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室内导览的移动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3675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室内导览的移动机器人,其包括导览机器人、第一支撑杆、筒体、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螺杆;导览机器人底部设置移动底盘,导览机器人头部前侧设置体感装置;第一支撑杆穿过导览机器人,第一支撑杆两端均设置第一盒体;两组筒体分别设置在第一盒体上;第二支撑杆滑动设置在筒体内壁上,第二支撑杆底部设置第二盒体,第二盒体上设置高度检测装置;螺杆一端与第一盒体内壁转动连接,螺杆另一端插入螺纹孔内;第三支撑杆两端分别与两组第二盒体转动连接,第三支撑杆上设置显示屏;导览机器人内设置第二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根据交互人员的身高来调整显示屏的展示高度和展示角度,使用更加人性化。使用更加人性化。使用更加人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室内导览的移动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室内导航机器人
,具体是指一种可室内导览的移动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室内环境配备了移动型的室内导览机器人,用来与人员互动,带领人员去特定场所以及为人员提供场所解说之类的功能。现有公开号为CN104102220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监测人体位置的导览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其可以依人体手势指令移动,不论前进或转弯可持续追踪人体位置,并依据人体身高,调整导览机器人之屏幕角度,使屏幕达到最佳使用位置。该导览机器人都会有一块显示屏,可以用来向人员展示相关场所及物品,或者提供手动查询等功能,但现有的机器人结构固定,显示屏固定安装在机器人上,其角度以及高度都无法调节,无法根据不同身高的使用者进行调节,一般显示屏的高度都较低来适应较矮的人,这就导致大部分的人观看或使用显示屏时都需要弯腰,使用不便,仅仅通过调整屏幕角度来适应不同身高的人查看,无法解决较高的人使用时需要弯腰的问题,人性化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根据交互人员的身高来调整显示屏的展示高度和展示角度的可室内导览的移动机器人。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可室内导览的移动机器人,包括导览机器人、第一支撑杆、筒体、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螺杆;
[0005]所述导览机器人内设置第一控制系统,导览机器人底部设置移动底盘,导览机器人头部前侧设置有检测人体与其之间距离以及人体身高体感装置;所述第一支撑杆水平横向穿过导览机器人,导览机器人内设置有带动第一支撑杆转动的第一旋转组件,第一支撑杆两端均设置第一盒体;所述筒体设置两组,两组筒体分别向下前方倾斜设置在第一盒体上;所述第二支撑杆滑动设置在筒体内壁上,第二支撑杆上沿其轴线方向设置螺纹孔,第二支撑杆底部设置第二盒体,第二支撑杆设置两组,其中一组第二盒体上设置有检测其距离地面高度的高度检测装置;所述螺杆与螺纹孔配合,螺杆一端与第一盒体内壁转动连接,螺杆另一端插入螺纹孔内,螺杆设置两组,导览机器人上设置有带动两组螺杆同步转动的第二旋转组件;所述第三支撑杆两端分别与两组第二盒体转动连接,第三支撑杆上设置显示屏,其中一组第二盒体内设置有带动第三支撑杆转动的第三旋转组件;导览机器人内设置第二控制系统,第二控制系统与第一旋转组件、第二旋转组件以及第三旋转组件均控制连接,第二控制系统与体感装置、显示屏以及高度检测装置均电性连接。
[0006]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旋转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支撑板水平设置在导览机器人内壁上;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第一支撑板上,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转动杆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转动杆
键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支撑杆键连接,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
[0007]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旋转组件包括蜗轮、蜗杆、第二支撑板、第二电机、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蜗轮设置在螺杆上,蜗轮位于第一盒体内,蜗轮设置两组;所述导览机器人两侧分别设置有供蜗杆穿过的第一弧形槽,所述蜗杆水平横向穿过导览机器人,蜗杆两端分别与两组第一盒体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在导览机器人内壁上,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供蜗杆穿过的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弧形槽与第一弧形槽弧度相同;所述第二电机沿弧形滑动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滑动方向与第二弧形槽方向相同,第二电机上设置环形套,环形套套在蜗杆上,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转动杆传动连接;所述第三齿轮设置在蜗杆上;所述第四齿轮设置在第二转动杆上,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
