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IPV光伏板件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2440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BIPV光伏板件固定结构,属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包括点式固定端子、组件安装檩条、主导水槽、副导水槽和副导水槽夹具;点式固定端子包括底座和若干固定在底座两侧的驳接爪,底座与厂房檩条连接,驳接爪与组件安装檩条连接;主导水槽安装在光伏组件短边侧的下方,且底板坐落在底座上,两侧板分别与两侧的驳接爪连接;副导水槽安装在相邻光伏组件长边侧间隙的下方,且通过副导水槽夹具与主导水槽连接,副导水槽的两端分别搭接在相邻主导水槽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能够与现有的屋顶结构进行良好地结合,有利于屋顶雨水的尽快排出,便于安装和维护。便于安装和维护。便于安装和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BIPV光伏板件固定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太阳能光伏发电
,具体涉及一种BIPV光伏板件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0002]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应用太阳能发电的一种新概念,简单地讲就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阵安装在建筑的围护结构外表面来提供电力。由于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不占用额外的地面空间,是光伏发电系统在城市中广泛应用的最佳安装方式,因而倍受关注。
[0003]现有的BIPV技术中民用建筑居多,而工商业屋顶BIPV系统技术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改良;现有的工商业BIPV技术通过夹具导轨等构建,成本高,而且美观度不好;通常都是在现有彩钢瓦构型上开发技术,BIPV结合度不高,且安装不便捷,不利于安装维护;当雨天时,由于结构复杂,不利于雨水的尽快排出,往往造成雨水淤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BIPV光伏板件固定结构,结构设计合理,能够与现有的屋顶结构进行良好地结合,有利于屋顶雨水的尽快排出,便于安装和维护。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BIPV光伏板件固定结构,包括点式固定端子、组件安装檩条、主导水槽、副导水槽和副导水槽夹具;点式固定端子包括底座和若干固定在底座两侧的驳接爪,底座与厂房檩条连接,驳接爪与组件安装檩条连接;主导水槽安装在光伏组件短边侧的下方,且底板坐落在底座上,两侧板分别与两侧的驳接爪连接;副导水槽安装在相邻光伏组件长边侧间隙的下方,且通过副导水槽夹具与主导水槽连接,副导水槽的两端分别搭接在相邻主导水槽的上方。
[0007]优选地,还包括光伏夹具,光伏夹具通过连接件与组件安装檩条连接,并分别按压在相邻的光伏组件上。
[0008]进一步优选地,光伏夹具为长方体扁型的金属块,金属块两端分别按压在相邻的光伏组件上,金属块中部设有螺孔,螺孔通过螺栓与组件安装檩条连接。
[0009]优选地,点式固定端子的底座为方形,底座上开设有底座螺丝孔,底座螺丝孔通过螺栓与厂房檩条连接;若干驳接爪对称分布在底座轴线的两侧,驳接爪为向外侧倾斜的斜柱体,驳接爪内侧开设有驳接爪侧螺丝孔,驳接爪侧螺丝孔通过螺栓与主导水槽连接;驳接爪的顶面开设有驳接爪上螺丝孔,驳接爪上螺丝孔通过螺栓与组件安装檩条连接。
[0010]进一步优选地,驳接爪的斜度与主导水槽的两侧板斜度匹配。
[0011]优选地,所有驳接爪的顶面共面。
[0012]优选地,点式固定端子为一体成型件。
[0013]优选地,主导水槽和副导水槽均为倒梯形结构。
[0014]进一步优选地,副导水槽夹具为包括第一斜面、垂直面和第二斜面的多面体结构,第一斜面的斜度与副导水槽两侧板的斜度匹配,第一斜面上开设有若干用于与副导水槽两侧板连接的螺孔;第二斜面的斜度与主导水槽两侧板的斜度匹配,第二斜面开设有若干用于与主导水槽两侧板连接的螺孔;垂直面与第二斜面相对,垂直面上开设有若干贯通垂直面和第二斜面的用于与主导水槽连接的螺孔。
[0015]优选地,主导水槽的底板与底座之间设有调整垫片。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7]本技术公开的BIPV光伏板件固定结构,通过点式固定端子实现与厂房檩条和组件安装檩条的可靠固定安装,主导水槽通过点式固定端子安装在光伏组件短边侧的下方,能够将短边侧漏雨导出;副导水槽通过副导水槽夹具安装在相邻光伏组件长边侧间隙的下方,并且两端分别搭接在相邻主导水槽的上方,能够将光伏组件长边侧间隙的漏雨导入到主导水槽中一起排出。该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较低,模块化的组件便于安装和后期维护、更换;能够与现有建筑物良好地结合,美观、适应性好;同时能够将雨水尽快排出,避免雨水淤积造成建筑内部漏水以及影响整个装置的寿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0018]进一步地,光伏夹具能够对光伏组件进行按压固定,提高稳定性和牢固性。
