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0123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哑鼓,其包括环形外壳以及从上至下依次层叠的击打片、传震片、第一缓震棉、底壳和第二缓震棉,击打片、传震片、第一缓震棉、底壳和第二缓震棉卡装在环形外壳内,所述第一缓震棉中心开有通孔,通孔内设有蜂鸣片,蜂鸣片与传震片紧密贴合,蜂鸣片的输出端连接到主控板,主控板设在环形外壳内,环形外壳上开有与主控板的USB接口相配的通孔。用户用鼓棒敲击击打片,击打片的震动通过传震片传递到蜂鸣片,蜂鸣片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信号传递到主控板,由主控板进行记录,并通过USB上传到手机、电脑等设备。第一缓震棉和第二缓震棉用于降低敲击发出的声音,减少对周边人员的影响。本方案适用于击鼓练习。本方案适用于击鼓练习。本方案适用于击鼓练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哑鼓


[0001]本技术涉及练习用乐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以采集并上传打击信号的哑鼓。

技术介绍

[0002]哑鼓是一种练习击鼓的设备,可以避免发出鼓声,减少对周围人员的影响。传统的哑鼓只是一块简单的橡胶板,因为不发声使用者也很难得知敲击的节奏是否准确,对练习效果有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无法采集击打信号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将击打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采集并上传的哑鼓。
[0004]本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哑鼓,包括环形外壳以及从上至下依次层叠的击打片、传震片、第一缓震棉、底壳和第二缓震棉,击打片、传震片、第一缓震棉、底壳和第二缓震棉卡装在环形外壳内,所述第一缓震棉中心开有通孔,通孔内设有蜂鸣片,蜂鸣片与传震片紧密贴合,蜂鸣片的输出端连接到主控板,主控板设在环形外壳内,环形外壳上开有与主控板的USB接口相配的通孔。
[0005]用户使用时,用鼓棒敲击击打片,击打片的震动通过传震片传递到蜂鸣片,蜂鸣片是一片压电陶瓷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时,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两个面上产生异号电荷,出现极化强度,从而产生电位差,机械能被转化为电能,信号传递到主控板,由主控板进行记录,并通过USB上传到手机、电脑等设备。第一缓震棉和第二缓震棉用于降低敲击发出的声音,减少对周边人员的影响,底壳用于确保哑鼓的结构强度。
[0006]作为优选,所述击打片为硅胶材质击打片,所述传震片为塑料材质传震片,击打片和传震片紧密贴合。
[0007]硅胶材质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以模拟敲击的反馈感。塑料材质的传震片具有较高的传导结构效率。
[0008]作为优选,所述主控板包括控制模块、信号采集模块、USB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MCU芯片,MCU芯片为STM32F030C8,MCU芯片的的32脚连接电阻R76的第一端,MCU芯片的33脚连接电阻R75的第一脚,电阻R76的第二脚和电阻R75 的第二脚连接USB模块,MCU芯片的10脚连接信号采集模块,信号采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蜂鸣片,电源模块为其他各模块供电。
[0009]控制模块将信号采集模块采集到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通过USB模块上传。
[0010]作为优选,所述信号采集模块包括接口P4,蜂鸣片与接口P4连接,接口P4的1脚和2脚接地,接口P4的3脚通过磁珠FB4连接电阻R40的第一端,电阻R40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26连接放大器U2B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40的第一端还通过电阻R42接地,电阻R40的第二端还通过电阻R43接地,放大器U2B的同相输入端接地,放大器U2B的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15的正极,二极管D15的负极通过电阻R9连接MCU芯片的10脚,电容C22的第一端连接MCU芯片的10脚,
电容C22的第二端接地,电阻R32与电容C22并联,电阻R26的第一端连接放大器U2B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26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27连接电阻R25的第一端,电阻R25的第二端连接放大器U2B的输出端,二极管D12的正极和二极管D11的负极均连接电阻R25的第一端,二极管D12的负极连接电阻R26的第二端,二极管D11的正极连接电阻R25的第二端,电容C2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6的第一端,电容C26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25的第二端。
[0011]信号采集模块将蜂鸣片的电信号进行放大,然后传递到控制模块。
[0012]作为优选,所述USB模块包括USB接口,USB接口为16脚的Type

