触控膜层为触控电路和触控开关构成的区域,电致变色膜层设有一层绝缘物,和触控膜层互不导通,触控开关的区域面积为20mm2,由于电致变色膜层在人手接触后也会导致该膜层的表面电容发生变化,由于该电致变色膜层与触控开关在结构堆叠上是重叠在一起的,且两者之间互不接触,这就会在两者之间产生一个电容效应,当该电容效应的电容值在触控电路感应的范围内时,就会触发该触控电路导通,以触发该电致变色层显示预设的图案、颜色,就本技术而言,通过改变触控开关的大小使其面积大于原先的面积,以消除电致变色层的屏蔽作用,获得触控电路的正常导通,实现该产品大面积触控或全面触控。
[0024]通过在缓冲膜层上设有与触控电路和触控开关位置对应的镂空区域,可有效避免因缓冲膜层的存在而导致触控灵敏度的降低。
[0025]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后盖本体10的背侧设有显示区110以及与显示区相邻接的非显示区120,该非显示区用于安装摄像头、以及闪光灯,而触控膜层、缓冲膜层以及电致变色膜层依次层叠在显示区内。
[0026]进一步的,非显示区120设置在显示区顶端一侧,但该非显示区并不限于上述的设置方式,由具体的手机型号而定,比如,非显示区可设置在显示区内部。
[002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缓冲膜层40为泡棉,由于该泡棉具有密封作用,可防止灰尘进入,固可对触控开关所在的区域形成保护,防止过久使用触控开关失灵;此外,由于泡棉的成本较低,因此可降低制造成本。
[002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触控开关220为圆形金属膜片,当然,本技术的触控开关并不限于圆形的设计,还可为其他形状,诸如方形、椭圆形等形状,只要该触控开关的触控面积满足上述的面积大小即可。
[002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当触控开关220为多个时,多个触控开关可设置成一个中心主控开关221以及多个分散布置于触控膜层并与主控开关串联的外延开关222,其中,多个外延开关之间彼此并联后,汇入主控开关,由此,当手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手机后盖,包括后盖本体(10)以及沿后盖本体背侧依次层叠设置的触控膜层(20)、电致变色膜层(3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膜层(40),所述缓冲膜层设置在触控膜层与电致变色膜层之间;其中,所述触控膜层包括触控电路(210)以及至少一个与触控电路电连接用于导通触控电路的触控开关(220),所述触控开关的面积为A,且A≥20mm2;所述缓冲膜层上设有与触控电路和触控开关位置对应的镂空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本体(10)背侧包括显示区(110)以及与显示区相邻接的非显示区(120),所述触控膜层、缓冲膜层、电致变色膜层依次层叠在显示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高林米赛黄海洋洪德辉吴忠良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