[0019]进一步地,点式固定端子的结构紧凑,通过底座和驳接爪就能实现与厂房檩条和组件安装檩条的固定,并且将主导水槽和副导水槽进行安装定位,成本低、功能好。
[0020]更进一步地,驳接爪的斜度与主导水槽的两侧板斜度匹配,便于安装,且提高结构的牢固度。
[0021]进一步地,所有驳接爪的顶面共面,能够保证光伏组件的安装质量。
[0022]进一步地,点式固定端子为一体成型件,制造方便、成本低、强度高。
[0023]进一步地,主导水槽和副导水槽均为倒梯形结构,上开口大有利于收集雨水和尽快排出。
[0024]更进一步地,副导水槽夹具的结构能够与其它部件良好地匹配,提高结构的紧凑性。
[0025]进一步地,主导水槽的底板与底座之间设有调整垫片,能够根据建筑结构调整主导水槽的角度,使雨水尽快排出,不会造成淤积。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斜视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俯视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的点式固定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的副导水槽与主导水槽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的副导水槽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1为点式固定端子,11为底座,12为底座螺丝孔,13为驳接爪,14为驳接爪侧螺丝孔,15为驳接爪上螺丝孔,2为组件安装檩条,3为主导水槽,4为副导水槽,5为光伏夹具,6为副导水槽夹具,61为第一斜面,62为垂直面,63为第二斜面,7为厂房檩条,8为光伏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3]本技术公开的一种BIPV光伏板件固定结构整体结构,包括点式固定端子1、组件安装檩条2、主导水槽3、副导水槽4和副导水槽夹具6;点式固定端子1包括底座11和若干固定在底座11两侧的驳接爪13,底座11与厂房檩条7连接,驳接爪13与组件安装檩条2连接;主导水槽3安装在光伏组件8短边侧的下方,且底板坐落在底座11上,两侧板分别与两侧的驳接爪13连接;副导水槽4安装在相邻光伏组件8长边侧间隙的下方,且通过副导水槽夹具6与主导水槽3连接,副导水槽4的两端分别搭接在相邻主导水槽3的上方。
[0034]在本技术的一个较优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光伏夹具5,光伏夹具5通过连接件与组件安装檩条2连接,并分别按压在相邻的光伏组件8上。
[0035]优选的,光伏夹具5为长方体扁型的金属块,金属块两端分别按压在相邻的光伏组件8上,金属块中部设有螺孔,螺孔通过螺栓与组件安装檩条2连接。
[0036]在本技术的一个较优的实施例中,点式固定端子1的底座11为方形,底座11上开设有底座螺丝孔12,底座螺丝孔12通过螺栓与厂房檩条7连接;若干驳接爪13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IPV光伏板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点式固定端子(1)、组件安装檩条(2)、主导水槽(3)、副导水槽(4)和副导水槽夹具(6);点式固定端子(1)包括底座(11)和若干固定在底座(11)两侧的驳接爪(13),底座(11)与厂房檩条(7)连接,驳接爪(13)与组件安装檩条(2)连接;主导水槽(3)安装在光伏组件(8)短边侧的下方,且底板坐落在底座(11)上,两侧板分别与两侧的驳接爪(13)连接;副导水槽(4)安装在相邻光伏组件(8)长边侧间隙的下方,且通过副导水槽夹具(6)与主导水槽(3)连接,副导水槽(4)的两端分别搭接在相邻主导水槽(3)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IPV光伏板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伏夹具(5),光伏夹具(5)通过连接件与组件安装檩条(2)连接,并分别按压在相邻的光伏组件(8)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IPV光伏板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光伏夹具(5)为长方体扁型的金属块,金属块两端分别按压在相邻的光伏组件(8)上,金属块中部设有螺孔,螺孔通过螺栓与组件安装檩条(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IPV光伏板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点式固定端子(1)的底座(11)为方形,底座(11)上开设有底座螺丝孔(12),底座螺丝孔(12)通过螺栓与厂房檩条(7)连接;若干驳接爪(13)对称分布在底座(11)轴线的两侧,驳接爪(13)为向外侧倾斜的斜柱体,驳接爪(13)内侧开设有驳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培鑫李腾张立英吕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