C接口,USB接口的A6脚和B6脚连接电阻R75的第二端,USB接口的A7脚和B7脚连接电阻R76的第二端,USB接口的B5脚通过电阻R29接地,USB接口的A5脚通过电阻R4接地,USB接口的A1脚、B1脚、A12脚和B12脚接地,USB接口的A4脚、A9脚、B4脚和B9脚连接电源+5V。
[0013]USB模块通过Type

C接口连接手机。
[0014]作为优选,控制模块还包括Debug接口,Debug接口的2脚、3脚和5脚分别连接MCU芯片的31脚、30脚和44脚。
[0015]通过Debug接口可以对主控板进行调试或固件升级。
[0016]本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将敲击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上传,实现练习过程的记录,为后续的对比分析提供基础。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控制模块电路原理图;
[0020]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信号采集模块电路原理图;
[0021]图5是本技术的一种USB模块电路原理图;
[0022]图6是本技术的一种电源模块电路原理图;
[0023]图中:1、环形外壳;2、击打片;3、传震片;4、第一缓震棉;5、底壳;6、第二缓震棉;7、蜂鸣片;8、主控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25]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哑鼓,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环形外壳1以及从上至下依次层叠的击打片2、传震片3、第一缓震棉4、底壳5和第二缓震棉6,击打片、传震片、第一缓震棉、底壳和第二缓震棉卡装在环形外壳内,所述第一缓震棉中心开有通孔,通孔内设有蜂鸣片7,蜂鸣片与传震片紧密贴合,蜂鸣片的输出端连接到主控板8,主控板设在环形外壳内,环形外壳上开有与主控板的USB接口相配的通孔。
[0026]用户使用时,用鼓棒敲击击打片,击打片的震动通过传震片传递到蜂鸣片,蜂鸣片是一片压电陶瓷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时,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两个面上产生异号电荷,出现极化强度,从而产生电位差,机械能被转化为电能,信号传递到主控板,由主控板进行记录,并通过USB上传到手机、电脑等设备。第一缓震棉和第二缓震棉用于降低敲击发出的声音,减少对周边人员的影响,底壳用于确保哑鼓的结构强度。
[0027]击打片为硅胶材质击打片,所述传震片为塑料材质传震片,击打片和传震片紧密贴合。硅胶材质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以模拟敲击的反馈感。塑料材质的传震片具有较高的传导结构效率。
[0028]主控板包括控制模块、信号采集模块、USB模块和电源模块。如图3所示,控制模块包括MCU芯片,MCU芯片为STM32F030C8,MCU芯片的的32脚连接电阻R76的第一端,MCU芯片的33脚连接电阻R75的第一脚,电阻R76的第二脚和电阻R75 的第二脚连接USB模块,MCU芯片的10脚连接信号采集模块。控制模块还包括Debug接口,Debug接口的2脚、3脚和5脚分别连接MCU芯片的31脚、30脚和44脚。信号采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蜂鸣片,电源模块为其他各模块供电。
[0029]控制模块将信号采集模块采集到的信号转换为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哑鼓,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外壳以及从上至下依次层叠的击打片、传震片、第一缓震棉、底壳和第二缓震棉,击打片、传震片、第一缓震棉、底壳和第二缓震棉卡装在环形外壳内,所述第一缓震棉中心开有通孔,通孔内设有蜂鸣片,蜂鸣片与传震片紧密贴合,蜂鸣片的输出端连接到主控板,主控板设在环形外壳内,环形外壳上开有与主控板的USB接口相配的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哑鼓,其特征在于,所述击打片为硅胶材质击打片,所述传震片为塑料材质传震片,击打片和传震片紧密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哑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板包括控制模块、信号采集模块、USB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MCU芯片,MCU芯片为STM32F030C8,MCU芯片的32脚连接电阻R76的第一端,MCU芯片的33脚连接电阻R75的第一脚,电阻R76的第二脚和电阻R75 的第二脚连接USB模块,MCU芯片的10脚连接信号采集模块,信号采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蜂鸣片,电源模块为其他各模块供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哑鼓,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采集模块包括接口P4,蜂鸣片与接口P4连接,接口P4的1脚和2脚接地,接口P4的3脚通过磁珠FB4连接电阻R40的第一端,电阻R40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26连接放大器U2B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40的第一端还通过电阻R42接地,电阻R40的第二端还通过电阻R43接地,放大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军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海伦鼓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