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6388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式(1a)或式(1b)所示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式中,各符号的含义与说明书中的记载相同)。书中的记载相同)。书中的记载相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

技术介绍

[0002]具有氟代聚醚基的化合物已被用于各种用途。例如,分子主链具有氟代聚醚基并且具有与Si原子键合的能够水解的基团的化合物已作为用于基材的表面处理的化合物而使用(例如专利文献1等)。
[0003]通常,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化合物通过向具有氟代聚醚基的中间体进一步导入官能团(在专利文献1中为与Si原子键合的能够水解的基团)而形成。即,上述那样的中间体需要存在能够导入其他的官能团的部位。
[0004]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化合物具有存在于末端的-CH2OH、-CH2NH2或-CHO。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1中形成了末端具有-CH2NH2基的化合物,在实施例9中形成了末端具有-CHO基的化合物。能够向专利文献2的化合物的存在于末端的上述醛基等的部位导入其他的官能团。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8639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6800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0]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制造方法中,为了得到末端具有醛基等的化合物,需要使原料物质在Pd等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加热回流(权利要求1、实施例等)。
[001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作为用于合成末端具有醛基的化合物的反应原料的化合物,其是能够以更温和的条件、具体以不需要加热回流的条件提供的化合物。
[0012]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的[1]~[14]。
[0014][1]一种式(1a)或式(1b)所示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
[0015][0016][式中:
[0017]R
F1
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Rf1-R
F
-O
q
-;
[0018]R
F2
为-Rf
2p
-R
F
-O
q
-;
[0019]Rf1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可以被1个或1个以上的氟原子取代的C
1-16
烷基;
[0020]Rf2为可以被1个或1个以上的氟原子取代的C
1-6
亚烷基;
[0021]R
F
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2价氟代聚醚基;
[0022]p为0或1;
[0023]q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0或1;
[0024]R1和R2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可以被取代的1价有机基团,或者为具有彼此键合而形成的可以被取代的杂环结构的基团。][0025][2]如[1]所述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其中,R
F
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式:-(OC6F
12
)
a
-(OC5F
10
)
b
-(OC4F8)
c
-(OC3F6)
d
-(OC2F4)
e
-(OCF2)
f
-所示的基团。
[0026][式中,a、b、c、d、e和f分别独立地为0~200的整数,a、b、c、d、e和f之和为1以上,标注a、b、c、d、e或f并用括号括起来的各重复单元的存在顺序在式中是任意的。][0027][3]如[1]或[2]所述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其中,R1和R2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取代或非取代的碳原子数1~10的1价有机基团,或者为具有彼此键合而形成的杂环结构的基团且为该环结构内含有2~10个碳原子的基团。
[0028][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其中,R1和R2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烷氧基,或者为具有彼此键合而形成的环结构的基团且为具有5~10元杂环作为该环结构的基团,或者为具有彼此键合而形成的环结构的基团且为以稠环的方式含有5~10元杂环作为该环结构的基团,这些烷基、烷氧基和具有环结构的基团可以被取代。
[0029][5]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其中,R1和R2分别独立地为C
1-10
烷基或C
1-10
烷氧基,或者为具有彼此键合而形成的环结构的基团且为具有5~10元杂环作为该环结构的基团,或者为具有彼此键合而形成的稠环的基团且为含有5~10元杂环和该杂环以外的3~10元环作为该稠环的基团。
[0030][6]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其中,R1和R2分别独立地为C
1-10
烷氧基、C
1-10
烷基,或者R1和R2彼此键合并与该R1和R2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以下的结构式所示的基团。
[0031][0032](各结构式中,*为价键)
[0033][7]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其中,R1和R2的任一个为甲基,另一个为甲氧基,或者R1和R2彼此键合并与该R1和R2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以下的结构式所示的基团。
[0034][0035](结构式中,*为价键)。
[0036][8]一种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向[1]所述的式(1a)或(1b)所示的化合物中与有机锂一起加入以下的式(2c)所示的化合物,得到式(2a)或式(2b)所示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的工序。
[0037]H

C≡C

X2‑
A2R
213
ꢀꢀꢀ
(2c)
[0038][式中:
[0039]X2为2价有机基团;
[0040]A2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C或Si;
[0041]R
21
分别独立地为具有至少1个碳-碳双键的烃基。][0042][0043][式中:
[0044]R
F1
和R
F2
的含义分别与[1]的记载相同;
[0045]X2、A2和R
21
分别与式(2c)的X2、A2和R
21
相同。][0046][9]一种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其由式(2a)或式(2b)表示。
[0047][0048][式中:
[0049]R
F1
和R
F2
的含义分别与[1]的记载相同;
[0050]X2为2价有机基团;
[0051]A2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C或Si;
[0052]R
21
为具有至少1个碳-碳不饱和键的烃基。]。
[0053][10]一种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在烷基锂存在下将[1]所述的式(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式(1a)或式(1b)表示,式中:R
F1
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Rf1-R
F
-O
q
-;R
F2
为-Rf
2p
-R
F
-O
q
-;Rf1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可以被1个或1个以上的氟原子取代的C
1-16
烷基;Rf2为可以被1个或1个以上的氟原子取代的C
1-6
亚烷基;R
F
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2价氟代聚醚基;p为0或1;q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0或1;R1和R2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可以被取代的1价有机基团,或者为具有彼此键合而形成的可以被取代的杂环结构的基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
F
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式:-(OC6F
12
)
a
-(OC5F
10
)
b
-(OC4F8)
c
-(OC3F6)
d
-(OC2F4)
e
-(OCF2)
f
-所示的基团,式中,a、b、c、d、e和f分别独立地为0~200的整数,a、b、c、d、e和f之和为1以上,标注a、b、c、d、e或f并用括号括起来的各重复单元的存在顺序在式中是任意的。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和R2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取代或非取代的碳原子数1~10的1价有机基团,或者为具有彼此键合而形成的杂环结构的基团且为该环结构内含有2~10个碳原子的基团。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和R2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烷氧基,或者为具有彼此键合而形成的环结构的基团且为具有5~10元杂环作为该环结构的基团,或者为具有彼此键合而形成的环结构的基团且为以稠环的方式含有5~10元杂环作为该环结构的基团,这些烷基、烷氧基和具有环结构的基团可以被取代。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和R2在每次出现时分别独立地为C
1-10
烷基或C
1-10
烷氧基,或者为具有彼此键合而形成的环结构的基团且为具有5~10元杂环作为该环结构的基团,或者为具有彼此键合而形成的稠环的基团且为含有5~10元杂环和该杂环以外的3~10元环作为该稠环的基团。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和R2分别独立地为C
1-10
烷氧基、C
1-10
烷基,或者R1和R2彼此键合并与该R1和R2所键合
的氮原子一起形成以下的结构式所示的基团,各结构式中,*为价键。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和R2的任一个为甲基,另一个为甲氧基,或者R1和R2彼此键合并与该R1和R2所键合的氮原子一起形成以下的结构式所示的基团,结构式中,*为价键。8.一种含氟代聚醚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向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内秀幸内藤真人松井元志野村孝史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