[0008]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地,所述导览机器人左右两侧外壁上均设置两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与第一弧形槽弧度相同,两组弧形板分别位于第一弧形槽上下两侧。
[0009]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旋转组件包括第三电机、圆形刻度盘、指针和摄像装置;所述第三支撑杆一端插入第二盒体内并与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三电机设置在第二盒体内壁上;所述圆形刻度盘设置在第三支撑杆上,圆形刻度盘位于第二盒体内,圆形刻度盘与第三支撑杆同轴设置,圆形刻度盘朝向第三电机的端面上设置一圈角度刻度值;所述指针竖直设置在第二盒体内壁上,所述指针指向圆形刻度盘上的一条刻度线;所述摄像装置设置在第二盒体内壁上,摄像装置位于圆形刻度盘与第三电机之间,摄像装置摄像头朝向指针和圆形刻度盘。
[0010]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盒体为方形或圆形。
[0011]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盒体为方形或圆形。
[0012]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屏为方形。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体感装置用来检测与其交互人员的身高以及人员与其之间的距离,第二控制系统根据身高设定的合适高度和角度并调整显示屏,便于根据交互人员的身高来调整显示屏的展示高度和展示角度,人员观看和使用显示屏不需要弯腰,使用更加人性化;
[0015](2)本技术结构设置合理,功能完善,使得不同身高人群均能较好的使用室内的导览机器人,改善了不同人群对室内导览移动机器人的体验,适宜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1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为明显: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仰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中B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中C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3]其中:1、导览机器人;2、移动底盘;3、体感装置;4、第一支撑杆;5、第一盒体;6、第一支撑板;7、第一电机;8、第一齿轮;9、第二齿轮;10、筒体;11、第二支撑杆;12、第二盒体;13、第三支撑杆;14、显示屏;15、高度检测装置;16、螺杆;17、蜗轮;18、蜗杆;19、第一弧形槽;20、弧形板;21、第二支撑板;22、第二电机;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三电机;26、圆形刻度盘;27、指针;28、摄像装置;29、第二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室内导览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览机器人(1)、第一支撑杆(4)、筒体(10)、第二支撑杆(11)、第三支撑杆(13)和螺杆(16);所述导览机器人(1)内设置第一控制系统,导览机器人(1)底部设置移动底盘(2),导览机器人(1)头部前侧设置有检测人体与其之间距离以及人体身高体感装置(3);所述第一支撑杆(4)水平横向穿过导览机器人(1),导览机器人(1)内设置有带动第一支撑杆(4)转动的第一旋转组件,第一支撑杆(4)两端均设置第一盒体(5);所述筒体(10)设置两组,两组筒体(10)分别向下前方倾斜设置在第一盒体(5)上;所述第二支撑杆(11)滑动设置在筒体(10)内壁上,第二支撑杆(11)上沿其轴线方向设置螺纹孔,第二支撑杆(11)底部设置第二盒体(12),第二支撑杆(11)设置两组,其中一组第二盒体(12)上设置有检测其距离地面高度的高度检测装置(15);所述螺杆(16)与螺纹孔配合,螺杆(16)一端与第一盒体(5)内壁转动连接,螺杆(16)另一端插入螺纹孔内,螺杆(16)设置两组,导览机器人(1)上设置有带动两组螺杆(16)同步转动的第二旋转组件;所述第三支撑杆(13)两端分别与两组第二盒体(12)转动连接,第三支撑杆(13)上设置显示屏(14),其中一组第二盒体(12)内设置有带动第三支撑杆(13)转动的第三旋转组件;导览机器人(1)内设置第二控制系统,第二控制系统与第一旋转组件、第二旋转组件以及第三旋转组件均控制连接,第二控制系统与体感装置(3)、显示屏(14)以及高度检测装置(15)均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室内导览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6)、第一电机(7)、第一齿轮(8)和第二齿轮(9);所述第一支撑板(6)水平设置在导览机器人(1)内壁上;所述第一电机(7)设置在第一支撑板(6)上,第一电机(7)的输出轴与第一转动杆连接,所述第一齿轮(8)与第一转动杆键连接;所述第二齿轮(9)与第一支撑杆(4)键连接,第二齿轮(9)与第一齿轮(8)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室内导览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组件包括蜗轮(17)、蜗杆(18)、第二支撑板(21)、第二电机(22)、第三齿轮(23)和第四齿轮(24);所述蜗轮(17)设置在螺杆(16)上,蜗轮(17)位于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衍标伏波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