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4095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以更高的水平兼顾在干燥路面的操纵稳定性以及湿地性能的轮胎。轮胎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被指定向车辆安装的方向,包括内侧胎面端(Ti)、外侧胎面端(To)、第一周向沟(5)、第二周向沟(6)、第三周向沟(7)以及四个陆地部(4)。第二周向沟(6)的沟宽小于第一周向沟(5)的沟宽以及第三周向沟(7)的沟宽。四个陆地部(4)包括:在第二周向沟(6)与第三周向沟(7)之间划分出的外侧胎冠陆地部(12)。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2)设置有完全横穿外侧胎冠陆地部(12)的多个横穿刀槽(15)。部(12)的多个横穿刀槽(15)。部(12)的多个横穿刀槽(1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

技术介绍

[0002]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具有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的轮胎。上述轮胎通过确定沟的配置,由此期待湿地性能、耐磨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的提高。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

56782号公报
[0004]近年来,伴随车辆的高性能化,轮胎谋求在干燥路面的操纵稳定性以及湿地性能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以在公路以及环形路线双方使用为前提的轮胎中该趋势显著。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那样的问题所做出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以更高水平兼顾在干燥路面的操纵稳定性以及湿地性能的轮胎。
[0006]本专利技术是具有胎面部的轮胎,所述胎面部被指定向车辆安装的方向,所述胎面部包括: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的内侧的内侧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的外侧的外侧胎面端、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三条周向沟、以及被所述三条周向沟划分出的四个陆地部,所述三条周向沟包括:配置在所述内侧胎面端与轮胎赤道之间的第一周向沟、配置在所述外侧胎面端与轮胎赤道之间的第二周向沟、以及配置在所述第一周向沟与所述第二周向沟之间的第三周向沟,所述第二周向沟的沟宽小于所述第一周向沟的沟宽以及所述第三周向沟的沟宽,所述四个陆地部包括:在所述第二周向沟与所述第三周向沟之间划分出的外侧胎冠陆地部,在所述外侧胎冠陆地部设置有完全横穿所述外侧胎冠陆地部的多个横穿刀槽。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所述横穿刀槽包括:与所述第二周向沟连通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三周向沟连通的第二部分、以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3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角度θ1以及所述角度θ2分别为0
°
~10
°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角度θ3为20
°
~70
°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二部分横贯轮胎赤道。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横穿刀槽的最大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周向沟的最大深度。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横穿刀槽的最大深度小于所述第三周向沟的最大深度。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四个陆地部包括:在所述外侧胎面端与所述第二周向沟之间划分出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外侧胎面端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多个外侧胎肩横沟。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胎肩横沟的沟宽小于所述第三周向沟的沟宽。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胎肩横沟的轮胎周向的配置间距小于所述横穿刀槽的轮胎周向的配置间距。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能够以更高水平兼顾在干燥路面的操纵稳定性以及湿地性能。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18]图2是图1的外侧胎肩陆地部以及外侧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0019]图3是图2的A

A线剖视图。
[0020]图4是图2的B

B线剖视图。
[0021]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22]图6是图5的外侧胎肩陆地部以及外侧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0023]图7是图5的内侧胎肩陆地部以及内侧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0024]图8是比较例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2...胎面部;3...周向沟;4...陆地部;5...第一周向沟;6...第二周向沟;7...第三周向沟;12...外侧胎冠陆地部;15...横穿刀槽;Ti...内侧胎面端;To...外侧胎面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的一个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为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适合作为环形路线行驶、汽车障碍赛等通过乘用车在柏油路行驶的赛车运动用轮胎使用。但本专利技术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应用于重载荷用的充气轮胎、轮胎的内部不填充加压的空气的非空气式轮胎。
[0027]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轮胎1的胎面部2被指定向车辆安装的方向。在图1所示的轮胎1中表示为:左侧为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右侧为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向车辆安装的方向例如在侧壁部(省略图示)用文字或者符号表示。
[0028]胎面部2包括: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Ti、以及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To。内侧胎面端Ti以及外侧胎面端To是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并以外倾角0
°
接地于平面时最靠轮胎轴向外侧的接地位置。
[0029]上述正规状态是在规定了各种规格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被填充正规内压并且无负载的状态。在为未规定各种规格的轮胎、非空气式轮胎的情况下,上述正规状态是指与轮胎的使用目的对应的标准的使用状态且无负载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允许橡胶成形品所含的通常的误差。
[0030]“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

Measuring Rim”。
[0031]“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空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
[0032]“正规载荷”是在规定了各种规格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加载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另外,在为未规定各种规格的轮胎、非空气式轮胎的情况下,“正规载荷”是指在轮胎的标准使用状态下作用于一个轮胎的载荷。上述“标准使用状态”是指在与轮胎的使用目的对应的标准的车辆安装有轮胎,并且上述车辆在能够行驶的状态下静止在平坦的路面上的状态。
[0033]胎面部2包括:内侧胎面端Ti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内侧区域2A、和外侧胎面端To与轮胎赤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被指定向车辆安装的方向,所述胎面部包括: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的内侧的内侧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的外侧的外侧胎面端、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三条周向沟、以及被所述三条周向沟划分出的四个陆地部,所述三条周向沟包括:配置在所述内侧胎面端与轮胎赤道之间的第一周向沟、配置在所述外侧胎面端与轮胎赤道之间的第二周向沟、以及配置在所述第一周向沟与所述第二周向沟之间的第三周向沟,所述第二周向沟的沟宽小于所述第一周向沟的沟宽以及所述第三周向沟的沟宽,所述四个陆地部包括:在所述第二周向沟与所述第三周向沟之间划分出的外侧胎冠陆地部,在所述外侧胎冠陆地部设置有完全横穿所述外侧胎冠陆地部的多个横穿刀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穿刀槽包括:与所述第二周向沟连通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三周向沟连通的第二部分、以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3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高和真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