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旋转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249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支撑旋转结构,主要包括一座体,座体的底面中心位置具有向下凸出的第一支撑件,第一支撑件具有可向上压缩的第一底端部,座体的底面周围具有向下凸出的至少一第二支撑件,至少一第二支撑件的底面具有一第二底端部,第二底端部的水平位置高于压缩前的第一底端部的水平位置,且第二底端部的水平位置等于压缩后的第一底端部的水平位置。借此,当座体载重之后,即可让第一支撑件变形以形成具有高度静摩擦力的旋转中心,而使座体以第一底端部为支点而转动,同时让至少一第二支撑件形成第一支撑件周围的支撑,以维持整体转动的稳定。定。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旋转结构


[0001]本技术有关于一种支撑旋转结构,尤指一种在载重之后,能经由变形以形成具有高度静摩擦力的旋转中心,并能维持转动的稳定性。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常见的诸如平板计算机或AIO计算机之类的平面式电子装置,大都会通过一支撑脚架的支撑,让平面式电子装置站立着,支撑脚架的底座会再通过枢设一转动结构,借以让显示设备可以水平左右旋转,让平板计算机定位在不同的角度上,以方便使用者触控操作,例如CN201078792Y专利案的图1及图2所示。但是CN201078792Y专利案所揭示的传统转动结构,由于在支柱与底座之间设有多个零组件(组件符号24~27)并以铆接方式结合,并不方便拆装。
[0003]之后由于科技的进步,逐渐有将电子功能组件结合在支撑脚架之中,让支撑脚架能具有扬声或炫光的效果,借以取代喇叭等周边产品产生,例如TWM563512U专利案所揭示的结构。其支撑脚架在结合电子功能组件后,虽然能经由螺丝(紧迫件34)的锁接,让转动结构的设计能够方便支柱与底座的拆离及组接,并能实时达到导电及传输讯号的作用。但是不管是使用铆接或是锁接的方式,都会让底座必须具有较大的厚度以容纳传统转动结构所需要的多个零组件,而难以达到薄型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为了提供一种有别于现有技术的结构,并改善上述缺点,专利技术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技术的产生。
[0005]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旋转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转动结构”的结构复杂而不方便拆装,以及难以达到薄型化的问题。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的支撑旋转结构包括一座体,座体的底面中心位置具有向下凸出的一第一支撑件,第一支撑件具有可向上压缩的一第一底端部,座体以第一底端部为支点而转动,座体的底面周围具有向下凸出的至少一第二支撑件,至少一第二支撑件的底面具有一第二底端部,第二底端部的水平位置高于压缩前的第一底端部的水平位置,且第二底端部的水平位置等于压缩后的第一底端部的水平位置。
[0007]实施时,座体包括一上盖及一基座,上盖的顶面向上凸出一连结部,供向上连接一支撑脚架。
[0008]实施时,座体内具有一容纳空间,供容纳定位至少一电子功能组件。
[0009]实施时,座体的底面中心位置具有一定位部,供连接第一支撑件的上半部。
[0010]实施时,定位部为座体底面中心位置向上凹陷的一凹槽,供套接第一支撑件的上半部。
[0011]实施时,基座的底面周围具有向上凹陷的至少一凹陷部,供容纳定位至少一第二支撑件的上半部。
[0012]实施时,第一底端部为向下凸出的圆弧形体。
[0013]实施时,第一底端部的周围形成向上起伏的凹凸状周边,凹凸状周边的水平位置高于或等于第二支撑件的水平位置。
[0014]进一步的,第一底端部为向下渐缩的锥形体。
[0015]进一步的,第一底端部为中央凹陷的向下弧凸形体。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通过在一座体的底面中心位置设有向下凸出的第一支撑件,并在座体的底面周围设有向下凸出的至少一第二支撑件的结构,使在载重之后,让第一支撑件变形以形成具有高度静摩擦力的旋转中心,让显示器能左右旋转,同时维持转动的稳定,借以简化结构及零件,并在加装电子功能组件之后,仍能让整个座体变薄,以满足薄型化的需求。
[0018]为便于对本技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以详细说明其实施方式如后述。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21]图3为图2的A

