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DIC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层叠体、成形品、印刷配线板和电磁波屏蔽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4343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对于由聚烯烃系树脂构成的支撑体在不将支撑体表面粗化的情况下通过简便的方法使支撑体与金属镀层的密合性优异的层叠体。另外,提供使用其的使用了所述层叠体的成形品、印刷配线板和电磁波屏蔽体。使用在由聚烯烃系树脂(a)构成的支撑体(A)上依次层叠底漆层(B)、金属粒子层(C)和金属镀层(D)而成的层叠体,所述底漆层(B)含有具有有机溶剂可溶性或水分散性的聚烯烃系树脂(b)。剂可溶性或水分散性的聚烯烃系树脂(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层叠体、成形品、印刷配线板和电磁波屏蔽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由聚烯烃系树脂构成的基材的层叠体、成形品、印刷配线板和电磁波屏蔽体。

技术介绍

[0002]在由树脂等构成的绝缘性基材的表面形成金属镀膜的技术早已众所周知,已知有形成有由铜等构成的金属层的电路部件、电磁波屏蔽构件、汽车用的装饰部件等装饰品。另外,作为在绝缘性基材的表面形成金属层(金属被膜)的方法,已知有使用电镀法、化学镀法的方法。
[0003]这里,在绝缘性基材的表面形成金属镀层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聚碳酸酯树脂、ABS树脂、聚酰胺、聚苯乙烯、聚苯硫醚、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二醇酯等聚酯树脂等极性较高的树脂作为绝缘性基材,从而确保了绝缘性基材与金属层的密合性。但是,在作为绝缘性基材的聚烯烃系树脂等无极性基材上形成金属镀层的情况下,难以获得充分的密合性。
[0004]作为在聚烯烃系树脂基材上形成金属镀层的方法,已知有通过用强氧化剂将聚烯烃系树脂基材的表面粗化来赋予锚固效果的粗化法(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另外,研究了一种如下方法,即:在聚烯烃系树脂基材的表面涂覆将作为化学镀的催化剂的金属成分、导电性聚合物和树脂成分混合而成的导电性糊剂,形成赋予了密合性的镀敷基底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进一步,也提出了如下方法:作为镀敷的前处理,用有机溶剂使聚烯烃系树脂基材的表面溶胀,并通过紫外线照射进行改性后,对聚烯烃系树脂基材的表面实施化学镀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0005]然而,在粗化法中,必须使用六价铬等强氧化剂,担心造成环境负荷。另外,将导电性糊剂作为镀敷基底的方法中,由于在糊剂内同时存在提高密合性的树脂成分和降低密合性的金属成分,因此密合性与镀敷析出性存在权衡,存在聚烯烃系树脂基材与金属镀膜的密合性不充分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在通过镀敷前处理的方法形成金属镀膜时,如果聚烯烃系树脂基材的制造商、产品编号改变,则树脂成分、无机填料的种类、比率会变化,因此需要针对每种基材进行镀敷前处理条件的优化,也存在费时费力的问题。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

67624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4/132794号
[0010]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

