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倒流防止器的排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2280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倒流防止器的排水器,涉及排水器技术领域。用于倒流防止器的排水器,包括中腔外壳,中腔外壳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中腔外壳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水管,中腔外壳顶部固定连接有上腔外壳,上腔外壳左侧固定连接有连通管道,上腔外壳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中腔外壳和上腔外壳内部设置有封阀结构,封阀结构包括转动槽,转动槽开设于中腔外壳和上腔外壳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封阀结构的设置,封阀结构可以对进水口和连通管道进行封闭,然后取下顶板对弹性柱进行更换,更换过程中由于封阀结构的存在,上腔与中间腔均不会有介质进入,无需拆下排水器进行更换,实现了更换过程更加方便的效果。实现了更换过程更加方便的效果。实现了更换过程更加方便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倒流防止器的排水器


[0001]本技术涉及排水器
,具体为用于倒流防止器的排水器。

技术介绍

[0002]倒流防止器又称污流隔断阀, 是一种严格防止生活饮用水管道发生回流时污染水源的安全保护设备。减压型倒流防止器由二个隔开的止回阀和一个中间的排水器组成。由于其性能优良, 工作可靠, 目前被广泛采用。 其有进口止回阀、出口止回阀、中间腔及与中间腔相通的排水器组成, 排水器膜片的上腔用管道与进口止回阀的进口端连接。
[0003]现有的排水器在使用时,对其顶部的弹性件的弹性要求比较高,若是出现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更换,由于排水器中介质的存在,更换不方便,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倒流防止器的排水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用于倒流防止器的排水器,包括中腔外壳,中腔外壳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中腔外壳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水管,中腔外壳顶部固定连接有上腔外壳,上腔外壳左侧固定连接有连通管道,上腔外壳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中腔外壳和上腔外壳内部设置有封阀结构,封阀结构包括转动槽,转动槽开设于中腔外壳和上腔外壳内部,转动槽中滑动连接有封阀板,封阀板上固定连接有转动块,上腔外壳内部设置有排水阀结构。
[0006]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连接柱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均中腔外壳内部相连通,所述连通管道与上腔外壳内部相连通,所述转动槽贯穿于进水口和连通管道。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水阀结构包括弹性柱,弹性柱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板底部,弹性柱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水器膜片,排水器膜片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动柱,滑动柱底部固定连接有圆形阀门。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圆形阀门底部为斜口设计,所述排水管顶部也为斜口设计,圆形阀门和排水管相互适配。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该用于倒流防止器的排水器,通过封阀结构的设置,封阀结构可以对进水口和连通管道进行封闭,然后取下顶板对弹性柱进行更换,更换过程中由于封阀结构的存在,上腔与中间腔均不会有介质进入,无需拆下排水器进行更换,实现了更换过程更加方便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顶部轴测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背面底部轴测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内部排水阀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中腔外壳;2、进水口;3、出水口;4、排水管;5、连接柱;6、底板;7、上腔外壳;8、顶板;9、连通管道;10、封阀结构;1001、转动槽;1002、封阀板;1003、转动块;11、排水阀结构;1101、弹性柱;1102、排水器膜片;1103、滑动柱;1104、圆形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所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8]此外,应当理解,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件的尺寸并不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例如某些层的厚度或宽度可以相对于其他层有所夸大。
[0019]应注意的是,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或说明,则在随后的附图的说明中将不需要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讨论和描述。
[0020]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用于倒流防止器的排水器,包括中腔外壳1,中腔外壳1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进水口2和出水口3均中腔外壳1内部相连通,中腔外壳1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水管4,排水管4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5,连接柱5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6,中腔外壳1顶部固定连接有上腔外壳7,上腔外壳7左侧固定连接有连通管道9,连通管道9与上腔外壳7内部相连通,上腔外壳7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8,中腔外壳1和上腔外壳7内部设置有封阀结构10,上腔外壳7内部设置有排水阀结构11。
[0021]对于封阀结构10,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地了解到的是,封阀结构10包括转动槽1001,转动槽1001开设于中腔外壳1和上腔外壳7内部,转动槽1001贯穿于进水口2和连通管道9,转动槽1001中滑动连接有封阀板1002,封阀板1002上固定连接有转动块1003。
[0022]对于排水阀结构11,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地弄清楚的是,排水阀结构11包括弹性柱1101,弹性柱1101顶部固定连接于顶板8底部,弹性柱1101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水器膜片1102,排水器膜片1102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动柱1103,滑动柱1103底部固定连接有圆形阀门1104,圆形阀门1104底部为斜口设计,排水管4顶部也为斜口设计,圆形阀门1104和排水管4相互适配。
[0023]在本实施例当中,当此用于倒流防止器的排水器中的弹性柱1101由于长久使用而失去弹性时,需要对其进行更换,无需将排水器拆下开,只需使用封阀结构10将与进水止回阀相连的进水口2和连通管道9封住,首先转动转动块1003,转动块1003带动底部的封阀板1002在转动槽1001中转动,待封阀板1002转动到最左侧位置时,封阀板1002刚好封住进水
口2和连通管道9,此时不会有介质进入中腔外壳1和上腔外壳7内部,可以拆下顶板8,然后对老旧的弹性柱1101进行更换,更换完成后再将顶板8固定在上腔外壳7顶部,然后拨动转动块1003,将封阀板1002转动到最左侧,此时进水口2恢复与中腔外壳1内部的连通,连通管道9恢复了与上腔外壳7内部的连通,入水止回阀左侧介质向右移动对入水止回阀的压力使得入水止回阀打开,通过进水口2进入中腔外壳1内部,入水止回阀左侧介质还通过连通管道9直接进入上腔外壳7内部,由于进入中腔外壳1内部的介质经过入水止回阀的减压,所以中腔外壳1内部的压强要低于上腔外壳7内部,因此排水器膜片1102向下挤压,弹性柱1101被拉长,排水器膜片1102带动滑动柱1103向下移动,滑动柱1103带动圆形阀门1104向下移动将排水管4封锁住以便于介质的传递,入水止回阀左侧水压较小时,入水止回阀处于关闭状态,排水器膜片1102上下两侧压强差减小,排水器膜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倒流防止器的排水器,包括中腔外壳(1),中腔外壳(1)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中腔外壳(1)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水管(4),中腔外壳(1)顶部固定连接有上腔外壳(7),上腔外壳(7)左侧固定连接有连通管道(9),上腔外壳(7)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8),其特征在于:中腔外壳(1)和上腔外壳(7)内部设置有封阀结构(10),封阀结构(10)包括转动槽(1001),转动槽(1001)开设于中腔外壳(1)和上腔外壳(7)内部,转动槽(1001)中滑动连接有封阀板(1002),封阀板(1002)上固定连接有转动块(1003),上腔外壳(7)内部设置有排水阀结构(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倒流防止器的排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4)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5),连接柱(5)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鸿坡沈少华金明钦陈庆平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泉牌阀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