A

剖面图;
[0022]图4为图3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连接支撑脚架与显示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底端部的一实施样态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7为本技术的第一底端部的另一实施样态的剖面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支撑旋转结构;2:座体;21:上盖;22:基座;221:定位部;222:凹陷部;23:连结部;24:支撑脚架;25:显示器;26:容纳空间;27:电子功能组件;3:第一支撑件;31:第一底端部;4:第二支撑件;41:第二底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8]本技术为一种支撑旋转结构,在一座体的底面中心位置具有向下凸出的一第一支撑件,第一支撑件具有可向上压缩的第一底端部;座体的底面周围具有向下凸出的至少一第二支撑件,至少一第二支撑件的底面具有一第二底端部,第二底端部的水平位置高于压缩前的第一底端部的水平位置,且第二底端部的水平位置等于压缩后的第一底端部的水平位置。借以在座体载重之后,能通过第一支撑件的变形以形成具有高度静摩擦力的旋转中心,并通过至少一第二支撑件所形成的支撑,以维持整体转动的稳定。
[0029]请参阅图1~图5所示,其为本技术支撑旋转结构1的较佳实施例,主要包括一座体2、一第一支撑件3以及一第二支撑件4,其中座体2包括上、下相对结合的一上盖21及一基座22,上盖21为底面开放的四方形框,上盖21的顶面向上凸出一连结部23,连结部23向上连结一支撑脚架24的底端,支撑脚架24的顶端连接一平面式电子装置,例如一显示器25的背面。基座22为四方形平板,上盖21与基座22之间具有一容纳空间26,供容纳定位无线充电模块之类的电子功能组件27。基座22的底面中心位置具有向上凹陷的一圆形凹槽,该圆形凹槽作为定位部221;基座22的底面四边具有向上凹陷的连续性框形缺槽,该框形缺槽作为
凹陷部222。实施时,凹陷部222也可为多个凹槽,并分别排列于定位部221周围,并靠近基座22底面四边的位置上。实施时,上盖21与基座22的结构形状也可为相互对应的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状。
[0030]第一支撑件3为橡胶材质的圆形板,基座22底面中心位置的定位部221套接第一支撑件3的上半部,借以让第一支撑件3与基座22形成紧密的连结,并让第一支撑件3的下半部凸出于座体2的基座22底面。第一支撑件3的下半部为向下凸出的圆弧形体,该圆弧形体作为第一底端部31。实施时,第一底端部31的外形也可如图6所示在圆弧形体的周围形成向上起伏的凹凸状周边,凹凸状周边的水平位置高于或等于第二支撑件4的水平位置,凹凸状周边的顶端的水平位置高于或等于第二支撑件4的底端水平位置;或是如图7所示为中央凹陷的向下弧凸形体;或是向下渐缩的锥形体。
[0031]而第二支撑件4为一框形平板,第二支撑件4的上半部容纳定位于基座22底面的凹陷部222内,借以让第二支撑件4的下半部向下凸出于基座22的底面。实施时,第二底端部41也可由基座22的底面直接向下延伸而成。第二支撑件4的底面具有绒布材质的一第二底端部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旋转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座体,该座体的底面中心位置具有向下凸出的一第一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具有可向上压缩的一第一底端部,该座体以该第一底端部为支点而转动;该座体的底面周围具有向下凸出的至少一第二支撑件,该至少一第二支撑件的底面具有一第二底端部,该第二底端部的水平位置高于压缩前的该第一底端部的水平位置,且该第二底端部的水平位置等于压缩后的该第一底端部的水平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撑旋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座体包括一上盖及一基座,该上盖的顶面向上凸出一连结部,供向上连接一支撑脚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支撑旋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座体内具有一容纳空间,供容纳定位至少一电子功能组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撑旋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座体的底面中心位置具有一定位部,供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政伟
申请(专利权)人: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