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舜琪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综合利用余热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33848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22
工业企业中往往是多种余热源并存,且温度梯度相差大。实际利用中都是将某一热源作为单独系统、单一设计、独立运行。这样就使得回收后的余热温度始终处于某一温度点,使用范围狭窄。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综合利用余热控制系统,是根据热力学作为理论基础,将多个独立余热回收系统作为子系统,见摘要附图虚线框内余热系统I、余热系统II、余热系统III。然后再将各子系统视作一个大系统,见大虚线框内智能综合利用余热控制系统IV。用PLC人工智能综合控制的方法,将子系统的参数进行分析、逻辑运算,在大系统中统一控制、协调。按以废制废、低温高制、适度使用、提升品位、生态循环的原则,将低品位的热能转化为高品位热能。做到充分、合理、全过程、低成本将余热吃干榨尽。低成本将余热吃干榨尽。低成本将余热吃干榨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综合利用余热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综合利用余热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严重,高效和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重视。当前,我国能源利用仍然存在着利用“两低一大”的难题(效率低、经济效益低、生态环境压力大)。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作为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标主要依靠工业领域。
[0003]工业是主要的耗能领域,也是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30%左右。除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外,工业余热利用率低,能源(能量)没有得到充分综合利用是造成能耗高的重要原因。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至少50%的工业耗能以各种形式的余热被直接废弃。因此从另一角度看,我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广泛存在于工业各行业生产过程中。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率达60%,余热利用率提升空间大,节能潜力巨大。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又被认为是一种“新能源”,近年来成为推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内容。
[0004]虽然余热资源来源广泛、温度范围大、存在形式多样,但从余热利用角度看,余热资源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点:

大部分低品位余热资源含有腐蚀性的物质,对设备长期安全运行构成很大的影响;
②<br/>有的低品位余热资源具有间歇性的特点,难于连续运行;

由于品位较低,难以在现场附近寻找到合适的供热 (冷)负荷;

用于发电,效率较低,技术还有待成熟,经济效益不佳。
[0005]根据余热资源在利用过程中能量的传递或转换特点,国内目前的工业余热在利用途径上有:余热直接利用、余热发电、余热综合利用;在利用技术上有:热交换技术、热功转换技术和余热制冷制热技术。
[0006]低温余热源在工业企业中往往有多种形式同时存在。在利用技术上,它们都被设计为独立的系统进行运行。热量并未能够按照其温度梯度的不同,加以综合利用。所以,余热利用率低,浪费大,使用成本高。比较典型的低品位余热资源有:

锅炉(加热炉)等排放的烟气,一般在140~180℃;

高炉渣、炼钢渣的冲渣水,温度在60~90℃;

循环冷却水,大部分在30~50℃;

油田开采出水,在30~60℃;

矿井坑道水,在25~30℃;

浴池洗浴废水,在30~ 38℃。这些种类繁多的余热资源绝大多数是工业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从经济性出发,需要结合工艺生产进行系统整体的设计布置,综合利用余热,以提高余热利用以及系统设备的效率。
[0007]上述可知,工业余热和废热目前在我国的利用率较低,不但造成了能源的巨大浪费,而且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环境污染。从工程自身的热量需求情况出发,实现对余热的梯度智能综合利用是当前余热利用的方向。所以,余热利用技术的背景可概括为:
[0008]节能的需要:充分使用余热资源可以大量降低电能的消耗;
[0009]环境的需要:节能减排、改善环境是当前经济发展中高度重视的问题;
[0010]企业的需要:节能降耗,减少成本是企业核心任务之举。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为了解决上述余热资源综合利用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涉及智能综合利用余热控制系统。
[0012]低温余热不能直接利用,必须先将其能量收集并进行转换后方可加以利用。
[0013]通常方法是利用热交换技术将各种不同的余热转换成热水,一是热水是最好的热媒,便于转换;二是转换后的热水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或生活;三是热水可以继续再转换成蒸汽等用于其他用途,如发电、烘干等。
[0014]下面以水为例进行说明,设定系统循环侧介质的终止温度为t

