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梭口织机及多层立体间隔的座椅用弹性织物组织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38793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涉及一种双梭口织机及多层立体间隔的座椅用弹性织物组织设计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双梭口织机,用于织造多层立体间隔的座椅用弹性织物,包括送经机构、引纬机构、打纬机构、卷取机构和开口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设计方法,采用上述的双梭口织机,分成面纱交织类组织设计、高收缩纱交织类组织设计和垂纱交织类组织设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组织的设计使得织物具有一定的抗压弹性,纵向层与层之间的多组立体中空结构,与传统海绵类座椅衬垫对比,立体间隔织物厚度小;与常规的三维立体织物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立体间隔织物的厚度和中空度得到提高,回弹性能更好,空间的立体中空结构稳定性更好。空间的立体中空结构稳定性更好。空间的立体中空结构稳定性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梭口织机及多层立体间隔的座椅用弹性织物组织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织物面料及纺织机械类
,具体涉及一种双梭口织机及多层立体间隔的座椅用弹性织物组织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交通工具是现代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周围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给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此同时,人们对出行的交通工具舒适性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长途旅程。其中作为影响交通工具舒适性重要内饰部件—座椅衬垫的设计、研发已越来越引起重视。
[0003]目前座椅普遍采用软质聚氨酯泡沫(海绵)衬垫,生产方式采用预聚体法发泡工艺,在生产时易释放有毒气体,不环保,其透气、散热性能不够理想,不能回收再利用,造成环境污染,除此之外衬垫的压缩性能并不是很理想,座椅厚度厚,占用体积大。对于交通座椅衬垫的改进,亟需一种环保舒适交通工具座椅用衬垫材料的技术方案。
[0004]传统的三角形垂纱交织物接结间隔型织物,是由两个平行的织物平面结构之间由一组垂纱连接而成的,其经向剖面图的立体结构网眼为三角形形状,如图1所示。经纱1

1、1

2为表层面纱,织上层面板,经纱1

5、1

6为里层面纱,织下层面板,经纱1

3、1

4为垂纱,织中间的接结层,将上、下面板层按三角形方式接结为整体。接结间隔型织物可在双经轴单梭口有梭织机上织制,由于间隔织物要求下机后上下层能拉开,因此需要用各自的梭子去织表层、接结层和里层,形成的织物回弹性、中空稳定性较差,容易压扁,织物层数少,导致形成的织物较轻薄。
[0005]开口机构是织机五大机构之一,其作用是将经纱按一定规律及织物组织要求提升和下降,常规梭口的经纱分成上、下两层,形成梭口。根据所制织物组织的要求,由纹板所定的提综顺序,控制综框及其综丝的升降使经纱分成上下两层形成梭口,再织入纬纱进而织出一定组织的织物。目前梭口类型有单梭口、双梭口和多梭口。目前双梭口机构有应用于起绒织物的织造,附图说明双梭口起绒织物开口机构的特点。图2为双梭口起绒织物经位置示意图,有上下两个梭口。



为绒经综丝,其综框为上下开口方式,有提升和下降两种运动方式,



综丝可以提升到上梭口的上层处,也可以下降到下梭口的下层处。



为上层地经综丝,其综框为上开口方式,有提升和下降两种运动方式,可提升到上梭口的上层处,可下降到上梭口的下层处。



为下层地经综丝,其综框为下开口方式,有提升和下降两种运动方式,可提升到下梭口的上层处,可下降到下梭口的下层处。凭借三种不同形式的综丝,使综平时上、下层地经位于上、下两个平面,绒经连接上、下层两层织物。开口时,上层梭口的下层经纱与下层梭口的上层经纱重合在中间位置。若绒综上升,则绒经与上层纬纱交织;若绒综下降,则与下层纬纱交织。
[0006]图3为双梭口起绒织物的组织剖面图,绒经经纱3