160506号公报
[0011]非专利文献
[0012]非专利文献1:实务表面技术27卷(1980)11号,p.561~565

技术实现思路

[0013]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1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对于由聚烯烃系树脂构成的支撑体在不将支撑体表面粗化的情况下通过简便的方法使支撑体与金属镀层的密合性优异的层叠体、使用其的成形品、印刷配线板和电磁波屏蔽体。
[0015]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6]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在由聚烯烃系树脂构成的支撑体上设置含有具有有机溶剂可溶性或水分散性的聚烯烃系树脂的底漆层,并在其上依次层叠金属粒子层和金属镀层而成的层叠体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0017]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层叠体以及使用其的印刷配线板和电磁波屏蔽体,该层叠体的特征在于,在由聚烯烃系树脂(a)构成的支撑体(A)上依次层叠含有具有有机溶剂可溶性或水分散性的聚烯烃系树脂(b)的底漆层(B)、金属粒子层(C)和金属镀层(D)而成。
[0018]专利技术效果
[0019]与以往的将支撑体粗化的方法、将导电性糊剂作为镀敷基底的方法、和对基材进行前处理的方法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层叠体具有由聚烯烃系树脂构成的支撑体与金属镀层的密合性非常优异这样的优点。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层叠体可以适合用作例如面向触控面板的导电性膜、触控面板用金属网、电子电路、有机太阳能电池、电子终端、有机EL元件、有机晶体管、刚性印刷配线板、柔性印刷配线板、电磁波屏蔽体、非接触IC卡等RFID、电磁波屏蔽体等的配线构件。另外,也可以用于成形品中的装饰镀敷用途。特别是,最适合于要求兼顾轻量化和电磁波屏蔽性的汽车等的电磁波屏蔽体用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专利技术的层叠体为在由聚烯烃系树脂(a)构成的支撑体(A)上依次层叠底漆层(B)、金属粒子层(C)和金属镀层(D)而成的层叠体,该底漆层(B)含有具有有机溶剂可溶性或水分散性的聚烯烃系树脂(b)。
[0021]本专利技术的层叠体可以为在上述由聚烯烃系树脂构成的支撑体(A)的一面依次层叠有底漆层(B)等的层叠体,也可以为在上述支撑体(A)的两面依次层叠有底漆层(B)等的层叠体。
[0022]作为上述聚烯烃系树脂(a),例如可列举聚乙烯、聚丙烯、乙烯

丙烯共聚物、乙烯

丙烯

二烯共聚物、聚丁烯、聚丁二烯、聚氯乙烯、氯化聚丙烯等。另外,上述聚烯烃系树脂(a)优选含有弹性体。作为上述弹性体,例如可列举乙烯

丁烯共聚物、乙烯

辛烯共聚物等。
[0023]上述支撑体(A)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厚度为0.5~100mm左右,更优选厚度为0.5~10mm左右。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层叠体,优选较柔软的支撑体,优选1~200μm左右。
[0024]在上述支撑体(A)的形状为膜状或片状的情况下,膜状或片状的支撑体的厚度通常优选为1~5,000μm的范围,更优选为1~300μ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200μm的范围。
[0025]另外,从能够提高上述支撑体(A)与后述的底漆层(B)的密合性方面出发,也可以对上述支撑体(A)的表面实施用于形成微细凹凸、清洗附着于其表面的污物、导入羟基、羰基、羧基等官能团的表面处理等。具体地说,可以实施电晕放电处理等的等离子放电处理、紫外线处理等干式处理、使用水、酸
·
碱等的水溶液或有机溶剂等的湿式处理等。
[0026]上述底漆层(B)可以通过在上述支撑体(A)的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涂覆底漆树脂组合物,将上述底漆树脂组合物中所含的有机溶剂、水性介质等溶剂除去而形成。
[0027]作为将上述底漆树脂组合物涂覆于上述支撑体(A)的表面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凹版方式、涂布方式、丝网方式、辊方式、旋转方式、喷雾方式等方法。
[0028]以更进一步提高与上述金属层(C)的密合性为目的,上述底漆层(B)的表面优选通过例如电晕放电处理法等的等离子放电处理法、紫外线处理法等干式处理法、使用水、酸性或碱性化学试剂、有机溶剂等的湿式处理法来进行表面处理。
[0029]作为将上述底漆树脂组合物涂覆于上述支撑体(A)的表面后,将该涂覆层所含的溶剂除去的方法,例如通常的方法为使用干燥机进行干燥而使上述溶剂挥发。作为干燥温度,只要设定为能够使上述溶剂挥发、且不会对上述支撑体(A)造成热变形等不良影响的范围的温度即可。
[0030]使用上述底漆树脂组合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在由聚烯烃系树脂(a)构成的支撑体(A)上依次层叠底漆层(B)、金属粒子层(C)和金属镀层(D)而成,所述底漆层(B)含有具有有机溶剂可溶性或水分散性的聚烯烃系树脂(b)。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体,所述溶剂可溶性聚烯烃系树脂(b)为选自由聚丙烯、氯化聚丙烯、氯化聚丙烯改性丙烯酸树脂和水性氯化聚丙烯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体,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士川亘岩本明洋白发润
申请(专利权)人:DIC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