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8520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其包括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设置于壳套内,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电机、缺齿齿轮和往复组件,所述缺齿齿轮设置在电机上,所述往复组件设置于缺齿齿轮的两侧,以及;倾泻单元,所述倾泻单元设置于卸灰管道内,所述倾泻单元包括阀门、设置于阀门内部的容置腔、称重传感器、扭力弹簧柱、弹簧板和振动件,所述阀门活动连接于卸灰管道的内壁,所述称重传感器设置于阀门的底部端面,所述扭力弹簧柱设置于阀门的两侧,所述弹簧板设置于容置腔内,所述振动件设置于容置腔内且设置于弹簧板的底部。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稳定,可以自动卸灰、智能称重,省时省力,效率高,还环保。还环保。还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卸灰阀领域,特别是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

技术介绍

[0002]多数钢铁企业烧结机使用的卸灰装置为电动式双层卸灰阀,通过就地或远程控制程序实现卸灰阀的开启或闭合,但在工业生产中存在如下弊端:一、烟道排灰方式为人工排灰,需要至少两人以上进行配合,且排灰时间较长,排灰流量控制难度大,下部承灰用带式输送机容易铺料,消耗较多的人力资源;二、人工排灰具有滞后性,烟道内灰量堆积会干扰风量分配,影响烧结工艺并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三、无法估算灰斗内存灰量,现有料位检测装置有雷达料位仪、红外料位仪或限位报警,均为内置式检测装置,因检测环境恶劣,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容易出现误报、计量偏差大等问题,无法对斗内积灰进行定量估算。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4]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烟灰的重量自动卸灰。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其包括壳体单元,所述壳体单元包括烟灰收集斗、卸灰管道、漏斗和壳套,所述烟灰收集斗设置于卸灰管道顶部,所述漏斗设置于卸灰管道底部,所述壳套设置于卸灰管道的端面上,以及;
[0007]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设置于壳套内,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电机、缺齿齿轮和往复组件,所述缺齿齿轮设置在电机上,所述往复组件设置于缺齿齿轮的两侧,以及;
[0008]倾泻单元,所述倾泻单元设置于卸灰管道内,所述倾泻单元包括阀门、设置于阀门内部的容置腔、称重传感器、扭力弹簧柱、弹簧板和振动件,所述阀门活动连接于卸灰管道的内壁,所述称重传感器设置于阀门的底部端面,所述扭力弹簧柱设置于阀门的两侧,所述弹簧板设置于容置腔内,所述振动件设置于容置腔内且设置于弹簧板的底部。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往复组件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框架、移动板和插销,所述第一齿轮和缺齿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转动连接框架,所述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一连接件一端连接框架,另一端连接第二齿轮,所述第二连接件一端连接第三齿轮,另一端连接移动板,所述第三连接件一端连接第二齿轮,另一端连接第三齿轮,所述框架一端固定连接在卸灰管道的端面上,所述移动板设置于框架上,所述插销一端固定连接移动板,另一端嵌入阀门。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
述电机上设置有转动轴和支撑块,所述转动轴一端嵌入电机内,另一端穿过支撑块连接缺齿齿轮。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振动件上设置有偏心块、转动杆、微型电机和固定块,所述偏心块同轴心设置在转动杆上,所述转动杆一端设置固定块,另一端设置微型电机。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卸灰管道的端面上设置有插销孔,所述阀门上设置有孔槽,所述插销穿过插销孔嵌入孔槽内。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阀门上还设置有振动板。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弹簧板上设置有多个直径大小不一的弹簧,所述弹簧一端固定连接弹簧板,另一端固定连接振动板。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往复组件设置有两组,所述倾泻单元设置有两组,每组倾泻单元对应一组往复组件。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偏心块设置有多个。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称重传感器设置有多个。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结构稳定,自动卸灰,智能称重,省时省力,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20]图1为第一个至第三个实施例中的装置整体示意图。
[0021]图2为第一个至第三个实施例中的驱动单元正视图。
[0022]图3为第一个至第三个实施例中的驱动单元侧视图。
[0023]图4为第一个和第三个实施例中的倾泻单元侧视图。
[0024]图5为第一个和第三个实施例中的倾泻单元剖面图。
[0025]图6为第三个实施例中的弹簧板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8]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0029]实施例1
[0030]参照图1~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包括,壳体单元100,壳体单元100包括烟灰收集斗101、卸灰管道102、漏斗103和壳套104,烟灰收集斗101设置于卸灰管道102顶部,漏斗103设置于卸灰管道102底部,壳套104设置于卸灰管道102的端面上,烟灰收集斗101设置成一个漏斗状,方便烟灰的收集和运输,防止外溅造成粉尘污染,烟灰由卸灰管道102定量输送,再从漏斗103运输出去,以及;
[0031]驱动单元200,驱动单元200设置于壳套104内,驱动单元200包括电机201、缺齿齿轮202和往复组件203,缺齿齿轮202设置在电机201上,往复组件203设置于缺齿齿轮202的两侧,壳套104用于保护驱动单元200,防止外部环境的影响造成驱动单元200的腐蚀和损坏,延长驱动单元200的使用寿命,电机201驱动缺齿齿轮202转动,缺齿齿轮202转动可以带动往复组件203做循环往复的动作,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单元(100),所述壳体单元(100)包括烟灰收集斗(101)、卸灰管道(102)、漏斗(103)和壳套(104),所述烟灰收集斗(101)设置于卸灰管道(102)顶部,所述漏斗(103)设置于卸灰管道(102)底部,所述壳套(104)设置于卸灰管道(102)的端面上,以及;驱动单元(200),所述驱动单元(200)设置于壳套(104)内,所述驱动单元(200)包括电机(201)、缺齿齿轮(202)和往复组件(203),所述缺齿齿轮(202)设置在电机(201)上,所述往复组件(203)设置于缺齿齿轮(202)的两侧,以及;倾泻单元(300),所述倾泻单元(300)设置于卸灰管道(102)内,所述倾泻单元(300)包括阀门(301)、设置于阀门(301)内部的容置腔(A)、称重传感器(302)、扭力弹簧柱(303)、弹簧板(304)和振动件(305),所述阀门(301)活动连接于卸灰管道(102)的内壁,所述称重传感器(302)设置于阀门(301)的底部端面,所述扭力弹簧柱(303)设置于阀门(301)的两侧,所述弹簧板(304)设置于容置腔(A)内,所述振动件(305)设置于容置腔(A)内且设置于弹簧板(304)的底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放灰型的称重式双层卸灰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组件(203)包括第一齿轮(203a)、第二齿轮(203b)、第三齿轮(203c)、第一连接件(203d)、第二连接件(203e)、第三连接件(203f)、框架(203g)、移动板(203h)和插销(203g),所述第一齿轮(203a)和缺齿齿轮(202)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齿轮(203a)转动连接框架(203g),所述第二齿轮(203b)和第三齿轮(203c)相互啮合,所述第一连接件(203d)一端连接框架,另一端连接第二齿轮(203b),所述第二连接件(203e)一端连接第三齿轮(203c),另一端连接移动板(203h),所述第三连接件(203f)一端连接第二齿轮(203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柳婵尹志群朱梦飞韦俊东张帅向小平韦振宁李东升陆润莹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