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及其修复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35571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10:11
本申请涉及边坡修复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及其修复方法,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包括修复层和设置在修复层上的供水机构,所述修复层包括安装层、土壤层、种子层、营养层和保护层,所述安装层设置在边坡上,所述安装层上开设有若干连接通孔,所述安装层上设置有连接杆,所述保护层通过连接杆连接在安装层上,所述保护层上设置有若干网孔,所述供水机构用于为土壤层提供水分;边坡生态修复系统的修复方法:S1、设置安装层;S2、设置土壤层;S3、设置供水机构;S4、设置种子层;S5、设置营养层;S6、设置保护层。本申请具有在修复边坡的同时,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相融合的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及其修复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边坡修复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及其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道路的开通,在道路的两侧会形成边坡,形成的边坡存在冲刷侵蚀、水土流失和局部滑坡的现象,边坡修复刻不容缓。
[0003]相关技术中,为对边坡进行修复,通常采用在边坡上设置浆砌石挡墙、混凝土护坡的方式,但通过上述方式修复后的边坡与绿色景观不协调,存在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不相融合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在修复边坡的同时,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相融合,本申请提供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及其修复方法。
[000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及其修复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包括修复层和设置在修复层上的供水机构,所述修复层包括沿远离边坡的方向依次设置的安装层、土壤层、种子层、营养层和保护层,所述安装层设置在边坡上,所述安装层上开设有若干连接通孔,所述安装层上设置有连接杆,所述保护层通过连接杆连接在安装层上,所述保护层上设置有若干网孔,所述供水机构用于为土壤层提供水分。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安装层设置在边坡上,而后在安装层上铺设土壤层,然后安装供水机构,在土壤层上铺设种子层,再将营养层设置在种子层上,最后将保护层抵接在营养层远离种子层的一侧,并将保护层固定连接在连接杆上。土壤层使种子层在土壤内生根发芽,营养层为种子提供营养,供水机构向土壤层供水,以为种子发芽提供水分,保护层通过连接杆与安装层连接,与安装层相配合增加修复层整体的结构强度,对边坡起到保护作用。保护层上的网孔则是为种子发芽后长出提供让位空间,安装层上设置连接通孔则是使种子生根后,根须能够穿过连接通孔扎根于边坡中,将边坡与修复层结合为一整体,对边坡起到修复作用。在通过种子长出绿植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修复边坡,同时还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相融合。
[0007]可选的,所述供水机构包括供水管,所述供水管插设于修复层中,所述供水管的一端与保护层连接,所述供水管的另一端位于土壤层中。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雨时,雨水能够通过供水管直达进入土壤层中,为种子的生长提供水分。
[0009]可选的,所述供水管位于土壤层内一端的开口封闭,所述供水管位于土壤层内部分的内壁上开设有浸水通孔。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雨水缓慢浸入土壤层中,在雨量过大时,不易使进入供水管内的雨水冲散土壤层。
[0011]可选的,所述供水机构还包括储水箱和封堵组件,所述储水箱设置于修复层中,所述储水箱的开口与保护层远离安装层的一侧连通,所述储水箱远离自身开口的一端位于土壤层内,所述储水箱位于土壤层内的一端上开设有若干补水孔,所述封堵组件用于自动封堵或打开补水孔。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雨时,雨水能够储存在储水箱内,且下雨时通过封堵组件封堵补水孔,雨水主要由供水管向土壤层中补给。不下雨时,无雨水进入供水管中为土壤层供水,此时通过封堵组件打开补水孔,以使储水箱为土壤层供水。达到无论是否下雨,达到均能向土壤层中补水的目的。
[0013]可选的,所述封堵组件包括补水管、吸水膨胀海绵、驱动杆和封堵塞,所述补水管设置在土壤层内,所述补水管的一端与补水孔连通,所述补水管的另一端与供水管连通,所述补水管上开设有若干透水孔;所述吸水膨胀海绵设置在供水管内,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吸水膨胀海绵连接,所述吸水膨胀海绵的另一端与封堵塞连接;所述封堵塞滑动安装在补水管内,所述封堵塞可滑动至封堵或打开补水孔。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雨时,雨水进入到供水管中接触到吸水膨胀海绵,吸水膨胀海绵吸水后膨胀,从而带动驱动杆移动,进而驱动封堵塞滑动至堵住补水孔。当不下雨时,吸水膨胀海绵逐渐恢复至自然状态,从而带动驱动杆复位,继而使封堵塞滑动至使补水孔打开,此时,储水箱内的水通过补水孔流入补水管中,再由补水管上的透水孔进入土壤层中进行补水。
