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煤矿物探仪器的固定抗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36494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煤矿物探仪器的固定抗震装置,该煤矿物探仪器包括外壳及其内部的元器件,外壳和元器件均为长方体结构且相互不接触;在外壳和元器件之间间隙设置固定抗震装置,该固定抗震装置包括柔性的上十字交叉组件和下十字交叉组件;上十字交叉组件支撑在外壳顶板和元器件顶面之间,上十字交叉组件的四端均向下突出并支撑在外壳侧壁和元器件侧面之间;下十字交叉组件支撑在外壳底板和元器件底面之间,下十字交叉组件的四端均向上突出并支撑在外壳侧壁和元器件侧面之间;上十字交叉组件和下十字交叉组件在元器件表面形成缓冲隔震层并能将元器件固定在外壳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对元器件全方位固定抗震,大大提高物探仪器的抗震性能。探仪器的抗震性能。探仪器的抗震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煤矿物探仪器的固定抗震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物探仪器机械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煤矿物探仪器的固定抗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壳中岩(矿)石物理性质的差异来研究地质构造或探测地下矿产的一门科学。用于获得地壳中岩(矿)石物理参数的测试仪器统称为物探仪器,是地球物理勘探直接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和工具。物探仪器广泛应用于地质、煤炭、石油、冶金、交通、铁路、水电、建筑工程等领域,对能源、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地质灾害的预测,地球环境污染的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0003]物探仪器要工作在野外、煤矿井下、空中和海洋,而用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的物探仪器所工作的环境是最恶劣的。煤矿井下环境中存在的粉尘、噪声、振动、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因素,尤其是将仪器从地面运输到井下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剧烈的振动、跌落、冲击。另外,《GB 3836.1-2010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T 2423-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等各种国家标准对煤矿物探仪器的振动试验、冲击试验、跌落试验、模拟运输试验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对煤矿井下物探仪器的抗振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4]目前在煤矿物探仪器抗振性能的机械设计中,比较流行的方案是通过刚性加固使得仪器外壳和内部各种元器件之间紧密的结合,这样加固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抗一些振动、冲击,但是纯粹的刚性加固而毫无缓冲设计带来的后果是仪器的各个部件在剧烈的振动、冲击中所承受的加速度更大,容易造成损伤,对仪器的性能质量、操作精度以及使用寿命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利用刚性加固来抵抗振动、冲击需要使用更好的材料和更复杂的机械结构设计,无形中会提高仪器的生产成本。因此,在煤矿物探仪器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到内部器件的固定问题,同时也要有缓冲抗震的合理化设计,综合利用两方面的优势来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煤矿物探仪器的固定抗震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刚性加固机械结构复杂、成本高,抗振设计不足等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用于煤矿物探仪器的固定抗震装置,该煤矿物探仪器包括外壳及其内部的元器件,外壳和元器件均为长方体结构且相互不接触;在外壳和元器件之间间隙设置固定抗震装置,该固定抗震装置包括柔性的上十字交叉组件和下十字交叉组件;
[0008]所述上十字交叉组件支撑在外壳顶板和元器件顶面之间,上十字交叉组件的四端均向下突出并支撑在外壳侧壁和元器件侧面之间;所述下十字交叉组件支撑在外壳底板和元器件底面之间,下十字交叉组件的四端均向上突出并支撑在外壳侧壁和元器件侧面之
间;上十字交叉组件和下十字交叉组件在元器件表面形成缓冲隔震层并能将元器件固定在外壳内部。
[0009]本技术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
[0010]可选地,所述上十字交叉组件包括垂直交叉的横向固定抗震条I和纵向固定抗震条I;
[0011]所述横向固定抗震条I上表面中部设有上卡槽I,横向固定抗震条I两端向下突出为横向下突端;所述纵向固定抗震条I下表面中部设有下卡槽I,纵向固定抗震条I两端向下突出为纵向下突端。
[0012]可选地,所述上卡槽I和下卡槽I对应配合使横向固定抗震条I和纵向固定抗震条I十字交叉固定后,横向固定抗震条I和纵向固定抗震条I的上表面紧贴外壳顶板,横向固定抗震条I和纵向固定抗震条I的下表面紧贴元器件顶面。