(也称终温),介质的初始温度为t

(也称初温)。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用ΔU表示物体内能的增加量,用Q表示物体吸收的热量,用W表示外界对物体做的功,那么ΔU=Q+W就是能量守恒公式,即系统的内能(ΔU)=系统吸收的热量 (Q)+外界对系统做功(W)。公式可以写成ΔU=cm(t


t

)+W,可知,随着循环侧不断吸收热源侧的热能,温度不断升高,t

的温度值将趋于t

的温度值,当t


t

趋于0时,即加热温度到极限时,ΔU≈W。此时水泵消耗的电能 (常规能源)等于系统热水的能量,即温差Δt=t


t

与被加热介质(水)吸收的能量成正比。
[0015]使用中,由于余热资源没有整合,在单个余热系统中ΔU趋近或等于W时,意味着水泵耗费的电能是在维持终温t

的不变,如此耗费电能就不具有利用的价值。如何将多种余热源进行转换后加以综合再利用,成为本专利技术技术的核心。如将煤矿企业中瓦斯发电后的烟气余热、压风机组油温余热、洗浴废水余热等进行换热后加以整合,制成高温蒸汽,再用于发电、烘干和洗浴等。如此,既充分利用余热资源,又不浪费常规电能,就需要通过PLC智能控制系统加以解决。
[0016]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源侧的高品质能在不断释放热量时,循环侧的低品质能的温度也在不断升高。由于系统不是静态系统,所以热源侧的温度不可能等于循环侧的温度,从而达到平衡。在其传热过程中,要有部分能量耗散掉,这部分耗散掉的能量,其实就是高品质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贬值部分,热量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利用,所以出现能量转换率η。
[0017]本专利技术技术就是依据热力学第一原理(能量守恒原理)和热力学第二原理 (能量贬值原理)作为理论基础,把多个独立余热转换系统视作子系统,各子系统再整合成一个大系统,该系统用智能综合利用余热控制系统,即PLC控制系统进行整合(见附图,图中虚线框内为一独立系统)。让控制系统对使用中的多个独立余热转换支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统一由PLC控制系统进行整合控制,即低温高制的原则,使低温余热转换为高温热源,为进一步再利用打下基础。
[0018]一个工业企业往往同时存在着多个余热资源,在多个余热转换系统中,每个系统一次侧热源的温度都不一样,那么换热后的二次侧热水温度也不一样,即二次侧终温的高低是随一次侧余热源温度高低决定的。二次侧热水终温有两种情况,一是存贮在固定容器
的冷水,经过连续不断地循环加热,最终达到热量平衡后的终止温度,达到终温后温度不再上升;二是人为设定某一温度点(通常也需要不断循环后才能达到)。不管是人为设定终温,还是不断循环平衡后得到的终温。无论那种情况,换热后的热水温度都小于或等于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综合利用余热控制系统,形式包含(但不限于)用PLC控制系统,将各个子系统视作一个大系统,对各余热回收系统的温度进行逐级提升,最终实现低温高制,用余热获取高品位热能,达到余热综合回收利用的目的。根据余热波动的特点,PLC首先自动识别热源,以余热、废热等为主,耗电大的换热系统为辅,如热泵系列;其次,选取余热源温度最高的系统为基准,按照温度降阶选取其余余热源的热水。即:如果高温余热系统制取热水量大时,一定终温下的各个低温子系统热水量跟不上,PLC在单位时间内,自动将各个子系统按照温度高低排序,降低子系统终温设定值,以满足高温系统的水量;如果高温余热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制取热水量小时,即高温与热量少时,一定终温下的各个低温子系统余热水量富裕。PLC仍然自动按照温度高低排序的方法取用,就高不就低,直至停掉耗电量大热泵换热系统,如空气源热泵机组等。该智能综合利用余热控制系统特征在于:(1)对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一IntClF二八D二一零零
申请(专利权)人:杨舜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