[0015]可选的,所述驱动杆包括通过楔形面连接的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楔形面处设置有维持第一杆和第二杆连接关系的连接件;所述第一杆位于供水管内且与吸水膨胀海绵连接,所述第二杆位于补水管内且与封堵塞连接。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水膨胀海绵吸水膨胀时,带动第一杆移动,继而通过楔形面带动第二杆滑动,驱动封堵塞进行补水孔封堵;吸水膨胀海绵恢复自然状态时,再通过第一杆、第二杆和楔形面带动封堵塞复位。在下雨、不下雨的情况下均能自动进行补水,且补水操作可循环进行。
[0017]可选的,所述连接件为限位块,所述楔形面上开设有供限位块滑动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限位于限位槽内。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槽能够对限位块进行限位,从而实现第一杆和第二杆连接关系的维持。
[0019]可选的,所述供水管内固定设置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杆穿过第一限位板;所述补水管内固定设置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杆穿过第二限位板。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板能够对第一杆进行限位,提高第一杆随吸水膨胀海绵移动的稳定性;第二限位板能够对第二杆进行限位,提高第二杆随第一杆移动的稳定性。
[0021]可选的,所述安装层上设置有若干锚桩,所述锚桩远离安装层的一端为引导部,所
述引导部沿远离安装层的方向呈渐缩设置。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锚桩能够深入边坡中,从而提高修复层与边坡结合的稳定性。引导部的设置则是为了便于锚桩插入边坡中。
[0023]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的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设置安装层:将安装层设置在边坡上;S2、设置土壤层:在安装层上铺设土壤层;S3、设置供水机构:安装供水机构;S4、设置种子层:在土壤层上铺设种子层;S5、设置营养层:在种子层上设置营养层;S6、设置保护层:将保护层抵接在营养层远离种子层的一侧,并将保护层固定连接在连接杆上。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安装层设置在边坡上,而后在安装层上铺设土壤层,然后安装供水机构,在土壤层上铺设种子层,再将营养层设置在种子层上,最后将保护层抵接在营养层远离种子层的一侧,并将保护层固定连接在连接杆上,即可完成修复层的安装并对边坡进行修复。具有修复方法简单,应用广泛的优点。
[0025]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安装层、土壤层、种子层、营养层和保护层的设置,保护层与安装层相配合能够增加修复层整体的结构强度,对边坡起到保护作用,种子生根后,根须能够穿过连接通孔扎根于边坡中,将边坡与修复层结合为一整体,对边坡起到修复作用,在通过种子长出绿植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修复边坡,同时还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相融合;2.下雨时,雨水进入到供水管中接触到吸水膨胀海绵,吸水膨胀海绵吸水后膨胀,从而带动驱动杆移动,进而驱动封堵塞滑动至堵住补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修复层(1)和设置在修复层(1)上的供水机构(2),所述修复层(1)包括沿远离边坡的方向依次设置的安装层(11)、土壤层(12)、种子层(13)、营养层(14)和保护层(15),所述安装层(11)设置在边坡上,所述安装层(11)上开设有若干连接通孔(111),所述安装层(11)上设置有连接杆(4),所述保护层(15)通过连接杆(4)连接在安装层(11)上,所述保护层(15)上设置有若干网孔(151),所述供水机构(2)用于为土壤层(12)提供水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机构(2)包括供水管(21),所述供水管(21)插设于修复层(1)中,所述供水管(21)的一端与保护层(15)连接,所述供水管(21)的另一端位于土壤层(12)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管(21)位于土壤层(12)内一端的开口封闭,所述供水管(21)位于土壤层(12)内部分的内壁上开设有浸水通孔(2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机构(2)还包括储水箱(22)和封堵组件(5),所述储水箱(22)设置于修复层(1)中,所述储水箱(22)的开口与保护层(15)远离安装层(11)的一侧连通,所述储水箱(22)远离自身开口的一端位于土壤层(12)内,所述储水箱(22)位于土壤层(12)内的一端上开设有若干补水孔(221),所述封堵组件(5)用于自动封堵或打开补水孔(22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组件(5)包括补水管(51)、吸水膨胀海绵(52)、驱动杆(6)和封堵塞(53),所述补水管(51)设置在土壤层(12)内,所述补水管(51)的一端与补水孔(221)连通,所述补水管(51)的另一端与供水管(21)连通,所述补水管(51)上开设有若干透水孔(511);所述吸水膨胀海绵(52)设置在供水管(21)内,所述驱动杆(6)的一端与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洪明崔承宇赵越冉江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公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