[0013]可选地,所述横向固定抗震条I通过其两端的两个横向下突端扣在元器件左右侧面,且横向固定抗震条I两端顶在外壳左右侧板上;所述纵向固定抗震条I通过其两端的两个纵向下突端扣在元器件前后侧面,且纵向固定抗震条I两端顶在外壳前后侧板上。
[0014]可选地,所述横向固定抗震条I下表面设有多个走线槽。
[0015]可选地,所述下十字交叉组件包括垂直交叉的横向固定抗震条II和纵向固定抗震条II;
[0016]所述横向固定抗震条II下表面中部设有下卡槽II,横向固定抗震条II两端向上突出为横向上突端;所述纵向固定抗震条II上表面中部设有上卡槽II,纵向固定抗震条II两端向上突出为纵向上突端。
[0017]可选地,所述上卡槽II和下卡槽II对应配合使横向固定抗震条II和纵向固定抗震条II十字交叉固定后,横向固定抗震条II和纵向固定抗震条II的上表面紧贴元器件底面,横向固定抗震条II和纵向固定抗震条II的下表面紧贴外壳底板。
[0018]可选地,所述横向固定抗震条II通过其两端的两个横向上突端扣在元器件左右侧面,且横向固定抗震条II两端顶在外壳左右侧板上;所述纵向固定抗震条II通过其两端的两个纵向上突端扣在元器件前后侧面,且纵向固定抗震条II两端顶在外壳前后侧板上。
[0019]可选地,所述外壳5包括外壳上盖501和外壳箱体502。
[0020]可选地,所述上十字交叉组件支撑在外壳上盖501和元器件6之间间隙内;下十字交叉组件支撑在外壳箱体502和元器件6之间间隙内。
[002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0022]1、本技术的“十字”交叉固定抗震结构,通过简单的组合方式就能达到良好的固定、抗震目的。可以根据仪器内部主体的大小和重量的不同自由改变“十字”结构的尺寸和材料相比传统机械设计中固定、抗震结构的复杂和单一性,本技术简单高效、设计自由度大。
[0023]2、同时,传统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中只能对仪器内部主体和外壳某一点或者某一区域进行抗震设计,本技术可以使得仪器内部主体和外壳完全“隔离”,达到全方位隔离振动的效果,大大提高仪器的抗震性能且简化传统仪器内部元器件的固定方式,方便安装、拆卸。
[0024]3、本技术设计十分简单,材料选择廉价常见,能有效地降低仪器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固定元器件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上十字交叉组件贴合外壳示意图;
[0027]图3是本技术与外壳和元器件安装结构爆炸图;
[0028]附图标号含义:
[0029]1.横向固定抗震条I,2.纵向固定抗震条I,3.横向固定抗震条II,4.纵向固定抗震条II,5.外壳,6.元器件,101.上卡槽I,102.横向下突端,103.走线槽,201.下卡槽I,202.纵向下突端,301.下卡槽II,302.横向上突端,401.上卡槽II,402.纵向上突端,501.外壳上盖,502.外壳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0]本技术利用软性或者弹性材料的内在性质(例如材料的力学变形)吸收振动能量,提供被动的能量耗散,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小振动影响的目的。这种方式有两种思路:一是彻底改变“强化”、“刚性”结构的抗震思想,把仪器结构的某些非承重构件设计成耗能元件,通过摩擦、剪切变形或材料的应力形变来消耗和吸收振动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煤矿物探仪器的固定抗震装置,该煤矿物探仪器包括外壳(5)及其内部的元器件(6),外壳(5)和元器件(6)均为长方体结构且相互不接触;其特征在于,在外壳(5)和元器件(6)之间间隙设置固定抗震装置,该固定抗震装置包括柔性的上十字交叉组件和下十字交叉组件;所述上十字交叉组件支撑在外壳(5)顶板和元器件(6)顶面之间,上十字交叉组件的四端均向下突出并支撑在外壳(5)侧壁和元器件(6)侧面之间;所述下十字交叉组件支撑在外壳(5)底板和元器件(6)底面之间,下十字交叉组件的四端均向上突出并支撑在外壳(5)侧壁和元器件(6)侧面之间;上十字交叉组件和下十字交叉组件在元器件(6)表面形成缓冲隔震层并能将元器件(6)固定在外壳(5)内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煤矿物探仪器的固定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十字交叉组件包括垂直交叉的横向固定抗震条I(1)和纵向固定抗震条I(2);所述横向固定抗震条I(1)上表面中部设有上卡槽I(101),横向固定抗震条I(1)两端向下突出为横向下突端(102);所述纵向固定抗震条I(2)下表面中部设有下卡槽I(201),纵向固定抗震条I(2)两端向下突出为纵向下突端(20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煤矿物探仪器的固定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卡槽I(101)和下卡槽I(201)对应配合使横向固定抗震条I(1)和纵向固定抗震条I(2)十字交叉固定后,横向固定抗震条I(1)和纵向固定抗震条I(2)的上表面紧贴外壳(5)顶板,横向固定抗震条I(1)和纵向固定抗震条I(2)的下表面紧贴元器件(6)顶面。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煤矿物探仪器的固定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固定抗震条I(1)通过其两端的两个横向下突端(102)扣在元器件(6)左右侧面,且横向固定抗震条I(1)两端顶在外壳(5)左右侧板上;所述纵向固定抗震条I(2)通过其两端的两个纵向下突端(202)扣在元器件(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海石岩郑娴刘峰峰李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