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后跟鞋底及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89638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后跟鞋底,包括上层中底和下层中底,上层中底和下层中底之间设置有碳板,上层中底包括前掌部位、中足部位和足跟部位,下层中底包括前掌部位和中足部位,下层中底的前掌部位和中足部位与上层中底的前掌部位和中足部位相对应,以使上层中底的足跟部位悬空设置;同时公开了一种包含有该鞋底的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无后跟鞋底及鞋能够为前掌落地式跑法的跑者提供强有力的足部支撑,大幅度提高蹬伸效率,适合长距离跑步,具有节约能量代谢的效果,减震和回弹性能优异,能有效降低踝关节和膝关节做功,维持足弓的稳定性,减轻运动损伤,提升运动安全性,鞋体重量轻,更有利于提高穿着舒适度,提升运动表现。提升运动表现。提升运动表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后跟鞋底及鞋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后跟鞋底及鞋。

技术介绍

[0002]在进行跑步运动时,不同跑者采用的跑步方式不同,通常可分为三种,即后跟落地式跑法、前掌落地式跑法和全掌落地式跑法。其中,后跟落地式跑法是指足部落地时足跟区域先触地,以承载人体体重的落地方式及跑法,这种跑法最为常见,也是大多数跑者习惯采用的落地方式;前掌落地式跑法是指在足部落地时,以趾球部(即位于大脚趾下方处的肌肉)触地并承载体重的落地方式及跑法,习惯采用这种跑法的跑者相对较少;全掌落地式跑法比较特殊,由于人体足部的足弓部位呈中空状,无法支撑体重,因此全掌落地时,实际是前掌和足跟同时着地并承载体重,这种落地方式具有偶发性,且很难步步复制,跑者通常很少出现这种跑法。
[0003]研究表明,影响足部落地方式的因素与速度直接相关,跑步速度越快,人体越倾向于用前掌落地,而不同的落地方式会导致地面对足部的反作用力曲线有一定的差别,对下肢的受力也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落地方式可能引起的运动损伤也有所不同。市面上现有的跑鞋大多是针对后跟落地式跑法和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后跟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中底和下层中底,上层中底和下层中底之间设置有碳板,上层中底包括前掌部位、中足部位和足跟部位,下层中底包括前掌部位和中足部位,下层中底的前掌部位和中足部位与上层中底的前掌部位和中足部位相对应,以使上层中底的足跟部位悬空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后跟鞋底,其特征在于,碳板为翼状碳板,包括碳板主体,碳板主体上设置有内翼和外翼,内翼对应人体足部内侧的中前部位设置,外翼对应人体足部外侧的中前部位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后跟鞋底,其特征在于,碳板主体包括承托段,承托段对应人体足部的足跟部位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后跟鞋底,其特征在于,承托段贴合设置在上层中底的足跟部位处,以与上层中底的足跟部位共同悬空设置。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无后跟鞋底,其特征在于,碳板主体包括前掌段和中足段,前掌段对应人体足部的前掌部位设置,中足段对应人体足部的中足部位设置,中足段的一端与承托段相连接,另一端与前掌段相连接,内翼和外翼位于前掌段的两侧,朝向中足段延伸设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后跟鞋底,其特征在于,中足段包括支撑区域和过渡区域,支撑区域的一端与承托段相连接,另一端通过过渡区域与前掌段相连接,中足段的支撑区域和承托段在竖向方向上的位置高于前掌段的位置,以使前掌段、内翼和外翼靠近地面设置,中足段的支撑区域和承托段靠近人体足部设置。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后跟鞋底,其特征在于,上层中底内设置有容置槽,容置槽的形状与碳板形状相匹配,碳板嵌设在容置槽中,下层中底上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对应碳板的中足段设置,固定块插设在容置槽内,以对碳板的中足段进行支撑。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后跟鞋底,其特征在于,碳板主体的承托段的整体弯折刚度大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京颐杨昌杨帆王旭孟欢欢洪玉儒徐剑光
申请(专利权)人: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