1、3

2穿入综丝



,绒经经纱3

1、3

2与上下层纬纱均有交织,若绒综上升,则绒经经纱3

1、3

2与上层纬纱交织;若绒
综下降,则与下层纬纱交织。上层地经经纱3

3、3

4穿入综丝



,上层地经经纱3

3、3

4只与上层纬纱有交织。下层地经经纱3

5、3

6穿入综丝



,下层地经经纱经纱3

5、3

6只与下层纬纱有交织。
[0007]起绒织物的双梭口机构,其经纱分成三组,一组绒经、一组上层地经、一组下层地经。两根纬纱同时织入,上层地经与上层纬纱交织,下层地经与下层纬纱交织,绒经只能上层纬纱上面或者下层纬纱下面,按照目前的机构设计,这三组经纱(综框即综丝)中没有一组经纱既能在上层纬纱上面或者下层纬纱下面,同时又在上层纬纱下面或者下层纬纱上面,即这组经纱能在两根纬纱织入时,不能同时形成上开口、中开口、下开口。需要对开口机构进行改进,设计一种除了能形成上开口、下开口外,还能形成上中下开口的机构,利用这种机构,设计合理组织和穿综方法,能织成多层立体织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双梭口织机及多层立体间隔的座椅用弹性织物组织设计方法。
[0009]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梭口织机,用于织造多层立体间隔的座椅用弹性织物,包括送经机构、引纬机构、打纬机构、卷取机构和开口机构。
[0010]所述的开口机构由综框组件及综框组件驱动结构构成,所述综框组件由综框及两端连接在综框上的多根综丝构成,所述综框由上开口综框、下开口综框、上中下开口综框组成。
[0011]不同提升类型纱线分别穿入上开口、下开口、上中下开口三种开口方式的综框开口机构中;根据经纱提升类型、综框运动特点和经纱原料设计织物上机组织,在双梭口织机中完成织造;织物下机经后整理,高收缩纱发生收缩,织物形成中空,进而织造出一种多层立体间隔的座椅用弹性织物;
[0012]所述的不同提升类型纱线分别穿入上开口、下开口、上中下开口三种开口方式的综框开口机构中,具体是:
[0013]上中下开口综框控制经纱运动到第一经纱位置、第二经纱位置、第三经纱位置,形成双梭口。上开口综框控制经纱运动到第一经纱位置或下降到第二经纱位置,形成上梭口。下开口综框控制经纱运动到第二经纱位置或下降到第三经纱位置,形成下梭口。
[0014]纱线从送经机构引出,第一经纱由第一经轴送经绕过第一后梁,穿入上中下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二经纱由第一经轴送经绕过第一后梁,穿入上中下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三经纱由第二经轴送经绕过第二后梁,穿入上中下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四经纱由第二经轴送经绕过第二后梁,穿入上中下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五经纱由第一经轴送经绕过第一后梁,穿入上中下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六经纱由第一经轴送经绕过第一后梁,穿入上中下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七经纱由第三经轴送经绕过第三后梁,穿入上开口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八经纱由第三经轴送经绕过第三后梁,穿入上开口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九经纱由第一经轴送经绕过第一后梁,穿入上开口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十经纱由第一经轴送经绕过第一后梁,穿入上开口综框

中的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梭口织机,用于织造多层立体间隔的座椅用弹性织物,包括送经机构、引纬机构、打纬机构、卷取机构和开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口机构由综框组件及综框组件驱动结构构成,所述综框组件由综框及两端连接在综框上的多根综丝构成,所述综框由上开口综框、下开口综框、上中下开口综框组成;不同提升类型纱线分别穿入上开口、下开口、上中下开口三种开口方式的综框开口机构中;根据经纱提升类型、综框运动特点和经纱原料设计织物上机组织,在双梭口织机中完成织造;织物下机经后整理,高收缩纱发生收缩,织物形成中空,进而织造出一种多层立体间隔的座椅用弹性织物;所述的不同提升类型纱线分别穿入上开口、下开口、上中下开口三种开口方式的综框开口机构中,具体是:上中下开口综框控制经纱运动到第一经纱位置、第二经纱位置、第三经纱位置,形成双梭口;上开口综框控制经纱运动到第一经纱位置或下降到第二经纱位置,形成上梭口;下开口综框控制经纱运动到第二经纱位置或下降到第三经纱位置,形成下梭口;纱线从送经机构引出,第一经纱由第一经轴送经绕过第一后梁,穿入上中下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二经纱由第一经轴送经绕过第一后梁,穿入上中下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三经纱由第二经轴送经绕过第二后梁,穿入上中下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四经纱由第二经轴送经绕过第二后梁,穿入上中下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五经纱由第一经轴送经绕过第一后梁,穿入上中下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六经纱由第一经轴送经绕过第一后梁,穿入上中下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七经纱由第三经轴送经绕过第三后梁,穿入上开口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八经纱由第三经轴送经绕过第三后梁,穿入上开口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九经纱由第一经轴送经绕过第一后梁,穿入上开口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十经纱由第一经轴送经绕过第一后梁,穿入上开口综框

中的综丝内;第十一经纱由第二经轴送经绕过第二后梁,穿入上开口综框中的综丝内;第十二经纱由第二经轴送经绕过第二后梁,穿入上开口综框中的综丝内;第十三经纱由第二经轴送经绕过第二后梁,穿入下开口综框中的综丝内;第十四经纱由第二经轴送经绕过第二后梁,穿入下开口综框中的综丝内;第十五经纱由第一经轴送经绕过第一后梁,穿入下开口综框中的综丝内;第十六经纱由第一经轴送经绕过第一后梁,穿入下开口综框中的综丝内;第十七经纱由第三经轴送经绕过第三后梁,穿入下开口综框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子敏毛刘梦胡小飞黄少平胡玉华王其才曾芳梦王元元阎玉秀潘能洁施宏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